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亚地区 怛罗斯之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中亚地区怛罗斯之战

大中亚地区怛罗斯之战

大中亚地区--怛罗斯之战

对于华夏族的特点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是相比于草原民族的机动性,华夏族其次是更精于防守的。即使是融入了许多胡人在内的唐军也并不可能在无险可依的草原地区长期坚守。

对于中亚地区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北部为哈萨克丘陵,南部为图兰平原。而巴尔喀什湖以西地区正是哈萨克丘陵地区。这一地区的地形相对限制了草原民族的机动性,使得唐军有可能获得一些地形上的帮助。所以在军力最为强盛时,将这一地区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并驻扎是有可能的。不过这毕竟只是一些海拔不太高的丘陵地区,并不象西域有的高大的山脉作为屏障。从地缘上讲还是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北亚蒙古高原,中亚图兰平原,乃至东欧平原上的游牧民族的攻击。因此并无可能做为长期经营之地。

当然还有一条可能的防线就是巴尔喀什湖,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防守的压力会大为减少,由于丝绸之路最主要的通道是从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一线向西,然后延着天山以北进入中亚。因此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的战略位置就变得很重要了。无论是唐朝还是清朝,对这一地区的经营都要长些。

在这条通道上有一个在世界史上很著名的城市叫"怛罗斯"。唐朝军队曾经在这里与阿拉伯军队展开一场决战。最终的结果是阿拉伯人(大食人)取得了胜利。我并不认为这战役后唐朝就退出了中亚,不过唐朝在这之后停止了向中亚地区的渗透,而将经营重点放回西域却是。因此西方的史学家将这一战役做为东西方文明碰撞的标志性事件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那我们就以"怛罗斯战役"为例,分析以下地缘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当时唐朝在西部的基地是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绿洲上,称之为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因为汉朝最开始选择的通西域的道路就是通过这一地区,或沿天山南麓西行,或沿昆仑山北西进。总而言之就是围着塔里木盆地走,最终越赤帕米尔高原进入伊朗高原或南亚(唐三藏就是走的这条路)。由于这条路线可以较少的受北亚游牧民族的侵扰,因此虽然跨越帕米尔高原的道路十分艰险,但直到唐朝这一地区仍然是主要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之后唐朝破东西突厥,解除了北方的压力,终于可以占据北疆地区,打通天山北麓的道路,并在这一地区设立北庭都护府管理至巴尔喀什湖以西的事务。由于通过准噶尔盆地穿过西边那些断续的山脉进入中亚地区更为通畅,因此直到现在都是中国通往

目前等于是中哈在掌控两边) 西亚的重要通道(

怛罗斯之战的背景实际上就是唐朝需要将天山南北两侧的通道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上。在此之前,唐朝已经成功的让帕米尔高原以及巴尔喀什湖地区的小国臣服了。不过由于这些处在边缘地区的国家很容易从另一侧受到其他势力的干扰,因此经常会出现摇摆。

丝绸之路在南疆的两条线路最终都要越过帕米尔高原,因此保证高原上那些部落(史书上称之为"国")的忠诚度就变得至关重要。很不幸,唐朝所处的时代不仅是华夏族在古典期的一个高峰,也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藏族的祖先)最为强盛的时候。出于地缘上的原因,吐蕃人一般向东侵扰河西走廊,甚至直接攻击黄土高原上的政治中心--西安。不过他们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向西攻取帕米尔高原,然后进入南疆地区。

在怛罗斯战役的主角高仙芝镇守安西四镇之前,吐蕃人就成功的使帕米尔高原上的主要部落倒向了他们(用的是联姻的方法,当然是有实力做后盾的)。事实上帕米尔高原上的部落有足够的理由选择吐蕃人做为他们的保护者。毕竟同为高原上的

民族,吐蕃人的威协会更为现实一些。何况高原民族如果能够形成联盟,那些从中原而来的汉人似乎并无可能发挥他们的军事优势。

不过高仙芝并没有将这种地缘优势看做是可逾越的障碍。在这种联盟刚刚开始,吐蕃人尚未真正进入帕米尔高原的时候展开了一场史诗式的攻击。用一万人深入帕米尔高原,平定了反叛的部落,并将吐蕃深入兴都库什山脉的据点一并拔除。至此大唐帝国的声望达到一顶峰。南线的丝绸之路掌握在了帝国的手中。

实际上在高仙芝西征之前,唐帝国由于对占据中亚地区的西突厥已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这一地区本来已经被纳入帝国的势力范围了的。当时除在南北疆地区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直接控制这两个盆地地区以外,对于帕米尔-- 天山--阿尔泰山以西的地区则采用的加封当地部族首领官职的羁縻手段控制,事实上只要他们臣服于大唐帝国,不侵害大唐的利益,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义务。

当时不仅中亚的低地国家,包括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兴都库什山脉地区(阿富汗北部)亦皆臣服于唐帝国。由于7世纪阿拉伯人的兴起,伊朗高原的波斯人正处在衰弱期。所以甚至有一个波斯王接受了唐帝国的封号。

不过要想跨越这些高大的山脉去实施影响力始终是一件困难的事。在唐帝国内部陷入混乱时,帝国便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帝国的敌人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老对手吐蕃人,他们主要是在帕米尔以西的高地上给帝国找麻烦。当然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够进入西域,这些在唐帝国衰弱时都曾经做到过。

昨天讲到的高仙芝的那场高原之战就是为了不让青藏高原上的势力继续向西向北扩张。

高仙芝实际上在这一地区共进行了两次远征。由于两次远征的连续性,我

第一次西征战役"。这次战役的结果是帕米尔地区--兴都库什山脉地们称之为"

区--克什米尔地区的战略要地又重新回到帝国的掌控之中,那些生活在高地上的小国也重新臣服于大唐。吐蕃的势力暂时被压缩在青藏高原上了。

这次西征的战略意义在于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的南线(经帕米尔高原南部的"瓦罕走廊"进入伊朗高原及南亚的路线)。我们说过丝绸之路一共有三条。那么处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以北的中线就成为高仙芝下一个目标了。为了试探这条通道周边小国的政治忠诚度,必须在天山以西寻找一个合适的目标。这个目标最终被锁定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据点--石国(现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做为唐朝的属国,这个国家似乎有倒向新兴的阿拉伯帝国的迹向。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阿拉伯帝国已经完成了对伊朗高原的征服,也正有意图向中亚的低地地区扩展势力。

于是高仙芝决定越过帕米尔高原进行他的第二次西征战役。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走的是帕米尔高原北部与天山之间的那条通道,也就是丝绸之路的中线。由于这两次战役都是延着帕米尔高原西进,因此很容易被人误解成为使用了同一路线。事实上很多在介绍怛罗斯之战的资料上都对此语焉不详(这两次战役一般是作为怛罗斯之战的背景资料而出现的)。大部分人只是对高仙芝两次跨越"葱岭"进行远征感到不可思议,并认为更多的只是高仙芝的个人行为,却没有对其中的地缘因素加以分析。事实上沿着这两条丝绸之路的通道进行远征是完全可行的,如果唐帝国想继续保有对中亚及兴都库什山脉的影响力,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这种远征是必须的。

附:怛罗斯位置示意图。从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三条西进的路线,这也正是高仙芝三次西征的路线。

高仙芝的第二次西征取得了完胜,对于丝绸之路中线的安全他应该感到满意。不过对于帝国来说这些小国从来不是问题。自从对西突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这一地区并没有强大到足以对抗唐帝国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