乳腺炎性病变的超声诊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炎性病变的 超声诊断
C分
A
T源自文库
E G
类
O
R
Y
1 急性乳腺炎 2 肉芽肿性乳腺炎 3 浆细胞性乳腺炎 4 结核性乳腺炎 5 乳腺脂肪坏死
1
PA R T
急性乳腺炎
1 概述
•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 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
初产妇更为多见 • 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以产
4 诊断规范
2008年12月乳腺癌专家在美国休斯顿召开第一届关于炎性乳腺癌的国际会 议,就IBC的诊断标准达成基本共识。认为诊断IBC的最低标准应包括:
• 迅速肿大的乳房,伴弥漫性红斑及水肿,伴或不伴有橘皮痒外观,伴或不 伴有乳房内包块
• 发病病程小于6个月 • 红斑弥漫至少累及1/3乳房 • 病理组织学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
• 该病呈暴发性发病,以乳房皮肤的弥漫性红、 肿、热、痛和水肿为特征,极似急性炎症, 故又称癌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癌、癌性乳腺 炎、丹毒样乳腺癌等
• 其病程进展迅速, 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
1 概述
• 病因:IBC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可能与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 发病年龄:Hagensern(1971)报道本病的发病年龄为12~83岁,平均年
• 由于发病急骤,大部分病人就诊早, 自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平均时间为 2.5个月
3 临床特点
• Haagensen报道IBC临床症状:乳房肿块(57%),皮肤红肿(57%),乳房 肿大(48%),乳房或乳头痛(24%),乳房压痛(16%),乳房硬化(16%),乳 头回缩(13%),皮肤水肿(13%),腋下肿块(9%),皮温升高(8%)等。
• 不同人种的发病率也不同, 黑人比白人及其他人种的炎性乳腺癌发病率高, 分别为10.1%、6.2%、5.1%
•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男性也可患本病, Treves报道131 例男性乳腺癌中有 3例为炎性乳腺癌(2.2%)
3 临床特点
• IBC起病急,乳房迅速增大,乳房皮 肤增厚变硬,有皱嵴,皮温高,色红 紫,常发生在大而悬垂的乳房,左右 两侧均可发病,既能单发(多见), 也可以双侧同时受累(少见)
• 及时引流: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引流或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
➢ 超声引导下乳腺脓肿置管引流术
6 鉴别诊断
☞ 炎性乳癌
1 概述
•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IBC) 于 1814 年由Lee首先报道, 由 Lee 和Tannenbaum 命名,是乳腺癌的 一种特殊临床类型,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 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探头加压呈流动感 • 血流信号丰富,走行规则、自然 • 周围皮肤水肿增厚,皮下脂肪层回声增强 • 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皮质均匀增厚,髓
质清晰
4 超声表现
4 超声表现
4 超声表现
5 治疗
原则:排空乳汁、消除感染、及时引流 • 排空乳汁:暂停哺乳,人工,吸奶器,注射器等 • 消除感染:常用青霉素,清热解毒中药,理疗等
4 诊断规范
• 指出:确诊IBC 时首先需要细针穿刺的活组织检查证实为浸润性癌 • 强烈建议:每个可疑患者进行经皮肤细针穿刺的活组织学检查,并且建议至少穿刺两
次,而且每个IBC 患者都应该进行激素受体( ER 和PR) 和HER-2 水平的检测,以帮 助诊断及指导后续的治疗 • 每个IBC可疑患者都应该进行乳腺及局部淋巴结的钼靶摄影和超声检查,在常规诊断 中不建议使用MRI,当有乳腺实质的损害,而钼靶射影和超声检查无法发现时,会议 建议使用MRI • IBC分期研究依赖于每个患者的CT及骨扫描的结果,暂时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推荐使用 正电子断层扫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技术
继续向实质部侵犯,则可形成各 种类型的化脓性乳腺炎
局部表现
1
乳房局部红、肿、热、痛、硬
2 全身表现 寒战,高热,脉搏加快,严重者可以 形成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炎症扩散至表浅淋巴管,导 致丹毒样淋巴管炎。患者突 发高热,往往伴有寒战,乳 房触痛,局部皮肤出现红点 或红线,为此型特征。
• 少见症状:腋区疼痛、乳头痒、上肢水肿和骨痛等。 • 体征:IBC的体征包括全乳弥漫性硬化或局限于某一象限或一半乳房硬化,
皮肤水肿似橘皮样,厚而不平整,最初皮肤呈粉红色,很快变成似淤血的 紫红色,呈丹毒样改变。乳房增大,皮温高,触之韧感,常见乳头干裂、 结痂和内陷。
3 临床特点
(a)右乳房较左侧隆起,乳头内陷 (b)蔓延至右侧乳房上方和上臂的硬结性红斑 (c)右上背硬结性红斑 (d)上皮细胞索浸润所致的广泛性淋巴管侵犯
后3~4周最为常见,故又称产褥期乳 腺炎
2 病因
乳汁淤积
主要原因
• 婴儿食量过小 • 乳汁产生过多 • 授乳经验不足 • 乳头发育异常 • 乳管不通畅
细菌入侵
次要原因
主要的病原菌是金 黄色葡萄球菌,少 见于链球菌 • 乳头破损或皲裂 • 婴儿口腔感染
3 临床表现
产后乳汁淤积,如不及时排空,
易致感染。细菌侵入乳腺管后, 4
1
炎症局限于乳晕部结缔组织, 形成乳晕下脓肿。
感染沿着淋巴管扩散到乳腺
间质内,可自表面至基底,
横贯乳房组织。由于结缔组
2
织化脓而形成间质部脓肿。
此种脓肿可局限于单一乳腺
小叶,亦可扩散至大部乳腺。
3
感染迅速扩散,深达位于乳 房基底部与胸大肌之间的乳
房后疏松结缔组织,形成乳
房后脓肿。
4 超声表现
• 病变常累及乳腺的某一部分或全乳 • 腺体内低回声区,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 • 形成脓肿时,内部呈不均质低或无回声区,
龄52岁。国内石松魁(1986)报道一组发病年龄范围在28~60岁,平均年 龄40岁 • 发病时期:过去曾认为本病在妊娠或哺乳期多见,但最近的资料并不支持 这一看法。有学者报告29%的IBC患者发生在未曾分娩者,69%发生在绝 经期后
2 流行病学
• IBC的发病率在各地有很大差别。美国的IBC仅占整个乳腺癌发病率的16%,而在突尼斯则为55%。国内有资料报告炎性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的 3.9%
3 临床特点
右乳房红斑伴瘙痒性边缘
浸润真皮的高分级侵袭性导管癌
3 临床特点
• 转移:IBC的临床和(或)影像检查转移的发生率高,确诊时转移为30%~ 40%。而一般非炎性癌确诊时的转移检查率约5%。就诊时半数以上甚至 全部患者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部分病例出现锁骨上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肺转移、肝转移、肺转移),约3%。
C分
A
T源自文库
E G
类
O
R
Y
1 急性乳腺炎 2 肉芽肿性乳腺炎 3 浆细胞性乳腺炎 4 结核性乳腺炎 5 乳腺脂肪坏死
1
PA R T
急性乳腺炎
1 概述
•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 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
初产妇更为多见 • 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以产
4 诊断规范
2008年12月乳腺癌专家在美国休斯顿召开第一届关于炎性乳腺癌的国际会 议,就IBC的诊断标准达成基本共识。认为诊断IBC的最低标准应包括:
• 迅速肿大的乳房,伴弥漫性红斑及水肿,伴或不伴有橘皮痒外观,伴或不 伴有乳房内包块
• 发病病程小于6个月 • 红斑弥漫至少累及1/3乳房 • 病理组织学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
• 该病呈暴发性发病,以乳房皮肤的弥漫性红、 肿、热、痛和水肿为特征,极似急性炎症, 故又称癌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癌、癌性乳腺 炎、丹毒样乳腺癌等
• 其病程进展迅速, 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
1 概述
• 病因:IBC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可能与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 发病年龄:Hagensern(1971)报道本病的发病年龄为12~83岁,平均年
• 由于发病急骤,大部分病人就诊早, 自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平均时间为 2.5个月
3 临床特点
• Haagensen报道IBC临床症状:乳房肿块(57%),皮肤红肿(57%),乳房 肿大(48%),乳房或乳头痛(24%),乳房压痛(16%),乳房硬化(16%),乳 头回缩(13%),皮肤水肿(13%),腋下肿块(9%),皮温升高(8%)等。
• 不同人种的发病率也不同, 黑人比白人及其他人种的炎性乳腺癌发病率高, 分别为10.1%、6.2%、5.1%
•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男性也可患本病, Treves报道131 例男性乳腺癌中有 3例为炎性乳腺癌(2.2%)
3 临床特点
• IBC起病急,乳房迅速增大,乳房皮 肤增厚变硬,有皱嵴,皮温高,色红 紫,常发生在大而悬垂的乳房,左右 两侧均可发病,既能单发(多见), 也可以双侧同时受累(少见)
• 及时引流: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引流或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
➢ 超声引导下乳腺脓肿置管引流术
6 鉴别诊断
☞ 炎性乳癌
1 概述
•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IBC) 于 1814 年由Lee首先报道, 由 Lee 和Tannenbaum 命名,是乳腺癌的 一种特殊临床类型,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 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探头加压呈流动感 • 血流信号丰富,走行规则、自然 • 周围皮肤水肿增厚,皮下脂肪层回声增强 • 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皮质均匀增厚,髓
质清晰
4 超声表现
4 超声表现
4 超声表现
5 治疗
原则:排空乳汁、消除感染、及时引流 • 排空乳汁:暂停哺乳,人工,吸奶器,注射器等 • 消除感染:常用青霉素,清热解毒中药,理疗等
4 诊断规范
• 指出:确诊IBC 时首先需要细针穿刺的活组织检查证实为浸润性癌 • 强烈建议:每个可疑患者进行经皮肤细针穿刺的活组织学检查,并且建议至少穿刺两
次,而且每个IBC 患者都应该进行激素受体( ER 和PR) 和HER-2 水平的检测,以帮 助诊断及指导后续的治疗 • 每个IBC可疑患者都应该进行乳腺及局部淋巴结的钼靶摄影和超声检查,在常规诊断 中不建议使用MRI,当有乳腺实质的损害,而钼靶射影和超声检查无法发现时,会议 建议使用MRI • IBC分期研究依赖于每个患者的CT及骨扫描的结果,暂时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推荐使用 正电子断层扫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技术
继续向实质部侵犯,则可形成各 种类型的化脓性乳腺炎
局部表现
1
乳房局部红、肿、热、痛、硬
2 全身表现 寒战,高热,脉搏加快,严重者可以 形成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炎症扩散至表浅淋巴管,导 致丹毒样淋巴管炎。患者突 发高热,往往伴有寒战,乳 房触痛,局部皮肤出现红点 或红线,为此型特征。
• 少见症状:腋区疼痛、乳头痒、上肢水肿和骨痛等。 • 体征:IBC的体征包括全乳弥漫性硬化或局限于某一象限或一半乳房硬化,
皮肤水肿似橘皮样,厚而不平整,最初皮肤呈粉红色,很快变成似淤血的 紫红色,呈丹毒样改变。乳房增大,皮温高,触之韧感,常见乳头干裂、 结痂和内陷。
3 临床特点
(a)右乳房较左侧隆起,乳头内陷 (b)蔓延至右侧乳房上方和上臂的硬结性红斑 (c)右上背硬结性红斑 (d)上皮细胞索浸润所致的广泛性淋巴管侵犯
后3~4周最为常见,故又称产褥期乳 腺炎
2 病因
乳汁淤积
主要原因
• 婴儿食量过小 • 乳汁产生过多 • 授乳经验不足 • 乳头发育异常 • 乳管不通畅
细菌入侵
次要原因
主要的病原菌是金 黄色葡萄球菌,少 见于链球菌 • 乳头破损或皲裂 • 婴儿口腔感染
3 临床表现
产后乳汁淤积,如不及时排空,
易致感染。细菌侵入乳腺管后, 4
1
炎症局限于乳晕部结缔组织, 形成乳晕下脓肿。
感染沿着淋巴管扩散到乳腺
间质内,可自表面至基底,
横贯乳房组织。由于结缔组
2
织化脓而形成间质部脓肿。
此种脓肿可局限于单一乳腺
小叶,亦可扩散至大部乳腺。
3
感染迅速扩散,深达位于乳 房基底部与胸大肌之间的乳
房后疏松结缔组织,形成乳
房后脓肿。
4 超声表现
• 病变常累及乳腺的某一部分或全乳 • 腺体内低回声区,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 • 形成脓肿时,内部呈不均质低或无回声区,
龄52岁。国内石松魁(1986)报道一组发病年龄范围在28~60岁,平均年 龄40岁 • 发病时期:过去曾认为本病在妊娠或哺乳期多见,但最近的资料并不支持 这一看法。有学者报告29%的IBC患者发生在未曾分娩者,69%发生在绝 经期后
2 流行病学
• IBC的发病率在各地有很大差别。美国的IBC仅占整个乳腺癌发病率的16%,而在突尼斯则为55%。国内有资料报告炎性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的 3.9%
3 临床特点
右乳房红斑伴瘙痒性边缘
浸润真皮的高分级侵袭性导管癌
3 临床特点
• 转移:IBC的临床和(或)影像检查转移的发生率高,确诊时转移为30%~ 40%。而一般非炎性癌确诊时的转移检查率约5%。就诊时半数以上甚至 全部患者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部分病例出现锁骨上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肺转移、肝转移、肺转移),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