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太湖新城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

无锡太湖新城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
无锡太湖新城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得理解,简述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得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得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得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得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试结合您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得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您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得认识. 答:区域发展就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得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与结构优化为中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就是以综合、全面得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得人类团体所创造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得得。她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得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就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得,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得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就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得探讨,就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得客观要求。区域科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得跨学科新兴科学,目得就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得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得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得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得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得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得影响,她就是文化存在与发展得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得发展,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就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得可持续发展。 2、什么就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指在一个具体得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得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得组合体对人类得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得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

低碳生态理念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

低碳生态理念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1-14T09:37:16.9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4期供稿作者:董会珍[导读] 晋中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董会珍 晋中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030600 摘要:在低碳生态发展理念指导下,传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应进行调整和深化,本文从空间布局、交通体系、生态系统、地块开发建设引导等方面构建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体系,落实低碳生态规划任务,介绍了控规中融入低碳生态要素的内容体系构建和编制方法。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低碳生态 一、概述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与极端天气的频发,“低碳生态”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词。所谓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低碳生态理念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最直接的法定依据,是有效落实低碳生态理念的关键手段。 二、低碳生态理念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如何落实低碳生态发展理念,在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至关重要。 低碳生态理念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主要是在空间布局、交通体系、生态系统、地块开发建设引导等方面进行深化,细化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低碳生态要求,并转化为地块的规定性或引导性指标指导地块开发建设。 (二)空间布局优化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空间布局的低碳生态优化思路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交通引导空间结构优化,即调整大运量公共交通沿线的用地功能布局,尤其是轨道交通站点和主要公共交通枢纽周边的用地,应该高效利用、集约发展;二是以“低碳生态”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有序布置混合用地,即在一定范围内将居住、商业、商务、办公、公共绿地等多种功能混合布局,以促进交通减量,提高出行效率;三是以服务便捷、布局合理、配置完善为原则,通过各级公共服务体系的配置,减少居民出行距离和时耗,从而引导建设用地高效利用与空间紧凑发展。 (三)绿色交通体系 绿色交通体系是适应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的理想交通模式,其本质是通过与用地规划相结合,减少交通需求总量,优化路网建设,推行“公交—慢行导向”的布局方法,落实公交优先,营造慢性友好,合理布局公交站场、公交枢纽等交通设施,提倡减少个体机动交通使用,鼓励通过步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来有效减少高污染车辆出行,提倡使用清洁、无污染的新型交通能源,从而降低交通能耗,引导低碳出行,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 (四)生态文明建设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在控规层面上的相关研究更多地体现在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上,如:通过一系列的低碳生态指标来控制、引导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化建设;将低碳生态化目标分解到开发建设的各地块的指标中,并以强制性指标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完整表达纳入地块开发的控制图则。将低碳生态理念融入到控规的编制之中,能有效地控制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环境的发展方向,实现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开发建设。 (五)地块开发引导 将总体规划倡导和确定的低碳生态理念和目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进行细化和落实,合理确定各地块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等开发建设容量指标,并把降低碳排放、节能减排、资源有效利用等要求转化为地块规定性或引导性指标,体现在微观地块开发和建筑设计条件中,从而增强规划管理实施可操作性。 三、结语 在低碳生态理念指导下,传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仅仅以物质空间功能为载体、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方法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必须从规划内容体系上进行创新和探索,要全面有效地把低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目标落实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合理确定地块的各项开发建设强度指标,确保融入低碳生态要素的内容体系在控规层面得以实现,以创新思维和方法建立一套低碳生态控规编制方法,更好地指导规划管理工作,推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就承载了人类大多数梦想与灾难。城市形态的出现第一次把人类分散居住的状态集中到城市里,同时,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家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约旦河边最早的城市--耶利哥城,到现在正在建设的阿布扎比“零排放”生态城,时间跨度超过一万年。

目录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一日本北九州.pdf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pdf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1.pdf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pdf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pdf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1.pdf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pdf7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1.pdf8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2.pdf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pdf1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1.pdf11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2.pdf1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3.pdf1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pdf14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1.pdf15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2.pdf16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3.pdf1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4.pdf1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pdf19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1.pdf2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2.pdf2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八芝加哥中心区脱碳.pdf22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九美国吉奥斯零耗能地.pdf23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pdf2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1.pdf2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2.pdf2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pdf2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1.pdf2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pdf2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1.pdf30

无锡市城市规划信息

城市规划信息 2011年第8期(总第127期) 无锡市规划局办公室编印2011.9.16 特载 《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修改稿)》通过市人大二审 市委党风廉政巡察组对我局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巡察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加快提升城乡空间品质提出要求 规划动态 我局完成新一轮控规动态维护工作 太湖新城慢行系统启动区深化设计完成专家论证 太湖新城公共配套设施及商业网点布局研究完成专家论证 无锡锡东新城中央公园城市设计通过专家评审 轨道交通2号线高架站点技术方案通过审批 洛社新镇区控规动态更新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完成论证成果 长广溪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二期规划技术方案设计通过审查 惠山区将规划建设全市最大的赛格电子市场 崇安区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 蠡园中学改扩建技术方案确定 规划实施 中瑞生态城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即将启动建设 锡山规划分局积极推进市级保障性住房东璟家园建设 锡东新城规划办积极推进宜家购物中心建设

规划经管 我市社区三维GIS应用平台基本建成 滨湖区加快推进蠡湖地区安置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锡山区加大对安置房规范建设经管力度 简讯 简讯二则 特载 《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修改稿)》通过市人大二审《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已顺利完成市级层面审查工作。8月25—26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第二次审议,通过了该《条例(草案修改稿)》。今年6月底,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第一次审议,我局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重点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经管、自有用地上房屋的改建、扩建审批手续、违法建设查处等条文内容做了进一步研究和修改完善,参与了征求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意见等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二审认为,该条例草案稿在一审的基础上作了认真修改,结构更为规范,内容更为合理、可行,体现了“不冲突、有特色、可操作”的要求。近期,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委将根据二审意见,对《条例(草案修改稿)》作个别修改后,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综合法规处) 市委党风廉政巡察组对我局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巡察 7月25日至8月13日,市委党风廉政巡察组对我局“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执行党的路线、议会、政策、决议、决定的情况;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部署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要求的情况;贯彻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情况;对管辖范围内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及领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doc

文献综述 1前言 高铁新区的研究是城市对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又往往与城市公共交通结合 ,这种引导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方式中 ,铁路客运方式以其运最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其通达性虽高于航空客运方式 ,但仍旧较低 ,宾客流多需要其他

通达性高的客运方式进行集散 ,所以铁路客运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亦多为主导交通方式。而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对铁路站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高速铁路新区能否带动城市新的发展仍旧是我们所探时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方面的“自利性” ,地方政府的调控的偏差 ,产生了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设与发展的轻视性和盲目性并存的思想。此外 ,我国还未有建成的高铁新城案例 ,有关高铁新城基本处子规划和理论研究阶段。 2相关理论 2.1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高铁建设将在2010—2014年进入全面收获时期 ,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 ,旨在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 ,进一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为高铁通道上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 ,高铁将对城市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放大效应 ,加速放大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 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 ,它将城市自身竞争力优劣势放大 ,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集聚作用稳固城市现在的等级地位 ,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间距离的缩短促进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这两方面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 ,带来城市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关系 ,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关联地区将显得更加交迭。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 ,成为沿线城市在自身竞争力优劣势均被放大的前景下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2)扩张效应 ,延伸城市功能的辐射范围 高铁建设的一个明显的功能就是提供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程度 ,形成地理学理论中所谓“时空转换”。一方面同样距离用更少的时间;另一方面 ,相同的时间到达更大的范围或者更远的点。由此一来 ,高铁的建设 ,将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 力 ,带动其一小时经济圈之内新城节点的发展 ,总体上提高沿线城镇群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 (3)第三产业效应 ,促进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浅析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摘要:“低碳、生态、宜居,是21世纪的理想城市。”所谓“低 碳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生态城市建设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环保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生态型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 “low carbon, ecological, livable, is the ideal city in twenty-first century. “ the so-called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 is refers to the city economy to low carbon industry,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s the dominant mode with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life as the idea and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with low carbon, ecological society as a bluepr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city, ec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transfor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keywords: low carbon city;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文本

1 个附件 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 146 号令))、《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济宁市已批复的其他相关规划而制定。 第二条本规划是济宁市南部城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性指导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范围西起京杭大运河,东至兖矿二号井、三号井塌陷范围,南起南四湖北岸,北跨日菏铁路与主城区相连,规划用地面积平方公里,行政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 第四条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一致。近期为2008-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五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是该组团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二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六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济宁市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本规划已经济宁市规划主管部门审议通过,由济宁市政府批准,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七条本规划确定的本区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第八条规划原则 在生态与文化的指导思想下,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坚持旅游与城市协同发展,生态优先,文化突出和可实施性的原则。 (1)整体协调的原则 规划编制应与在编的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相协调,在整体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进行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的编制。 (2)突出地域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之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规划要突出当地区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北方水乡。 (3)旅游与城市协同原则 旅游功能应该与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它功能协同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给旅游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3)生态优先的原则

兰州新区总体规划

兰州新区总体规划 经济 2030年GDP达2700亿 《总体规划》确定了兰州新区的发展目标,即产业强城、 生态绿城、多湖水城、现代新城。总体目标是兰州新区要 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西部区域复兴的重要增长极,兰州城市拓展的重要空间。 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规划范围为兰州新区全域,兰州新区行政区划范围面积806平方公里。规划重点为规划研究、产业布局和城乡统筹。 2011~2015年(近期),该阶段的发展目标是新区框架、产业体系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交通及城区基础 设施相对完善,兰白核心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GDP达到500亿元左右。

2016~2020年(中期),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配套、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区,GDP 达到1000亿元左右。 2021~2030年(远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兰白核心经济区的 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GDP达到2700亿元左右。 人口 2030年新区人口达百万 按照兰州新区的人口与用地规模,2015年,新区城市人口规模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2020年,新区城市人口规模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110 平方公里。2030年,新区城市人口规模100万人,城市建 设用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到2030年,在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总共控制240平方公里的用地。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将形成十大主导产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 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 现代农林业、现代物流仓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 布局 两带一轴打造功能型城市

十三五生态规划保护规划

试卷名称:《十三五生态规划保护规划》解读 考试人员: 提交日期:2018-07-25 考试得分:100.0 答对试题 20 数: 单选题:共10题,正确10题 判断题:共5题,正确5题 1 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共治的治理体系。(分值:4.0/得分:4.0) A. 政府 B. 企业 C. 公众 D. 以上都对 2 制定《“十三五”生态保护规划》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以()为中心。(分值:4.0/得 A. 经济发展 B. 人民 C. 政治稳定 D. 社会和谐 3 ()等国家战略的提升提供了解决环保问题的政治机遇。(分值:4.0/得分:4.0) A. “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B. “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

C. 五大发展理念 D.ABC都对 4 新的“安全观”已把()列为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分值:4.0/得分:4.0) A. 金融安全 B. 政治安全 C. 经济安全 D. 生态安全 5 库兹涅茨曲线是指,随着人均GDP的上升,不同的污染物呈现出(),然后()的规律。(分值:4.0/得分:4.0) A. 先上升,再下降 B. 先下降,再上升 C. 先不变,再上升 D. 先不变,再下降 6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动员公众积极践行()的生活方式。(分值:4.0/得分:4.0) A. 低碳、环保、绿色 B. 共享、环保、绿色 C. 低碳、共享、环保 D. 共享、低碳、绿色 7 对《“十三五”生态保护规划》实施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测评估考核,在()年底进行中期评估,到2020年底进行终期考 A. 2016

生态规划考试题

1.生态规划: 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2.生态适宜性——是指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对某一特定生物群落所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对其正向演替的适宜程度 3.生物多样性: 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4.生态演替理论:在相对稳定的自然状态下,任何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都会发生从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正向演替,并达到一个成熟稳定的终点——顶级群落和顶级生态系统。 5.景观格局:景观的构成组分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6.景观过程: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物质和物种流动 7.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8.地域分异现象: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空间地域上发生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9.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得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或者说是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 10.生态足迹:人类具有类似工业的新陈代谢功能,为维持自身生存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产生废弃物,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用假定的土地(或水域)面积表示出来就是生态足迹。 11.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物质、能量供给与经济系统对这些物质和能量需求之间的协调状态。 12.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不仅涉及当代的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与公平,还涉及到同后代的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利益的协调与公平体现 13.生态评价——根据特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生态学方法,对规划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14.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与人类有关的自然资源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优劣程度,它包括自然资源和整个环境的各种因素。 15.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根据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关系 16.生态系统健康评价:①健康是生态内稳定现象;②健康是没有疾病;③健康是多样性或复杂性;④健康是稳定性或可恢复性;⑤健康是有活力或增长的空间;⑥健康是系统要素间的平衡。他强调生态系统健康恰当的定义应当是上面6个概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测定生态健康应该包括系统恢复力、平衡能力、组织(多样性)和活力(新陈代谢)。从这个概念看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必须保持新陈代谢活动能力,保持内部结构和组织,对外界的压力必须有恢复力。 17.生态风险评价

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

文献综述 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 专业资料 1前言 高铁新区的研究是城市对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又往往与城市公共交通结合,这种引导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方式中,铁路客运方式以其运最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其通达性虽高于航空客运方式,但仍旧较低,宾客流多需要其他通达性高的客运方式进行集散,所以铁路客运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亦多为主导交通方式。而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对铁路站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速铁路新区能否带动城市新的发展仍旧是我们所探时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方面的“自利性”, 地方政府的调控的偏差,产生了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设与发专业资料 展的轻视性和盲目性并存的思想。此外,我国还未有建成的高铁新城案例,有关高铁新城基本处子规划和理论研究阶段。 2相关理论 2.1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高铁建设将在2010—2014年进入全面收获时期,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旨在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进一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为高铁通道上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高铁将对城市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放大效应,加速放大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它将城市自身竞争力优劣势放大,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集聚作用稳固城市现在的等级地位,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间距离的缩短促进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这两方面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带来城市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关系,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关联地区将显得更加交迭。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成为沿线城市在自身竞争力优劣势均被放大的前景下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生态规划复习题

生态规划课程复习题: 第一章生态规划概述 1、什么是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有哪些类型,如何划分? 生态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规划:保护区评价与建设规划: 2、现代生态规划特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3、系统开放、优势互补 4、高效、和谐、可持续。此外,生态规划作为区域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生态管理的依据,与其他规划一样,具有综合性、协调性、战略性、区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3、我国生态规划方向? 以生态城市规划为重点,以生态建设、功能恢复、重点保护、系统管理和单元调控为手段,围绕生态示范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开展系统的规划研究工作。 4、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整体优化原则 2、协调共生原则 3、功能高效原则 4、趋势开拓原则 5、保护多样性原则 6、区域分异原则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生态规划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现代生态规划的方法及程序源于系统科学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一般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七个步骤。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规划的总则,编制规划大纲。编制阶段------完成生态调查和评价、规划设计及决策,编写规划及相关图件。实施与管理-----按规划设计实施管理 步骤:编制规划大纲;进行生态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生态功能区划;规划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建立;规划方案的分析与决策;规划方案的审批与实施。 6、生态规划内容包括哪些? 1、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 2、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 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5、环境保护规划 6、人口适宜容量分析 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 8、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7、什么是生态功能区? 概念: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划分不同类型的单元。

STARS_低碳生态规划技术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54 The Special Focus 一、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背景 现阶段,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正在成为当前世界城市的主流方向,以城市作为单元来实现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日益明确。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作为各级政府指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向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手段,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 目前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规划机制来定义生态 □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鄢涛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李冰 李迅 STARS—低碳生态规划技术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城市。许多相继规划并建设的生态城市,志存高远,但距离真正实现还有多远?国内外众多生态城均被迫修改下调规划建设目标。一些成功案例可为我们设计不同尺度优秀的生态城市提供参考,如瑞典哈默比新城、德国弗莱堡和澳洲墨尔本等。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一套实践支撑的技术体系,借鉴过去的成功经验和规避失败的教训, 从中学习到如何运营和降低风险。合理的规划能缩短我国城市与标杆城市的差距,不仅可以提供设计手段,还可以帮助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山西阳泉新城

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误区 在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误区。基于中心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中对国内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生态城进行的年度跟踪研究,在规划建设各个阶段体现出的主要问题归纳有以下五点: “水土不服”:生态城规划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既缺乏对客观条件的准确认识,又缺乏本地化文化特征传承。如某日照条件并不丰富的沿海城市却欲大力发展太阳能利用,某北方缺水型城市却欲规划建成“东方威尼斯”,这些南辕北辙的做法在中国并不鲜见[1]。 “导向不明”: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建设生态城市动机不明晰,强调政绩工程,盲目关注大城市,忽视中小城镇或者盲目关注“新城开发”,忽视建成区的生态改造[2];另一方面,生态城市发展尚未建立权威、理性、导向性的目标和指标体系,致使规划无章可循,给后面的实施和管理也带来一定困难。 “唯技术论”:部分生态城建设追求技术的新、特、奇,忽视对传统建造模式和场地记忆的传承,缺乏适宜技术应用和建设成本的控制,存在一些名为低碳、实则高碳的行为。如有些地方盲目推行垃圾气力收集系统,既不经济又不适用。有的生态城市各专项系统之间缺乏生态循环和协同,单项工程存在绿色技术堆砌、建设无序化的情况。 “理论缺失”:生态城市的定义不清,名称多样化,生态城市规划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尚未得到确立,造成规划理念不清晰,目标、原则和定位都不明确,给规划编制和管理造成负面影响[3]。 “实施乏力”:低碳生态城规划离不开制度保障和支撑,一些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方案停留在顶层设计阶段,缺少落地实施的有效支撑,没有有力的实施途径和手段,激励机制缺乏。 三、“STARS”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体系 虽然低碳生态规划在理论建构上还不算成熟,但由于这一规划思想切合现实的城市发展需求,在当今的规划管理中也进行了大量实践。通过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项目案例和学术研究,总结出“STARS”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体系,以期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中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出有益探索。 “STARS”规划体系按照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及实施的五个重要步骤“生态诊断(Sustainable diagnosis)—目标指导(Target orientation)—集成规划(Aggregated planning)—控制导则(Regulatory guidelines)—实施监管(Supervision & management)”展开,强调全面开展调研诊断,科学设立总体规划目标,针对后续的实施和运营需求,制定地块控制指标和建设实施导则,同时在目标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并行评估规划方案的低碳生态效果,及时调整。 1、S——生态诊断 采用对比评析、计算机仿真模拟、实地调研等多种手段,对当地生态本底进行全面诊断,评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方向,主要包括生态及资源诊断、生态承载力分析、生态安全格局、建设适宜性评价等。以山西省阳泉新城为例,通过对其坡度、水文地质条件、塌陷与水土流失敏感区、距现有城镇与村庄距离、景观视觉敏感区等生态因子的空间叠加分析,形成中心城区生态安全格局。 图1 阳泉中心城区生态安全格局 2、T——目标指导 在诊断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生态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指导规划建设中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各生态专项领域细化指标和实施路径,落实到具体的片区和地块,指导规划方案。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制定具有普适性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和更新的评价标准来引导城市朝着低碳生态化方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4]。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构建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考虑。定性的目标多以复合生态学的理论支撑,把低碳生态城市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综合体,包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等多个方面和纬度。定量的目标主要是由可量化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来指导。目前对于新建的低碳生态城,已经初步设置了六项近中远期门槛条件,包括:坚持紧凑混合用地模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比例达到80%;提倡生物多样性;实现绿色交通,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三种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大于65%;在生态城里要设置产业门槛,拒绝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项目[5]。 指标体系使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可量测、可监督,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指标体系还可以用于低碳生态城市评价,进行城市间的横向对比和各城市发展过程的纵向比较[6]。指标体系的落实主要由实施路径、实施主体和实施阶段予以明确。宏观城市层面的指标体系可作为总体规 55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 2014年05月21日 一、发展基础 大冶湖生态新区总体规划范围主要是大冶湖周边区域,跨越黄石、大冶、阳新,东到长江岸边,西抵武九铁路,南临父子山,北至黄荆山,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 从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黄石正处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城市转型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困境。经济总量不高、城市腹地偏小、中心城区较弱等均是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百舸争流的中部崛起时期,黄石期待跨越转型。为此,黄石也在努力探寻转型发展之路。2013年,大冶湖生态新区的提出,为黄石城市发展指出了一条生态转型之路。 大冶湖地区具备了优良的发展基础条件。 一是城镇基础,大冶湖地区地处黄石、大冶、阳新交汇之地,是黄石城镇化发展的前沿地区和同城化政策平台的焦点地区,也是拓展黄石城市腹地的重要地区; 二是生态资源,大冶湖是鄂、赣、皖交界地区的重要湿地,自然环境优美; 三是产业基础,该区域是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棋盘洲港区的建设将该区域与长江黄金水道紧密联系; 四是交通条件,该区域地处鄂东交通枢纽位置,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对接珠三角、向西与武汉均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 大冶湖生态新区作为承载黄石未来之梦的重要地区,将充分展示黄石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这条发展之路是一条将现有城市与未来城市融为一体的路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路径;为转型城市提供一条可资借鉴榜样的路径。 大冶湖生态新区将立足于现有条件——自然湖泊的优质景观,城市雄厚的工业基础,毗邻长江黄金水道等,在未来的30年内,塑造一个绿色、睿智、繁荣的地区。 规划理念 1、国际视野,全球样本 为进一步明确环大冶湖地区的功能定位,谋划功能布局,部署建设实施。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于2013年5月初专门成立了大冶湖生态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征集工作办公室。为凸显本次规划的高标准与国际视野,黄石市面向全球优秀设计单位发出邀请,本次竞赛应标的五家单位,来自加拿大、英国、美国、荷兰等地,项目实践经验覆盖全球各地。他们将发达国家先进的生态理念、发展

天津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详细版】

天津中新生态城 重大意义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胡锦涛主席指出:生态城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李光耀资政说:生态城将把新中长期合作推向一个新高点。吴作栋资政说:新方希望同中方共同推动天津生态城建设。温家宝总理指出: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 背景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选址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第一章生态规划

第一章生态规划概述 1.1生态规划编制背景 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于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 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 经过对场地及周边的生态、资源、环境、交通、等诸多条件的详细分析,我们决定生态规划应立足苏州本土与园区的实际情况,在已经完成的规划框架内,首先在可行的情况下按照生态原则,结合绿色交通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与优化;引入能源规划,通过优化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碳排放,通过市政设施规划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能源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集成与优化建设低碳节能型生态科技城;引入景观生态规划,以中央生态湿地公园、集中绿地、水系廊道建设为中心,初步构建生态城绿地景观系统框架,提升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量,为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提供生态环境保障;积极开发利用雨水及地表水,等非传统水源,建立梯级用水模式,通过水的合理循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雨水,提供区内低质供水并补充、完善区内景观水系统,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融合,构建水系发达、景观优美、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入环卫规划,结合环卫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最新发展趋势,以可操作性和先进性为指导,实施固体废弃物的全过程管理,重点建设中新生态科技城的资源回收体系,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促进废弃物回收利用,建设生态友好的新城区。1.2生态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低碳规划探讨——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的低碳规划探讨 ——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 唐勇王钰溶魏宗财 摘要:中央商务区作为城市重要功能区,其低碳生态发展模式的确立对于城市探索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将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着重探讨现代CBD建设如何通过构建地区性复合型的绿色基础设施来达到减少碳排放、打造低碳CBD的途径。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底,使其与地区交通、建筑、绿色公共空间等相结合形成复合系统,考虑商务区土地效益形成生态弹性格局,最后落实至地块的绿色容积率控制,实现CBD的低碳规划。 关键词:低碳规划;绿色基础设施;中央商务区;生态弹性格局;绿色容积率 1 引言 2008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针对当前及今后应对气候变化形式的严峻性,应该把低碳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9)。 顾朝林,谭纵波等认为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中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开发建设强度高、能源消耗大,需通过合理组织不同功能的用地和建筑物布局,控制适当的开发强度,并针对不同情况采用能源集中供给、区内能源再利用、绿化汇碳以及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等手段达到综合降低碳排放的目的(顾朝林等,2009)。周向红认为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人口聚集、分布、土地利用方式、工业化水平及趋势的综合表现,而高度聚集导致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人口过于密集等负面效应的出现(周向红,2008),须尽快开展健康城市规划。 城市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CBD)作为城市重要功能区,其低碳发展模式的确立对于城市探索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将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拟以北京CBD东扩区为例,着重探讨现代CBD建设如何通过构建地区性复合型的绿色基础设施,以构建生态弹性格局、增加绿化汇碳等手段减少碳排放,打造低碳CBD。 2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GI,Green Infrastructure)指的是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开放空间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Benedict M, McMahon E.,2006)。在比较微观具体的语境中,它可以指代具体的相关工程设施或绿地的斑块、廊道,甚至一片次生林、一棵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