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胃肠镜、支气管镜检查的知识[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胃肠镜、支气管镜检查知识

主讲:赵小佳

一、内镜发展史

内镜(endoscopy)意为经体表插入器械,窥视有关脏器的变化。早期用于诊断,目前已成为介入治疗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内窥镜在200年里结构发生了4次大的改进,从最初的硬管式内镜、半曲式内镜到纤维内镜,又到如今的电子内镜,影像质量也发生了一次次质的飞跃。最初Bozzine研制的第一台硬管内镜以烛光为光源,后来改为灯泡作光源,而当今从内镜获得的是彩色相片或彩色电视图像。这图像不再是组织器官的普通影像,而是如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观像,微小病变清晰可辨,其影像质量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一)内窥镜发展的四个时期

1.硬式内镜阶段(1806~1932)

硬式内镜由德国人PhilippBozzini首创,由一花瓶状光源、蜡烛和一系列镜片组成,主要用于膀胱和尿道检查。

1895年Rosenhein研制的硬式内镜由3根管子呈同心圆状设置,中心管为光学结构,第二层管腔内装上铂丝圈制的灯泡和水冷结构,外层壁上刻有刻度反应进镜深度。

1911年Elsner对Rosenhein式胃窥镜作了改进,在前端加上橡皮头做引导之用,但透镜脏污后便无法观察成为主要缺陷,Elsner式胃镜1932年以前仍处于统帅地位。

2.半屈式内镜阶段(1932~1957)

Schindler从1928年与优秀的器械制作师GeorgeWolf合作研制胃镜,最终在1932年获得成功,定名为Wolf-Schinder式胃镜。之后,许多人对其进行了改造,使之功能更为齐全,更为实用。

3.光导纤维内镜阶段(1957年至今)

1954年,英国的Hopkins和Kapany发明了光导纤维技术。

1957年,Hirschowitz及助手在美国胃镜学会上展示了自行研制的光导纤维内镜。

60年代初,日本Olympas厂在光导纤维胃镜基础上,加装了活检装置及照相机,有效地显示了胃照相术。

1966年Olympas厂首创前端弯角机构。

1967年Machida厂采用外部冷光源,使光量度大增,可发现小病灶,视野进一步扩大,可以观察到十二指肠。

近10年随着附属装置的不断改进,如手术器械、摄影系统的发展,使纤维内镜不但可用于诊断,且可用于手术治疗。

4.电视内镜时代(1983年以后)

1983年WelchAllyn公司研制成功了电子摄像式内镜。该镜前端装有高敏感度微型摄像机,将所记录下的图像以电讯号方式传至电视信息处理系统,然后把信号转变成为电视显像机上可看到的图像。日本Olympas厂随即推出相应型号胃镜,并占据大部分市场。

2000年,以色列开发出第一台将图像连续发射至体外的医学照相机,已获美国FDA批准作为医疗器械使用。这一台“相机”外形酷似药品胶囊,故俗称胶囊内镜(capsuleendoscopy),吞入消化道后,能以2幅/秒速度自动摄片,通过逆向悬挂于患者腰背部的接收机传送图像,贮存入电脑,24h后再分析检查结果。此类内镜从外形到操作方式与上述三类内镜完全不同;自动记录、自动排出,无须医生操作,患者痛苦小,尤其是能发现目前还是消化道盲区的小肠病变。为内镜检查开辟了一个新思路。目前胶囊内镜还仅能用于检查,随着科学的进步,类似机器人的“内镜”,不但能诊断,还能对肠道病变进行“修复与治疗”。

(二)中国内镜的发展

1.中国内镜的发展基本上与世界同步,从50年代起,一些大医院就开展了硬性内镜(或半可曲式内镜)的检查。但每一个医院一年内镜检查人数很少超过50人次。70年代国内开始引进纤维内镜,使内镜检查在国内普遍的开展起来。80年代起发展迅速,电子胃镜、ERCP检查、内镜下的介入治疗基本上与国际接轨。90年代内镜检查起已普及到全国基层医院。

2.我国自1966年开始研制纤维内镜。1973年上海医用光学仪器厂生产了第一台XW-Ⅰ型纤维胃镜,实现了纤维内镜的国产化,为国内开展内镜检查添砖加瓦。目前,我国除能生产纤维胃镜外,还能制造十二指肠镜、结肠镜及腹腔镜,

电子内镜也在试制中,不久即将问世,其主要指标接近国际水平,由于价廉物美、易维修,因而在广大农村中,仍占有相当份额。

3.我国自70年代起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先后成立了地区性的内镜学组,1984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内镜学术会议上,决定成立全国内镜学组,1990年在南京内镜学术会议上正式成立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嗣后学会频繁活动,每二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内镜会议,各省市亦先后成立了内镜学会。2000年,我国正式加入亚太地区内镜学会及世界内镜学会,各项活动全面与国际接轨。

二、内镜诊断、治疗器械

(一)内镜种类

1.常用器械按功能分类介绍

①诊断用

活组织检查器械(活检钳等)、细胞学检查器械(细胞刷等)、ERCP检查械(造影导管等)及胃镜检查用(灌洗管等)。

②治疗用

电热活检钳、电凝器、异物钳、圈套器、注射针、止血夹、高频电刀、导丝、取石篮、碎石器及气囊导管。

2.专用器械按使用功能分类介绍

①扩张器

气囊扩张器、水囊扩张器、金属扩张器及塑料扩张器等。

②支架

食管及胆道支架(金属、塑料)。

③胃造瘘导管

(二)常用内镜诊断辅助器械

1.活组织检查器械。

①活检钳由头部、钳身与操纵手柄部组成。

②活检钳分为9种类型

⑴有孔标准型;

⑵有孔带针型;

⑶有孔椭面可旋转型;

⑷有孔带针椭面型;

⑸鳄口型;

⑹V字型;

⑺V字鳄口型;

⑻单开型;

⑼头端弯曲型。

活检钳瓣形状与功能特征

③活检钳使用要点

⑴使用前的型号选择及预检

a)型号选择

活检钳多达十几种,在内镜检查中要选好活检钳只能从以下两个方面选择:其一是根据内镜使用活检管道的内径来选择相应的尺寸的活检钳。在实际使用中还有一简便的识别方法:每一个Olympus内镜操作部的型号牌上,均标有不同的底色,其颜色表示本内镜的活检管道能接收手柄部颜色与其相同的活检钳。其二是根据被检组织的形态(如隆起形、平坦形)和器官(如食管腔、胃底部)来选择活检钳瓣的形状,由此可见,活检钳选用主要是从活检钳的外径和活检钳瓣的形状来最终确定活检钳的型号。

b)预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