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批判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批判视角
【摘要】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包含了统治集团、生产者、文化产品、大众媒介和消费者大众五个要素,而从五要素之间呈现出的纷杂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阿多诺对文化工业采取的多重批判视角。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视角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对二十世纪的文化
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这一理论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批判视角?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内容看成一个包括以下五个要素的完整系统:
统治集团——生产者——文化产品——大众媒介——消费者大
众
这是一个单向不可逆转的公式,从统治集团到消费者大众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整合,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达到被整合的效果。
但从整个过程看来若干环节又呈现着某种关系。
第一,统治集团、生产者和大众媒介构成了一种同谋关系。
统治集团在资本主义社会显然是大资本家,这正体现了资本主义体制中政治和经济的联姻,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长久的成为各方面利益的占有者,他们必须对普通大众进行意识形态的整合,将他们完全纳入这个体制,并对其持默认或支持态度。
作为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为了获得统治集团的认可和大众的喜爱,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必须掩
盖或删掉任何可能否定和颠覆社会的内容,而变成不关痛痒的中性话语甚至恬不知耻的谄媚;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大众的趣味,而将作品的功能降低在感官性的娱乐上,内容上不断地制造刺激,不断地泛滥情感,形式上套用早已被了如指掌的故事模式,没有丝毫的阅读困难。
大众媒介在整个“文化工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离开了报纸、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媒介技术,“文化工业”产品将失去它的魔力。
从这种分析中可见,统治集团、生产者、大众媒介为着各自的目的共同实施了“文化工业”的这项阴谋,它们之间的同谋关系如此牢固,以致大众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二,统治集团、生产者、大众媒介三者构成的联合体与文化产品之间构成了制造与被制造的关系。
经过统治集团、生产者、大众媒介三者之手流入市场的作品,不再是一种创造,而是一种赤裸裸的设计。
“文化工业把古老的和熟习的熔铸成一种新的品质。
在它的各个分支,……或多或少是有计划地炮制的。
”由于是一种有计划的炮制,因此炮制出的文化产品更像是在一定的模具下进行的批量生产,内容的标准化、同一化是最突出的特征。
然而这种标准化,重复性却总是掩藏在个性新奇的外表下,给人的错觉是它是全新的东西因而是具有创造性且适合大众的艺术品。
无疑伪个性化,守旧性是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可见,统治集团、生产者、大众媒介一起对文化产品做了符合它们政治利益或商业利益的剪裁和筛选,剪裁、筛选后销售到大众手中的产品是一种表面光鲜本质上却没有意
义的商品。
这显然不同于真正艺术品的创作,而只能说制作。
第三,我们不可忽视的还有文化产品和消费者大众之间的矛盾关系。
“文化工业的人相学结果实质上是两方面的混合物:一方面是流线型的、照相的硬度和精度,另一方面是个人主义的剩余物、多愁善感和已经理性地揭示并调整了的浪漫主义。
”可见,文化产品尽管是被别有用心地炮制出来的,但高超的技术保证了它画面、音响、线条等的逼真感,而人人心中葆有的浪漫主义情愫又使得人们对其有着渴望和期待,希望能在作品中找到枯燥人生的安慰。
但另一方面,大众们从文化产品中能得到些什么呢?“从文化工业的产物中获得的咨询是空洞的、陈腐的乃至更糟,而行为模式则是无所谓羞耻感的循规蹈矩。
”显然,文化产品和消费者大众的矛盾关系体现在:“消费者自己的意识被撕成了两半,一半是文化工业提供给他们的预计有疗效的愉快,一半是并未特别掩饰的对它提供的希望的怀疑。
”
由此可以看到,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统治集团、生产者、大众媒介为了维持统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构成同谋关系,通过炮制标准化、重复性、欺骗性的文化产品而对消费者大众进行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整合以达到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目的。
紧接着,我们可以就“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阿多诺对“文化工业”所选取的批判角度。
首先,将“文化工业”界定为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认为其是资本主义统治集团别有用心整合大众的意识形态,可见其采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
说文化产业的批判理论首先不是“文化批判”,这听起来有些悖谬。
它是对商品形式的最新社会性呈现方式的批判,要根据社会文化现象的表面情况来把握自我变化的社会的结构性变迁。
”的确,“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从文化出发,但最终却指向着一种资本主义社会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汲取了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的营养,对“文化工业”的商品拜物教性和意识形态性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
其次,认为“文化工业”使大众丧失反思能力,成为统治集团的附庸,人类退回到了前现代的蒙昧状态。
也即是说“文化工业”肩负着启蒙的大旗本质上却是反启蒙的,这也正符合了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的逻辑。
无疑,启蒙是其批判“文化工业”的又一视角。
康德认为,启蒙是“人走出其咎由自取的不成熟状态”,而这需要人具有“在一切事务上公开使用自身理性”的自由。
这个理性是指人自身理性而非技术理性。
然而启蒙的目标至今还遥不可及,技术理性支撑的“文化工业”也似乎在一步步泯灭人的自身理性,我们发现自己完全是按照生产的秩序生存,完整的一天被人为地分割成上班和休息两个部分,上班是被牢牢地黏在由一条条生产线组成的大网中,下班则是在别无选择的“文化工业”产品中荒废自己,于是我们几乎失去了作为人的全部的自由。
最后,认为“文化工业”是一种反艺术,阿多诺显然采取了从现代艺术观对“文化工业”进行思索的视角。
阿多诺认为艺术具有乌托邦特征,正因为人类至今为止仍然生活在不幸中,经历着种种痛苦和劫难,因此才需要艺术这个美的乌托邦。
“艺术预见到人类的沉沦,预见到人类的觉醒、努力、存活。
”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出现了完全的和平,人类的不幸烟消云散,那么艺术乌托邦的使命就已完成,艺术将会彻底的消亡。
艺术除了具有乌托邦的性质,其对于社会应该是一种否定批判的姿态。
从这两点来看,“文化工业”必然是一种反艺术,首先其制造的文化产品只指向人们的当下娱乐,人们总是希望能在电视剧、电影中得到休息和解脱,但随着节目告一段落,却陷入了更深的虚空之中。
其次,“文化工业”是统治集团的统治手段,因而这种“艺术”是社会的帮凶,它对社会现有的一切持赞同和肯定态度。
总之,从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所包含的五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可以得出,阿多诺对文化工业采取了马克思主义、启蒙、现代艺术的批判视角。
而这多重批判视角的叠加使得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呈现出了独特而持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 [美]马丁·杰伊. 法兰克福学派史[m].单世联译.广州:广
东人民出版社,1996.
[3]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德)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j].高丙中译.陶东风等主编:《文化研究》第1辑.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