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

摘要:阿多诺(1903—1969)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阿多诺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主要的哲学、美学著作有:《启蒙辩证法》(1947)、《新音乐哲学》(1949)、《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等。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以他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阿多诺美学思想,是 2 0世纪西方美学最重要的一部分。文化工业和现代艺术则是阿多诺美学集中关注的两个对象。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源于他对人类自由的坚定信念和现实关怀。阿多诺批判文化工业的真实意图在于批判它与技术和经济合谋造成的政治极权主义。

关键词:美学思想; 文化工业;现代艺术;意识形态操控

一、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内涵

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以他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他强烈反对自黑格尔到卢卡奇以强调“总体性”和“同一性”为特征的辩证法,认为“总体”、“整体”、“同一性”都是虚假的,是对个体性、差异性、丰富性的粗暴干预与整合。对抽象、普遍、整体性、同一性的维护,实际上是对侵犯、消灭差异性、个体性的强制性社会结构的虚假辩护。因此他与黑格尔“整体是真实的”命题针锋相对,提出“整体是虚假的”的口号,以摧毁社会强加于个体身上的总体性枷锁,反抗社会对人性的禁锢。

阿多诺从“否定的辩证法”出发,深入地研究了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特性。他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否定性,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这是由于艺术是对尚未存在东西的把握,现代艺术追求的是那种尚不存在的东西,从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否定,现代艺术是对完满的感性外观的扬弃。循此思路,阿多诺深刻而精彩地论述了现代艺术的审美特征:(1)非实在性与异在性。艺术是对不存在的事物的追求,故而它只有在异在性中才会获得其自身的规定。(2)超前性。艺术中的超前性是通过展示升华过的理想而超前于经验现实,进而否定经验现实的。(3)否定性。由异在性和超前性必然走向艺术的否定性。(4)非模仿性和非反映性。他反对传统艺术理论把艺术看成是“模仿”的观点,认为那种艺术现实主义是顺从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而强调艺术的主体性。(5)精神化和无概念性。因为只有彻底精神化的艺术才可能成为完全异在的东西,精神就是艺术作品的天地,精神使艺术作品有所表达。无概念性则是指艺术是无任何预定概念地对对象的表现,艺术的种类是独特的各不相同的,也即是多元化的。(6)不确定性和难解性。现代艺术作品与谜语具有相同的认知结构,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

二、文化工业是一个由政治和经济操控的文化生产世界

阿多诺所指的“文化工业”,是1947年,他和霍克海默在荷兰发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出现。其“文化工业”概念,则又来自班雅明1936年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在战后初期,阿多诺等人已预示了资本主义下的大众文化现象必然会主导消费者的世界,最终出现“假个体化”及“同质化”的文化产业趋向,一切以市场为前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是指一个由政治和经济操控的文化生产世界。这个操纵作用并不是建立在假有文字的政策法令,也看不出其具体的目的或方向。其表面是“由上而下”的操作;里子却是“由下而上”

的品味和消费妥协。他们并不是因为文化批评作用而想要控制文化,他们只是资本主义的主导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试图将一切变成商品,或流行品味的始作俑者。霍克海默阿多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书中表明文化工业的发展使效果、修饰以及技术细节获得凌驾于作品本身的优势地位,尽管它们曾经表达过某种观念,但是后来却与观念一起消融了。在音乐中,单纯的和声效果消除了对整体形式的意识;在绘画中,对各种色彩的强调消弱了构图的效果;在小说中,心理描写变得比小说框架更重要。而所有这些,恰恰是文化工业的总体性所带来的结果。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正因为电影总是想去制造常规观念的世界,所以,常看电影的人也会把外部世界当成他刚刚看过的影片的延伸,这些人的过去经验变成了制片人的准则。在文化工业中,真实风格的观念似乎变成了支配的审美等价物。在文化工业中,这种模仿最终变成了绝对的模仿。一切业已消失,仅仅剩下了风格,于是,文化工业戳穿了风格的秘密:即对社会等级秩序的遵从。

法兰克福学派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文化工业受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丧失了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艺术技巧依赖于机械技术,作品内容和风格雷同,没有艺术价值。凭借对媒体的垄断,文化工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意识,取消了个体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工业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巩固自身统治。

三、文化工业及其产品——大众文化在我国蓬勃兴起

近年来,文化工业及其产品——大众文化在我国蓬勃兴起。知识界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文化工业理论的首创者,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合写了《启蒙的辩证法》,其中专门有一章题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所造就的文化一般也表现为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而今天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以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为前提,进行大规模成批生产和复制,是为“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方便面式的精神消费品即大众文化。今天盛行于我们生活中的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休闲报刊等,都是这种文化的体现。

这是艺术创造的一种转变,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却对此持否定的态度,从艺术的角度而言,他们认为:

第一,文化工业尽管表现出一种符合需求的表象,实际上仍然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力量所控制的。金钱,是它存在的目的和根源。商人的力量在文化工业的背后巍然屹立着,他们为自己的利益必须有意识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适宜于心理机制的作品。因此,在文化工业中艺术家必须迎合顾客的需要来创作,“自由创造”从何谈起?另一方面,现在顾客并非哪一个人,而是体现为文化消费市场的大众,但这个“大众”不是量的概念,不是真正的杂多,而是由海德格尔所说的丧失了个别性的“常人”所组成,是一个单一同质的集合单位。为了满足这广大的人们的同样需求,就必须处处要求有同样的商品,这就决定了文化工业的产品,其类型、内容和风格日趋单调和雷同。从微观上看,电影、收音机和报刊杂志形成了一个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局部上都具有齐一性的系统,“甚至政治对手们的美学活动都成为同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