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校学生宗教信仰与教育对策 .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校学生宗教信仰与教育对策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与教育对策探究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宗教现象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大学生在被动或主动接触宗教的情况下,出现了不少“慕道友”、“望教者”以及“宗教文化追随者”,其中不少大学生成为了虔诚的宗教信徒。
虽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但是高校代表着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成长和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因此,大学生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对待。
为了寻找适当的教育对策,必须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分析宗教信仰的认知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国内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文献众多,且具有时效性,为把握大学生信教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提供了依据。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信教的比例,各种宗教的分布,参加宗教活动的情况,信教的原因,对宗教的认识和认识途径,对宗教的态度,信教的影响,影响信教的人口因素,以及相关的政策和建议分析等。
为了提出基于认知的教育对策,了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原因及对宗教的态度显得更加重要。
1.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和分布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首要调查目标是掌握大学生信教的比例和分布。
由于调查对象、调查方式和调查内容具有一致性,表1总结了新近的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结果。
虽然研究者在调查时措辞有所不同,被调查者报告的信教比例有一定的浮动,但是从大学生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比例来看,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在4%以上,
佛教和基督教占信教总数的80%以上。
表1 大学生信教比例和分布的相关调查结果
作者年份样本样本量(人)信教
比例参加活动比例分布
佛教基督教
王康 20xx xxxx8所院校 20xx 6.3% —— 48% 40%
汪士华,陈真亮 20xx xxxx 500 11.7% 3.33% 48.89% 24.44%
吉玉娇,施丽娜 20xx xxxx13所高校 10068 6.8% —— 40.4% 23.8%
余玉花 20xx xxxx12所高校 1983 9.9% 4.7% ————
杨晓慧 20xx 东北3省8所高校 11000 4.1% 3.7% ————
王洪飞等 20xx 东北几所高校 xxxx2 9.45% —— 58% 26.1%
赵良,温成涛 20xx xxxx省 xxxx6 10.11% —— 50.75% 32.09%
刘晓玲,梁丹 20xx xxxx省 680 —— 5.0% ————
苏斌原,冼德庆 20xx xxxx18所高校———— 3.7% ————
顾家山 20xx xxxx某大学 xxxx7 9.0% 6.4% 52.8% 40.1%
马莉,万光侠 20xx xxxx某高校 891 10.77% ——————
李彦华 20xx xxxx3所高校 1958 7.7% ——————
2.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
所谓宗教暧昧现象,是指人们对于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在心理和行为上趋于认同的态度。
[1]调查结果表明,宗教暧昧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学生中。
在不同的调查中发现,参加过宗教活动的占13.9%,去过教堂寺庙的占32%[2],14.89%的大学生表示将来也许会信教[3],49.2%的大学生不确定将来会不会信教[4];18.1%的大学生相信命运[5];31.6%的大学生相信世界上有神灵或
命运[6],对神创论、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和天命安排等观点的赞同度更高[7];
48.79%的大学生对宗教文化感兴趣[8]。
在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态度上,有较高比例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宗教信仰应该受到保护或任其自然(69.4[2],67.6%[5],63.9%[8],64.0%[9];67.2%[10],56.4%[11],65.0%[12])。
在对宗教信仰的认识上,57.0%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正常的历史文化现象[3],54.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有好处[5],70.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无害的精神追求[6],73.6%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有积极的地方[10]。
二、宗教信仰的认知基础
宗教认知科学首次从认知和进化的角度对宗教思想和行为进行研究,运用认知心理学以及进化心理学等的理论,探求宗教现象跨文化的一般解释,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13]。
1.宗教信仰的认知基础
Barrett和Lanman(20xx)认为人们的信念(或知识)应该区分为直觉信念和反思信念[14]。
直觉信念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却自发运用的知识。
反思信念是人们明确知道的知识,经常表述为命题。
反思信念受制于直觉信念,主要表现为:第一,直觉信念常作为反思信念的缺省值;第二,反思信念通过直觉信念证实;第三,直觉信念主要受制于成熟。
直觉信念和反思信念的直观表现就是人们的认知倾向性,人类的认知习惯决定了人们容易创造和接受神灵的概念。
人类有一种探测神灵的心理机制,为了避免触犯神灵,这个机制非常敏感,喜欢无中生有[15];人脑会本能地分析各种现象背后的目的,把一些自然的、随机发生的事件看作是有目的的、是人为、甚至是带有某种威胁的。
这样,神灵的概念就创造出来了。
另外,成人都具有心理理论,他们首先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然后会推测别人在想什么,接着会推测别人会认为自己在想什么。
而神灵都是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人”,人们可以推测现实中的人一样推测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人们就可以很轻易地和与人相似的神灵“对话”了。
2.宗教信仰的社会适应性
宗教认知科学从进化的角度宗教信仰的社会适应性。
认为,在社会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宗教可以保证人际间的互惠互利,避免陷入囚徒困境,是一套精巧的保证和促进合作的机制被自然选择[16]。
宗教教义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互利互惠[17]。
这种互利互惠需要各种成本高昂、甚至会带给人痛苦的仪式来保护,免受那些不信宗教、不受约束的人的破坏。
Sosis和Alcorta(20xx)认为,这些公开的和难以作假的信号让个体保证其对群体的承诺是真诚的,宗教仪式可以看作是向神灵发出的诚实的信号[18]。
另外,宗教信仰具有适应性,宗教信仰促进了亲社会行为,拥有共同宗教信仰的群体在生存上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信仰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美德。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对策分析
宗教认知科学从认知和进化的角度解释了人类偏爱宗教的原因。
调查发现,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首要原因来自直觉信念。
信教大学生一般都有信教的亲友(91%的信徒表示父母或亲友中有信教的),他们信教都是受到家庭的熏陶(75%的大学生表示家庭是接触宗教的最初途径),他们在接受宗教的时候并没有遇到挫折或压力(只有18%表示在受到挫折时接触宗教,77%表示在正常状态下接触,29%表示出于幸福状态下接触的宗教)。
这都与许多大学生信徒从小生活在家庭的宗教氛围中有关[9]。
其他的调查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信教原因来自家庭的比例从39.58% [3]、42.54% [8]到56.8%[2],都是首要的原因。
直觉信念还阻碍了反思信念的形成。
大学生对宗教非常了解的只占2.6%[6];只有5%的大学生对
宗教习俗及节日有所了解,只有12.5%的人读过或听过一些宗教故事,至于对宗教教义和教规的理解,几乎很少有人能够说清[2]。
另外,大学生看重宗教信仰的社会适应作用。
42.1%的大学生认为宗教让人关心社会公益事业,更乐于助人[19];有49%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有利于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10];56%的宗教皈依者受到了教义的感化,有人报告自己信教的原因是“一些人信教后心地变得善良,对周围的人很友好”[9]。
宗教认知科学对宗教信仰的解释为寻找相应的教育对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更好地管理宗教事务指出了方向。
从宗教认知科学的解释来看,宗教信仰是人类基本认知能力的产物,人类特定的认知倾向促进了宗教概念的产生,宗教信仰和行为在特定条件下符合自然选择的要求。
因此,当前的教育原则应该是减少人类特有的认知倾向性带来认知偏差,并且从宗教信仰的作用上寻找精神和制度替代。
1.加强宗教知识教育
知识和信念是人类思维的产物,也是思维的基础。
只有将思维建立在正确的知识和信念上才会产生正确的、新的信念。
由于直觉信念主要受自然成长的影响,以及直觉信念和反思信念之间的特定制约关系,必须通过长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才能逐步克服成熟信念的束缚。
大学生在不了解宗教的情况下却对宗教保持积极的态度,说明了有关宗教知识的反思信念的缺乏。
因此,需要通过宗教知识教育建立更多的、占主导地位的反思信念。
因为在反思信念缺乏的情况下,直觉信念会自发地补充上来,而人们又不会去反思自己的新信念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因此,反思信念直接决定新信念的质量。
另外,通过科学知识学习逐步纠正直觉信念。
直觉信念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需要不断地、重复地练习才能纠正。
大学生只有了解了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本质
上认识了宗教,才能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调查发现,31.5%的大学生希望适度加大宗教信仰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开设课程[5];有60%以上的信教大学生“希望”或“非常希望”大学开设宗教学相关课程、普及宗教知识,“不希望”的只占16%[12]。
这些都表明了大学加强宗教知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加强元认知训练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认知,有别于已掌握的知识。
其作用在于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地监测以及连续地调节和协调。
首先要教育人们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要让人们了解自己的认知倾向,如喜欢目的性推理、虚报神灵、对新异刺激敏感等。
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宗教信仰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次,加强认知技能的培养。
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在某些认知能力上的缺陷,如因果关系判定、概率推断、归纳推理等。
在遇到问题时,提醒自己是否犯了某种常见的认知错误。
另外,教育人们区别宗教与邪教、宗教与社会组织的技能。
能够从信仰、科学、道德、规范等层面认识自己的知识信念与行为。
Casler和Kelemen(20xx)的发现就说明了教育在改变人类认知倾向上的作用,教育程度高的成人较少使用目的性推理[20]。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宗教信仰在特定的条件下起到了促进与保障团结互助、互利互惠的作用,但是不能因此将宗教和政府混为一谈,必须坚持政教分离的政策。
在当前,宗教信仰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如心理的调试功能,道德的教化功能,社会的公益功能,文化的推动功能等,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社会规范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减少大学生对宗教的依赖,加强大学生对法制和社会规范的信心,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小结与展望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是当前一个不容轻视的社会现象,表现为总体信教比例不高但宗教暧昧现象普遍,缺乏对宗教的认识但对宗教信仰持积极的态度。
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原因来自家庭,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有限。
根据宗教认知科学的解释,宗教信仰是人类基本认知能力和常见认知倾向性的产物,另外,宗教信仰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社会适应性,具有一定的精神作用和制度功能。
因此,在缺乏对宗教的科学认识的情况下,大学生容易信仰宗教。
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宗教知识的科学教育,加强大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元认知训练,以及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和道德规范教育来较少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倾向性的不利影响,寻找宗教信仰在精神和制度上的替代。
宗教认知科学将宗教信仰看作是认知和进化的结果,既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抵触情绪,又让人们认识到了宗教信仰坚固的心理基础。
宗教认知科学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在国内鲜有介绍。
从认知的角度寻找高校宗教信仰的教育对策并积极实践,将有助于宗教认知科学的发展,有助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健康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