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致脑心同病溯源

六淫致脑心同病溯源
六淫致脑心同病溯源

寒冷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寒冷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1 寒冷与心血管流行病学 据WHO 2011年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1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9%。研究证实气温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U型关系,寒冷地区气温每降低一摄氏度,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就增加1%。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寒地气候,是心血管系统疾病高发区。 2 寒冷应激与适应性产热 适应性产热(Adaptive thermogenesis),为机体处在低温寒冷环境时进行的产热反应,以达到平衡体温及能量的作用。游离脂肪酸及葡萄糖被氧化形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及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H2),并将电子传递给电子传递链。辅酶Q将电子从复合物I及II传递给复合物IV,最终传递给氧分子。同时,泵出到线粒体外的质子使得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生理情况下,质子通过F0/F1-ATP酶重新进入到线粒体中,促进ADP和Pi合成ATP。在寒冷应激时,质子经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 UCP)途径进入到线粒体中,并产生大量热量保持机体体温恒定。机体长期处在寒冷应激,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ROS)引起氧化应激,同时,持续的寒冷应激导致ATP合成不足(图1)。 3 寒冷应激与高血压 高血压是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脑卒中及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的明确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病除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外, 环境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环境因素如寒冷、饮食等对血压有显著的影响。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冬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好发季节,冬季平均收缩压比夏季高5 mmHg;高血压的患病率冬季为33.4%,夏季降至23.8%;且冬季降压药敏感性较夏季低;我国北方地区地处寒地,其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40%,几近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的2倍。 对寒地的高血压人群及寒冷应激高血压大鼠的研究发现有以eNOS表达减少为主要表现的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处于易损的功能性界面,是“内皮-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链”的始动因子和载体。寒地冬季时间长达3-4月,研究显示持续的寒冷应激可诱导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激活RAS系统。 4 寒冷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8》提供的数据,2007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

心血管疾病讲稿

心血管疾病讲稿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最新医学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病的病因复杂,血脂升高、血液黏稠、血栓形成,都可导致心脑血管病。尤为重要的是,血管相通、心脑相连,心脑关系密不可分。临床资料显示,约6成脑血管病由心血管病引起,而5成以上的脑血管患者同时患有心血管病。专家指出,心脑不能单一治,全面治疗是关键。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通称。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常见病种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脂等。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是65岁以上的人群中最常见的死因。在我国,近30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显著增高,成为首要的死亡原因。世界大多数国家第1~3位死因都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同时,心血管疾病对劳动生产的影响及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在保护人民的健康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及心肌疾病等,其中冠心病死亡率在我国有逐年上升趋势。 一、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在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是首要死因,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约占死亡总人数的一半。美国1982年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为420. 0110万,占死亡总数的49.2%,调整死亡率为238. 9/10万,比1950年下降了43. 9%。其中心脏病1982年死亡率为316. 1110万,占死亡总数的37. 1%,调整死亡率为178. 3/10万,与1950年相比,下降达40. 0%。其中下降最多的是冠心病。澳大利亚、芬兰、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近年也已下降,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目前在爱尔兰、苏格兰、丹麦、德国及大多东欧圉家仍持续增加。 在我国,全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在百万以上,心血管疾病在人口死亡中的比例从1957年的第五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一位。 十六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MONICA方案)协作组对我国十六省市急性冠心病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各类冠心病死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87~1989年十六省市35~74岁人群中急性冠心病事件有较高的病死率。 据1986年30个城市抽样调查慢性病的结果,在城市10万居民中,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为36. 32‰。据1986年全国农村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为12. 36‰,仅次于呼吸系病(15. 81‰)和消化系病(14. 44960)。全国十三省市1984~1986年和1988~1989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高血压病的患病率高,而且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在地区分布上,高血压的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如北京为9. 68%,广东为3.52%;城市高于农村,据华北50万人口调查,城市高血压的患病率为7. 52%,农村为3.94%。在时间分布上,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958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北京为7. 44%,上海为6.98%;1972年北京为10. 89%,上海为8.33%;表10 -12显示了1984~1986年和1988~1989年部分地区35~64岁人群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十六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MONICA方案)协作组的研究资料表明,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职业分布上,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据福建省调查,农民患病率为3. 15%,工人患病率为6.69%,脑力劳动者为9.31%。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冠心病在40岁前很少发病,此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有研究指出,40岁后每增加10岁,患病率增加1倍,男性高于女性,女性较男性晚10年左右发病,绝经期后女性患病率明显增加,逐渐靠近男性水平。 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一)遗传因素 很多心血管疾病有遗传倾向。人类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父母一人有高血压者,子女有28%血压升高;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子女40%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成年兄弟姐妹中65%出现高血压。可见,高血压的家庭聚集倾向不仅反映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还见于同胞手足之间。冠心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一级亲属

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

· 述评·作者单位:!"""#$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群体遗传学和人群防治研究室 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 顾东风 在人类跨入%!世纪之初,心血管病给全球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在刚刚公布的《%""%年世界卫生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各地专家合作,收集并分析了当今世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重大疾病,其中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最高,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约!$""万人,在心血管病死 因中有#&’以上可归因于吸烟、高血压和胆固醇。因此,心血管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从国内外研究和防治实践中也看到,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已比较明确,利用现有的知识开展心血管病的预防已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且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有效措施。 一、心血管病流行与预防的现状 上一世纪,心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是以美国()*+,-.)*研究人员为代表的全球一大批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学者已基本摸清了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心血管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流行趋势。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糖尿病和缺乏运动等。目前资料显示,仅高血压就可导致全球/"0的心血管病患者死亡,高胆固醇可导致##0的人死亡。另外,全球目前约有!"亿人超重,至少#亿人肥胖,!1$$亿糖尿病患者,吸烟的人数更多。 发达国家从上世纪中叶开始重视心血管病的预防,开展了一些以社区为基础的心血管病的预防研究,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和其他预防措施,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而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许多研究取得了明显的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效果,如著名的芬兰2345.6)478+)943:7;5和美国的<5),=34>(+?7@A+5B 943:7;5研究。伴随着这些令人鼓舞的成果,一些发达国家把心血管病的预防纳入了国家卫生工作的重 点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世纪C"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出现下降趋势,除了心血管病的治疗水平提高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期间重视了心血管病的预防,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所下降。但美国等发达国家自!DD#年以来,年龄调整的脑卒中死亡率轻度上升,心力衰竭也呈上升趋势,冠心病死亡率基本维持不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去出现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下降趋势没有再延续。 我国心血管病和脑卒中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DDD 年我国农村和城市男性#/E $’岁人群中心血管病总死亡率分别为’!#& !"万和#FD &!"万, 冠心病死亡率分别为C’&!"万和!"C &!"万, 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万和%!$&!"万;而同期美国同年龄段男性人群心血管病总死亡率为#C"&!"万,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万和’!&!"万。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 改变既往“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发达国家”的认识误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迅速老龄化,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是全球上升较快的国家。我国自“七五”期间开展的心血管病的社区预防研究,在天津、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心血管病人群预防的主要特点是:(!)对血压的控制是干预的重点,多数研究结果显示血压小幅度下降,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对血脂和体重的控制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措施,直接影响了对冠心病的干预效果。(#)对脑卒中的干预效果好于冠心病,对城市居民的干预效果好于农村。(’)心血管病的人群防治尚限于少数单位,对降低我国广大地区的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收效不大。(/)农村心血管病干预项目约为城市的!&/,广大农村社区的心血管病防治项目与人口极不相称。 总体上说,我国对心血管病预防的投入还不足,措施尚不完善,尚未在全国广大范围内展开。由于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 A.+,G 947?H7>,H)4;.%""#,I38#$,231%万方数据

美国心脏协会发布2015版心脏病和卒中统计报告docx

美国心脏协会发布2015版心脏病和卒中统计报告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马丽媛,陈伟伟 2014年12月17日,《Circulation》杂志在线全文发表了美国心脏协会(AHA)对心脏病和卒中的数据统计报告。在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730万人,其中低、中收入国家占据心血管疾病死亡的80%,且男女比例接近。预计到2030年,将有超过2360万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这份统计数据更新是由塔夫茨大学的DariushMozaffarian博士和其他AHA统计委员会成员共同完成的。报告中指出,虽然美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已经下降,但防控形势依旧严峻。美国心血管病总死亡率为229.6/10万,其中男性为275.7/10万,女性为192.3/10万。与2001年相比,2011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0.8%,在这10年期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实际人数平均每年下降15.5%。2011年有78.7万美国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即每天2100人,每40秒一名美国人死于心血管病。2011年,美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为31.3%,CVD死亡人数为786 641,占所有死亡疾病的1/3(786641/2515458)。心脏疾病是美国和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 美国20岁以上人群不同性别心血管疾病患病率 (数据来源于美国健康和营养调查2009-2012,数据包括冠心病、心衰、脑卒中和高血压)

美国2011心血管疾病死因构成百分比 2000-2011年,美国人归因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变化趋势

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其他重要数据: 脑卒中:美国20岁或以上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6%,脑卒中患病人数为660万。每年,有79.5万的美国人新发或复发脑卒中,其中脑卒中复发18.5万。在所有脑卒中类型中,缺血性占80%,出血性占10%。与2001年相比,2011年脑卒中死亡率下降35.1%,在这10年期间,死于脑卒中的实际人数平均每年下降21.2%。脑卒中是美国第四大死亡原因,每年造成12.9万人死亡,平均每4分钟就有一名美国人死于脑卒中,占所有死亡的1/20。

心血管疾病十大信号

心血管疾病十大信号 1、心慌、胸闷; 2、劳累时,心前区疼痛或左臂部放射性疼痛; 3、早晨起床时,胸部难受; 4、饭后胸骨憋胀冒冷汗 5、晚上睡觉胸憋不能平躺 6、走路或运动稍快稍长后胸闷气喘、心跳加快 7、胸膛部偶有刺痛感,1-2秒 8、爬楼等难度不大体力活,需歇几次,胸闷气喘 9、浑身乏力 10、不愿多说话 脑血管疾病十大信号 1、经常头痛、头晕、耳鸣、视线不清、眼前发黑 2、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3、腿脚、指尖麻,摸东西没感觉,洗手洗脚不知水温冷热 4、手发抖、发颤,日常动作困难,如扣扣子 5、舌头发麻,说话不利索 6、流口水 7、睡眠差,梦多,睡不醒,醒后累 8、情绪难控制,经常性哭笑 9、对人对事无因发火 10、莫名其妙地跌跤 找到心脑血管疾病三大病根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会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快速增长!权威专家发出警告:心脑血管疾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引起高致死、高致残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随着21世纪医学的发展,各国医学界经过艰苦系统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元凶“致病危险因子”(高血脂、高血粘、高血凝、高纤维蛋白原、血管内皮细胞膜受损、自由基过多、微循环障碍)。这些血液、血管中的“定时炸弹”埋填于人体中,互相影响、互相引发,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引起人体至死致残! 病根一:血液病变 正常人体的血液中,血脂、血脂、血粘、血凝、纤维蛋白平衡共存。由于衰老等影响造成集体代谢功能下降,遗传、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会打破血液平衡,引起血液中的血脂代谢混乱,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而能够清除多余血脂的血液清道夫—高密度脂蛋白过低,导致血液中血脂过高,从而引发高血脂、高血粘、高血凝、高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液病变”。 病根二:血管病变 同时,由于血液长期对血管的冲激、神经不正常兴奋导致血管异常收缩、衰老,血管内皮细胞膜出现损伤,导致“血管病变”。 “病变的血液”由于血粘、血凝等因素,血液流速变慢,血液的压力逐渐过大,就出现高血压。

急性脑卒中并存心血管疾病的问题与对策

急性脑卒中并存心血管疾病的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06.00.03 急性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尽管近年来脑卒中治疗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患者的预后仍不容乐观,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使全社会都给予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以高度关注。由于脑卒中患者普遍并存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在卒中的急性期,心血管问题的出现使治疗过程复杂化,预后更加凶险,所以,发现和处理脑卒中患者的心血管问题,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1 急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心血管问题 脑卒中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多并存有心血管疾病,而某些心血管疾病也易并发于脑卒中急性期。常见的如:冠心病、心衰、休克、房颤、Q-T延长、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 VB)、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直立调节障碍等。文献报告,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40%~70%有过冠状动脉缺血症状,15%~20%血管造影提示冠脉有明显病变,10%~20%原有严重的心律失常,25%~39%患者在脑卒中急性期首次出现心律失常。而在心肌梗死(MI)患者中,20%~30%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史,10%~12%在MI急性期同时出现TIA或脑梗死(CI)表现,30%~40%在MI前后2周内出现脑梗死。 2 心脑疾病并存的相关原因 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心卒中的共同病因,二者并存是临床最常见的共病问题。心源性脑卒中是由于心脏异常所致,如房颤、心脏瓣膜病、先心病、左房粘液瘤、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卵圆孔未闭(PFO)等。脑卒中急性期可能出现的颅高压、血流动力学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心脏的前后负荷、心肌的血液灌注以及心脏的电活动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某些特殊部位的脑卒中,可能干扰心脏神经-体液调节,导致不良后果。急性期发生的电解质紊乱以及医源性诱因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 急性脑卒中并存心血管疾病的处理 原并存的心血管疾病在脑卒中急性期仍需积极治疗,新出现的心血管问题,要及时察觉并尽快处理。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生活质量。注意协调医疗过程中的经济学和伦理学冲突。紧急情况的救治中注意优先原则:抢救生命第一!患者获益第一! 3.1 血压的调控

心脑血管病知识培训

心脑血管病知识培训 第一章前言 心脑血管病分为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2007 年最新的一次心脑血管病统计结果表明:在我国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心脑血管患者,且每年以300万的速度递增。其中脑中风患者75%的人丧失劳动能力,心梗患者近半数即刻或短期内死亡,每年死于冠心病的人数达到200万。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 易患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有哪些? 1、40岁以上的血压异常,血脂和血糖较高的人,尤其是 男性。 2、工作紧张繁忙,精神压力大,经常感到劳累的人。 3、饮食生活没有规律、经常熬夜的人。 4、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中年人。 5、缺乏体育锻炼的人。 6、肥胖的人。 7、长期吸烟、酗酒的人。 8、经常食用油腻、过甜食品的人。 9、经常食用过咸饭菜的人。 10、性格过于激动和好胜心强的人。 第二章脑血管病 一.什么是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的堵塞或破裂,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它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威胁生命,影响劳动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起病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危险性大。 .脑血管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1.偏头痛、记忆力衰退。 2.整天想睡觉,一叫就醒. 3.失眠,每天感觉睡眠不足。 4.肢体麻、面麻、舌麻、尤其是手指麻. 5.头晕、目眩、耳鸣、视物不清、眼前发黑. 6.吐字不清、流口水、原因不明鼻出血、跌倒 7.思维缓慢、全身无力、出虚汗、心慌、反应迟钝、行为幼稚、强哭强笑 .为什么会得脑血管疾病(病因角度)? 1?血管壁病变: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先 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动脉粥样硬化是如何形成的?红细胞占血细胞的95鸠上,在血液中是单个分开呈游

AHA《心脏病与卒中》统计数据中文摘要

美国心脏协会(AHA)2016年心脏病与卒中统计数据更新显示,2013年美国1/3死亡与心血管病有关。来自塔夫茨大学的DariushMozaffarian等人还在报告中表示,心脏病已成为全球人群健康的头号杀手,卒中紧随其后,位居第二。2013年,近801000例美国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370000例死于心脏病,近129000例死于卒中;而在全球范围内,31%死亡是由心血管病所致,11.8%是由卒中所致。 行为指标 作者写道,人们正在逐步改善某些影响心血管病的行为方式,当然有些行为尚未改善,包括: ? 在美国儿童群体中,遵循理想健康饮食者比例不足1%,但80%以上达到了吸烟、血压及空腹血糖指标要求。 ? 约1.5%美国成人遵循理想健康饮食,但78%以上人群从不吸烟或戒烟1年以上。 ? 美国儿童中BMI达标者逐渐减少,但吸烟及总胆固醇达标者增加。 ? 美国成人中吸烟达标者逐渐增加,但BMI及血糖达标者减少。 ? 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指标是健康行为,例如饮食质量、体育锻炼及体重管理。 吸烟 作者表示,吸烟是影响美国人群总死亡率及致残率的第二大要素,其中1/3的冠心病死亡与吸烟有关。但是: ? 目前美国成人的烟草使用率已从1998年的24.1%降至2014年的16.9%。 ? 目前美国高中生的烟草使用率已从1997年的36.4%降至2013年的5.6%。 体育运动 作者发现很多美国人的运动量并未达到指南推荐标准,包括: ? 报告显示,2013年时15.2%青少年很少参与体育运动,且女生比例高于男生,黑人及西班牙裔比例高于非西班牙裔白人。

? 2014年,约半数美国成人运动水平达到现行指南推荐标准(每周至少适度运动150分钟或高强度运动75分钟),但女性达标比例低于男性,黑人及西班牙裔达标比例低于非西班牙裔白人。作者们表示实际数字可能会更低。 营养 不良饮食习惯是美国人群死亡及致残的另一重要风险因素,作者们写道: ? 2010年,美国约有5.8万例死亡(6.3%;占≤70人群的13.1%)与钠盐摄入过多有关,全球相关数字为165万(占心血管病死亡的9.5%)。 ? 2003年至2012年,美国人群的全麦食物摄入量增加,且糖类饮料摄入量降低。 ? 在5~19岁美国青年人群中,其2003年与2012年的心血管健康饮食指标不良评分比例分别为69.2% vs. 54.6%;在成人群体中,对应比例分别为50.3% vs. 41%。 肥胖 作者们认为肥胖是全球及美国人群死亡及致残重要原因: ? 2003年至2012年间,美国青年的肥胖率并未发生变化,2岁至5岁群体的肥胖率降低,但严重肥胖发生率增加,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男生;肥胖发病趋势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相关。? 男性与女性的肥胖相关人均医疗费用为1160美元/年与1525美元/年。 健康因素 心血管健康因素控制仍是很多美国人面对的重要问题: ? 1亿以上美国成人(≥20岁)的总胆固醇水平≥200 mg/dL,且3100万人总胆固醇水平≥240 mg/dL。 ? 从2003年至2012年,近30天内服用降脂药的成人(≥40岁)比例从20%增加至28%。? 约8千万美国成人(32.6%)患有高血压,且黑人男性(44.9%)及黑人女性(46.1%)患病率更高。

心血管疾病与天气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与天气的关系 高温天气,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升高 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温有着明显的关系。高温高湿天气,人们容易烦躁、紧张、抑郁,夏夜天气燥热,往往睡眠不好,大量出汗导致人体水分丧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当气温超过35℃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着加快,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明显增加,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着增多,同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加快,大大增加心脏的工作量,为了应对高负荷的工作,心肌对冠状动脉的供血要求也相应提高。冠心病人的冠状动脉本来就存在基础病变,在上述因素影响下之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明显上升。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三个与冠心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容易发病。此外,在年平均气压高低不同时期亦有显著差别,以气压低时发病高。 在寒冷、潮湿和大风天气,冠心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寒冷刺激,特别是迎风疾走,易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持续闭塞,或挤压斑块使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也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因此,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防疾病发生。 气象因素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 摘要:气象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使得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季节变化、气温、气压、风速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发病情况的相关性研究成果。气温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有个阈值,热的地区高于冷的地区。此外,不同地区气候不同,气象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也不同,不同种疾病致病因子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对不同种疾病应分类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季节做出模型,进行预报,以便人们做好防病措施,使健康气象发挥更好的作用。

认识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从这里开始

认识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从这里开始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3-12-05 发表评论分享 根据《2012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估算,我国心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心力衰竭、高血压)现患病人数约2.9 亿,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是心血管病患者,现有脑卒中患者至少700万,高血压患者2.66 亿。面对庞大的患者人群和沉重的防治压力,掌握脑卒中与高血压的关系,了解其发病的趋势和流行特点,对我们开展防治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高血压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在高血压患者组比血压正常组高17倍,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在高血压患者组比血压正常组高4倍。 美国的一项长期研究显示,血压高于160/95mmHg 者发生脑卒中风险是正常血压者的7倍。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 我国的研究也显示,收缩压≥180mmHg组与收缩压<120mmHg组人群相比,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31倍。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31728人的队列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是理想血压者的4.9倍和11.7倍。 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我国开展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曾先后在全国6个城市、21个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死亡率在80/10万~140/10万;年发病率在120/10万~280/10万;患病率在中国城市居民中较高,平均达700/10万,农村为300/10万~400/10万,按照推算,每年新发生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以上。 近年来,国内的诸多调查也显示脑卒中患病率仍居高不下。北京市35岁以上人群1992年(3257人)55岁、60岁、6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的粗患病率分别为7.2%、7.9%及8.0%,而2000年(2838人)则上升为12.2%、12.7%、13.7%(图)。1999年上海市南汇县35岁以上人群,共纳入287万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患病率491.2/10万,按18岁以上全人群推算,上海市当时脑卒中的患病率约为300/10万。 根据《2012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脑血管疾病2010年城市人群死亡率为126.15/10万,农村人群死亡率为145.71/10万;脑血管病患病率1993年9.8‰,1998年13.3‰,2008年13.6‰,呈上升趋势。 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特点 北方人群脑卒中的患病率较高 从地理分布来说,北方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南方,特别是东北和华北地区脑卒中的发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关键字: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标题:心血管病防治知识都有哪些? 来源:济宁众和医院所谓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大类疾病的总称。其主要是指冠心病,中风和高血压等。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和猝死等。中风主要是指脑动脉硬化,造成脑的血液循环发生急性故障,导致出血性中风( 包括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中风( 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 梗塞等,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在老年病中占首位,即使病后存活,也有80% 左右留下痛苦后遗症如脑瘫、失语、吞咽困难、痴呆等。影响病人的生活并给病人及其家属。社会带来极大危害。高血压病人由于长期持续地血压升高,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更为严重的,它是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的罪魁祸首。例如脑溢血的主要诱因是高血压的急剧波动所致。 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是由于给心肌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临床上可分为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纤维化和心性猝死。脑血管病是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俗称为脑中风,是目前造成 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绞痛为主要特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症状。如胸闷、心区刺痛、心绞痛、心律不齐等,严重时会发生心肌梗塞,造成心力衰竭、猝死、危及生命。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酗酒、糖尿病,缺乏运动、不规律饮食和肥胖。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一组由于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15分钟,偶有自行缓解,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与无名指。心绞痛会加重冠心病的病情,并造成心力衰竭和猝死。心肌梗塞是指冠

基因和心脑血管疾病

基因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两大类疾病的总称,它可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 脑血管病则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俗称为脑中风;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从整体上讲,较为复杂,一般认为与下述因素有关:饮食、吸烟、精神、心理压力、遗传、年龄、脂质代谢失常、糖尿病、内分泌因素、肥胖等。其中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也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中,40%的有高血压病家族史。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员其冠心病发病率为无冠心病家族史的5倍。 环境因素作为外因,而遗传因素作为内因,由于人们的不同遗传易感性,就会出现同样的不利环境因素下,有的人容易发生脑血管病,有的人则不发生的情况。通过检测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基因,若在遗传上存在风险,则应通过积极的饮食、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甚至定期进行医学体检,争取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从而延缓或避免心脑血管疾病对身体的伤害。 常见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基因的关系,举例分述如下。 基因与原发性高血压 一、原发性高血压概述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定义为高血压。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高血压可导致脑血管、心脏、肾脏的病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发病原因可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遗传因素约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父母均患高血压,其子女的高血压发生率可达46%;父母中一人患高血压,子女高血压发生率为28%;父母血压正常,子女高血压发生率仅为3%。环境因素包括超重、高盐膳食、吸烟及中度以上饮酒等。 二、基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研究表明,影响血压高低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舒张血管的因子的释放调节系统,其中遗传因素对上述代谢通路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关的基因 AGT基因编码的蛋白最终可以增加血管收缩,促进血管变厚,维持血压升高的趋势。 ACE基因编码的蛋白除了能够增加血管收缩,促进血管变厚,还能灭活缓激肽、速激肽等,而这两种多肽可以降低血压。因此,ACE基因也可维持血压升高的趋势。 AGTR1基因编码的蛋白能够介导血管收缩、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使血管变厚,维持血压升高的趋势。 ADRB2基因编码的蛋白,通过改变血管紧张性,调节肾素释放,影响水盐代谢等途径调节血压。

脑卒中病因

北京安贞医院楼小琳 写在课前的话 脑卒中,因其预后不良,日益受到广泛重视。预防脑卒中意义更胜于治疗,目前对脑卒中的病因探讨,已列为多数脑科专家的首要日程。本课件总结迄今为止,医学史上对卒中的病因诊断,分类阐述,逐项介绍,具有深远的临床指导意义。 一、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 卒中的病因学是一个发展的学科,在医学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病因、新的疾病。 TOAST 分型是由 1993 年由美国人 Adams 等制定(有关肝素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试验),此分型依据临床表现、梗死灶大小或类型、影像学表现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小动脉闭塞(腔隙性脑梗死)、心源性栓塞、其他病因和病因不明五种类型。但这种分型存在着较多缺陷,如将小动脉闭塞简单的定义为腔隙性脑梗死,但实际上两者不属于同一定义范畴,腔隙性脑梗死也可由大动脉粥样硬化(栓塞或灌注降低)或心源性栓子导致。之后的十几年各国又出台了几种分型方法。但均未有实质性的改良。 A-S-C-O 分型是由 Amarenco 等 5 位国际脑血管病专家于 2009 年 2 月共同撰写并发表的。最新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分为四种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小血管病、心源性和其他病因。该分型比较全面客观的对缺血性卒中进行病因学评价。 二、动脉粥样硬化

是一种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为特征的动脉硬化。其发病机制有两种假说:脂质假说和慢性内皮损伤假说。脂质假说简单的说即是血浆中的脂质浸润动脉壁造成的,后者认为是动脉对内膜损伤作出的反应,两者相互关联,其特点是病变发生在动脉内膜。 (一)动脉粥样硬化易感因素 1 、不可逆性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年龄大于 40 岁,尤其是 49 岁以上发展较快;男性多见,女性绝经后发病多;有家族史者增加 5 倍。 2 、可逆性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肥胖、血脂水平异常、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功能等等。低密度脂蛋白危险性更大,高密度脂蛋白下降主要与吸烟、肥胖和体力活动减少有关。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 早期诊断非常困难,高龄、血脂异常的患者行 B 超诊断动脉硬化斑块、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病变。 (三)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卒中的机制 1 、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70% )。 2 、不稳定的动脉硬化斑块破溃,形成局部动脉血栓。 3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远端的血流速度和流量下降,纤维蛋白的清除功能下降,形成血栓。 脑卒中的病因除了来自于大动脉的粥样硬化,还可能来自小血管,有哪 些小血管病会引发卒中?各有何临床特点? 三、小血管病 (一)定义 1 、小动脉:腔内径 100-400μm ,具有内弹力板和 3-4 层平滑肌细胞构成的中层。 2 、微动脉:腔内径< 100μm ,具有连续的弹力板和 1-2 层平滑肌细胞构成的中层。 (二)分类

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4-07-08T14:11:25.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米克热木?吐尔逊1 阿斯木古力?玉麦尔2 [导读] 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疾病与脑卒中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导致治疗过程中脑卒中的发生率加大,极大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 米克热木?吐尔逊1 阿斯木古力?玉麦尔2 (1新疆喀什市市人民医院 844000; 2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844000) 【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脑卒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干预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分析脑卒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或者隐性高血压、心源性栓塞、低血压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几种;患者经过护理干预,仅有1例患者出现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6%。结论:结合脑卒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脑卒预防护理,能够有效减少脑卒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脑卒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023-02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brain death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Abstract】Objective: Brain death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analysis. Methods: 70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for exampl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brain death occurred and implement appropriate nursing interventions, observe the prognosis. Results: Th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risk factors include hypertension or masked hypertension, cardiogenic embolism, blood pressure and atherosclerosis are several; patient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only one case of stroke patients,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8.6%.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stroke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brain death implementing preventive care,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and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 brain death risk factors nursing intervention 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疾病与脑卒中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导致治疗过程中脑卒中的发生率加大,极大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院对7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份到2013年7月份收治的7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包括43例男性患者以及27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55岁到87岁,平均年龄为(66.3±4.3)岁。其中有26例患者为单纯高血压,有17例患者为心房颤动,有12例患者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有7例患者为冠心病,有3例患者为心脏肿瘤。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发生脑卒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护理内容如下所示: (1)危险因素的分析和控制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低血压以及心律失常等都是导致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需要进行体检,对于高风险人群,需要加强病情的观察,并对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心律异常的患者实施处理,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护理人员同时要给予患者宣教指导,从而让患者认识到自身的风险因素,并配合护理人员实施预防。对于存在脑卒中早期症状的患者,包括肢体麻木、短暂头晕、一过性黑蒙等,需要及时汇报医师进行治疗。 (2)原发病的治疗 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发生脑卒的风险因素包括了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脏肿瘤、心功能不全等原发病,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存在上述原发病的患者给予治疗,遵照医师进行药物治疗,并注意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并告知患者做好各项检查,便于掌握原发病的治疗情况。 (3)生活方式的护理 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和护理,是脑卒中预防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生活指导,加强患者的保健意识,使患者能够自主进行脑卒中预防。合理饮食,食物选择低脂、低盐以及低胆固醇为主,并加强果蔬以及谷类食物的摄取。加强运动,每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包括走路、太极拳等,从而陶冶身心,改善患者的心理平衡,稳定情绪心理。患者生活要保持作息合理,睡眠要充分,防止劳累过度,并戒烟戒酒。患者家属同时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鼓励和支持,对患者错误的观念进行纠正,从而使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 结果 2.1 风险因素分析 本院70例患者经过风险因素分析,总结得出高血压或者隐性高血压患者有33例,占47.1%;心源性栓塞有29例,占41.4%,其中包括16例心房颤动患者,2例心脏肿瘤患者以及1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低血压患者有10例,占10%;动脉粥样硬化有6例,占8.6%。 2.2 患者预后分析 70例患者经过护理预防,仅有1例患者出现脑卒中,发生率为1.4%;其余患者预后均良好。共有69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持满意态度,满意度为98.6%。 3 讨论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2]: (1)高血压或者隐性高血压 高血压作为脑卒中危险因素中的一个首要因素,研究显示,在血压长时间大于正常值10/5mmHg的条件下,脑卒中的发生率会显著提高,幅度为30%;而血压长时间大于正常值20/10mmHg的条件下,脑卒中的发生率会提高一半。近几年,临床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收缩压以及脉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脉压差为80mmHg或者大于80mmHg的患者相比脉压差为50mmHg或者是50mmHg以下的患者,脑卒中的相对风险性高出了3倍到4倍。对于单纯收缩压上升的患者,其脑卒中风险性与血压正常的患者相似。通过对患者进行降压治疗,脑卒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