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与环境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人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

环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结台,共同影响着人的活动;环境的优化,是主体自觉与客体约束的统一过程,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准确的认知环境,把握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优化环境,既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关键。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家园,但是近年来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地被破坏,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个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面对这个影响到全人类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人类,环境,主体,客体,关系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人类的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而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复杂。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后,山于人类大规模盲目干预自然界的活动,使环境受到了空前的破坏,己经严重的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与环境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协调:防止景观破坏,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开展国土整治,改善人们生活,消除贫困和饥饿,促进世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我们还要研究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并加以充分合理利用的途径。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家园,但是近年来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地被破坏,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个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面对这个影响到全人类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答案。人类与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关系,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朋友、伙伴的关系;一种是主仆、敌对的关系。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应该从更长远的发展高度来看待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问题,如果我们在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的同时,过度开发,掠夺性开发,让自然环境不能承载我们的经济发展,结果环境就要惩罚我们,我们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这就是欲速则不达。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毁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很烂的摊子,我们的子孙后代他们可能就没有很好的阳光,没有很好的水,没有健康的安全的食品,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能更加的恶劣。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不应该是我们一部分人考虑的问题,它是我们整个社会要考虑的问题。因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析与认识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步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环境问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首先提出了“全球问题”的概念,并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称作:“人类困境研究”。罗马俱乐部提交给世界的第一个报告《增长的极限》把全球问题归结为五大问题:世界人13问题、粮食问题、工业增长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问题。这五大问题都涉及生态环境。这份报告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热潮。理论和学术界也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从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到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沙乡的沉思》,从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到纳什的《大自然的权利》。由芭芭拉•沃德的《只有一个地球》到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系列的著作都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进行了描述,并对人类的行为予以反思。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环境恶化,凡此种种都在表明,人类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在产生不尽财富的同时,又正在把自身推向生存危机的边缘。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特别是工业文明以来积淀下来的一份沉重的历史遗产。但现在的问题,或者毋宁说我们的责任却是:如何让这份遗产在我们手里一再无休止地叠加和和传递?

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使全球环境治理提上了开程。在对环境治理的已有研究中,有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直到最近学界讨论的如火如荼的循环经济;有技术层面的思考,像英国学者舒马赫提出的“中间技术”、丹皮特•杰克和罗宾•克拉克提出的“替换技术”、全球生态运动中绿党提出的“软技术”以及日本学者星野芳郎提出的“多样性技术”,还有持续技术等等;还有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考虑,即改变人与自然之间旧有的征服和掠夺的关系,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弥散性与超国界性和孤立国家主权的狭隘与政府能力的不足,促使国际社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治理,实现所谓的“全球环境治理”。而全球治理理论为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理论视角。

3. 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1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我们过去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现在看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甚至也可以说是不正确的。我感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和谐统一,持续发展,稳定增长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来支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的,只要经济发展,都会对自然带来影响,都会对现有的生态系统带来改变。两个方面,都会影响自然,都会改造环境。改变是两种结果,一种是他能在改造现有的生态系统时,他建了自己非常好的生态系统,比如说像珠海市的建设,像海南的博螯小镇,经济发展了,环境变化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环境很好,这说明人们还有一种能动性的创造出与一个与自然和谐友好的关系。但也有一种是破坏了环境,形成了恶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到了不相容的地步,这很可怕。没有注意到保护环境的持续供给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这里面的教训是非常的沉重的。

回顾人类的发展史,自从“人”挣脱自然的脐带,就同自然界形成了一种自与他、内与

外的对象性关系。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标志着这种对象性关系的觉醒,即人类从自在自然中把自己提升出来,从而成为“万物的尺度”’。所谓“尺度”,即是衡量价值的标准。诚然,这种价值尺度是地球进化过程中的“创世纪”,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但另一方面,这一价值尺度又日益使“非人世界”边缘化,进而使环境沦为人类驾驭、控制、支配和改造的对象尤其是在西方“战天役物”的科学主义传统和“人类中心论”的价值视角内,唯有人类自身是宇宙之灵长、万物之主宰,是价值之判断者,一切外在事物仅仅围绕人的存在才获得其意义。于是,对自然和环境的征服便构成了整个工业时代的主旋律,也因此成了唯一值得歌颂的人类活动方式。究其根本,目前人类所遭遇到的一系列环境危机,正是这种价值取向带来的历史后果。

人与环境,环境在先,自然为本,人类本是自然进程演变造化的产物。自有人类以来,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历经千百万年时空沧桑,共生共荣,和谐如初,俨然一体。及至工业革命,祸端肇起,人类以为从此掌握依自我意愿改造自然之权力及能力,妄自尊大,忘乎所以,超越环境容量,耗竭再生能力,竭泽而渔,究其原因,无不为了当今现世一己之利。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认识,认为为了显示人类的力量,人类应当“主宰”自然,成为大自然的“统治者”。然而,著名学者罗斯顿和特莱普却不赞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

当大自然以她自己的方式给人类敲响警钟,人类中也不乏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所行所为,于是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从智者先觉,直到社会活动,风起云涌,蔚为大观,渐领风气之先。然回顾评价人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潮之路径,认识之理念,举动之行为,以人当前自身功利为引导,依然是难逃的窠臼。从一开始的科学技术至上,试图以现代的科技能力毕其功于一役,到后来的信赖市场经济刺激的力量,诱导人们的行为,即使成功于一时,人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的思想依然故我,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改进。

3.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类在正确认识与自然的关系之后,便开始寻求如何正确处理与她的关系。经过的探索之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