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丹砂王国”的历史印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觅“丹砂王国”的历史印迹

作者:刘洪森信息来源:旅游局点击数:1264 更新时间:2010-7-30

中国汞都·万山国家矿山公园2009年10月揭碑开园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纷至沓来,伫立规模宏大的古代采矿遗址面前,人们凝神静气、感慨万千!如此具有唯一性的旅游品牌能引起广泛关注,自是情理之中。然而,作为体验型文化产品重要组成部分的汞都博物馆,却由于缺少足够厚重的历史史料,显得与“丹砂王国”的历史地位不相符合,尤其是明清以前的汞工业史亦或丹砂文化更显苍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正是有感于广大游客的那份遗憾,笔者闭门遐思,把有关几个历史话题抛述如后,希望能够引发有关专业人士去研究。

万山,实乃“万寿之山”

1993年6月版《万山特区志》是这样记叙“万山”地名由来的:“万山,古称大万山,以山得名。”这里显然是指因山多、山大而得“万山”之名。但公园解说员几次都被好奇的游客问得哑口无言:“云贵高原、武陵山区哪里的山不多不大?何以这里叫万山?”“万山”的确不是哪一座山的名称,它原本也是一个区域的统称。据查,全国以“万山”为名的地方并不多,位于桂北黔南的“九万山”和华南沿海珠江口外的“万山群岛”都是一个区域概念,但这里的“万山”最后却以行政区划之名载入史册,恐怕不仅仅是山多、山大之故。

那“万山”之名到底由何而来?最合理的推论还是因为这里是“丹砂王国”的缘故。

据《史记·封禅书》与《战国策》卷十七记载,公元前4世纪之战国时代,东部沿海及内地诸帝王们多信神仙之说且热衷于寻找不死之药,

这为炼丹术的发轫在主观上奠定了思想基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采矿和冶炼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使之到了殷商时代便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器,至春秋战国时代,更出现了冶铁术及铁器的应用,发达的冶金术为炼丹术的出现在客观上提供了物质条件。一条由方士营造的“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屈原《楚辞·远游》)的“不死之道”便日渐盛行。炼丹药物主要是铅汞。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东汉魏伯阳写就的炼丹修仙著作《周易参同契》强调易理、道学、丹砂三者是统一不可分的,“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出一门。”他把水银名之姹女,“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可见朱砂与水银在炼丹中的极端重要性。

然而炼丹毕竟是宦官王道之举,非一般人所能为,方士的实验与探索企图成就的多是王者的“不死之道”,因此炼丹的场所,丹砂的采集环节都格外的讲究。晋代著名学者、道教大师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道:凡小山皆无正神为主,多是木石之精,千岁老物,血食之鬼,此辈皆邪炁,不念为人作福,但能作祸……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为此也。而那时的“万山”谷深林茂、人迹罕至,正符合炼丹活动“当在名山深僻处”的“僻静”要求,然产丹之处在春秋战国之际乃属“古濮之地”,“百濮群蛮”一直是武陵山区一带先民多个朝代的贬称,悬崖叠嶂的山峦毕竟不是名山,甚至是无名字之山,要从事如此重大严肃的采砂、炼丹活动,必然需要金牙玉口的封赐,于是盛产炼制“不死之药”丹砂的“万山”或许就被某个帝王将相、神仙大道赐封为“万寿之山”或“万岁之山”。

至于前缀词“大”的由来笔者以为在明清以前系朝廷用来泛指以“万山”为核心的扬子成矿带武陵山区范围的产砂地域,“大”并不与“万山”一起构成地名;而随着岁月的推进,各个地方的地名逐步形成、固定,如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现在的铜仁市置万安县,包含现在万山的部分区域,县名则也是因产丹砂而取“万福安康”之意,到明清之际“大万山”则成了当时万山的实际地名。宋沅州通判朱辅在其《溪蛮丛

笑》中记载“砂出万山之崖为最”,《明史》载,太祖时“惟贵州大万山司有水银朱砂场局”,这里的“万山”与“大万山”其实都是现在万山的地名,但其之间的微妙变化也由此可见端倪。

万山,“丹砂王国”的宗源之地

《逸周书·王会解》说:“卜人以丹沙。”晋孔晁注说:“卜人,西南之蛮,丹砂所出。”宋王应麟补注说:“卜,即濮也;沙今作砂。”《春秋时代图》把“百濮群蛮”四字注记在今湖南沅陵一带。沅陵即古之辰州,万山春秋时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唐、宗时代,万山一带先后隶属辰州、锦州、沅州。成就“辰砂”美名的不是别处,正是现今的万山特区。那时交通闭塞,一切特产都只能从水路(现在的铜仁锦江)经锦州(现在的麻阳县)、辰阳(现在的辰溪县)运往辰州(现在的沅陵县),再由云集辰州的商人销往全国各地。外地人只知朱砂上品出于辰州,辰砂之名便由此传遍天下,却不知锦州、辰阳、辰州根本就不出产朱砂。

时下,发展旅游经济已成为一种时尚,或许正是有些地方看到了工业文化旅游的前景,刺激着他们千方百计地去争夺、控掘旅游的灵魂—与工业文化相关的资源要素。“中国汞都”的宗源所在已上了教科书,世界皆知,尚不见说三道四,但一些地方变相地在“丹砂王国”四个字上做文章,却不能不引发我们自身的思考。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一位“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的人物巴寡妇“清”,在以专制著称的秦朝,一位豢养着一支庞大私人武陵的寡妇,不仅没有受到《秦律》的惩处,反而被秦始皇誉为“贞妇”,并在她生前为其修建“怀清名”,晚年还被邀请至都城咸阳“疗养”,这究

竟是为什么?司马迁只短短地交待了几句:“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显然,巴清是一位从事丹砂水银行业的女富豪,是秦始皇陵水银的“独家”供应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墓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科学勘测发现,秦始皇陵封土的中心有一个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专家保守估计秦始皇陵墓内至少有100吨水银。这是一个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小的数目,原贵州汞矿最高的生产年份,即1959至1962年,为偿还前苏联外债,6000多工人日夜加班,机械作业,高炉冶炼,也只能年产1000多吨。可见那时年月采炼100吨水银会有多大的规模。

有史料记载,巴清是巴郡枳县人,即今重庆涪陵,当时的枳县为巴郡郡都,而巴地产朱砂的地方只有同属枳辖的酉阳。巴清家族几乎垄断了辰州码头的丹砂和水银,但如果据此推论秦始皇陵的水银就是来自酉阳,实在是太过荒谬。酉阳产丹不假,但现在能数得出来的也无非大酉洞、二酉洞,在当时条件下,它能提供生产100吨水银的巨大规模?显然是不可能的。历史的真实是需要历史的印迹作印证的,万山一带(包含岩屋坪)古老矿洞有上千个,970多公里的地下坑道是通过废石、废渣量测算出来的,不是谁一句话就可以随便定论的。因此说秦始皇陵的水银是来自同样经过辰州码头,以万山为主产区,包含铜仁、凤凰、松桃、酉阳等在内的广大武陵山产汞区域。

现代科技同样可以证明,万山才是真正的“丹砂王国”。扬子成矿带目前已发现的汞矿床占全国的70%,自西向东可分为凤凰—万山、松桃—江口、酉阳—印江、德江—凤岗、务川—温泉5个汞矿床集中区;从资源状况看,全国已探明汞金属量15万吨,贵州有10万吨,而万山占4万吨,全国以辰砂为主的独立矿床68个,其中45个在贵州,而万山是最富集、层控矿床最典型的区域。

史书记载,唐朝廷在五溪地区对苗族人民的掠夺是残酷的,每年以贡赋名义勒索大量的朱砂、水银,加重人民负担,曾激起辰州等地苗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