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有所了解,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二、学习目标:

1.美读,走进桃花源,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2、点拨质疑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创设情景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5.直观形象法: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学法: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约2分钟)

1.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去领略桃花源的美景,感受作者陶渊明的情怀。板书课题:桃花源记展示:学习目标

美读,走进桃花源,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预习展示:文体常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内容可以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简介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二)活动一:美读,走进桃花源(约10分钟)

1.朗读课文

(1)学生听朗诵,学生要注意正音、节奏感;

(2)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

(3)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4)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语句流畅,发音准确。读出节奏感。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2)勾划难点,互相讨论,或向老师提问。

(3)教师大屏幕出示重要字词句。

3.梳理文章的结构。

文章是以什么顺序写的?线索是什么?可以分几部分?

文章以()为顺序,以渔人的()为线索,可以分为()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三部分,层次分明,故事性强,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一(1.)、发现桃花源二(2.3)、探访桃花源三(4.5)、重寻桃花源

(三)活动二:品读,感悟桃花源(约20分钟)

1.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思考:

(1)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

(2)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描绘。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2.品味桃花源社会美。

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

(2)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

小结: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

(四)活动三:评读,超越桃花源(约6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思考并分组讨论:

(1)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2)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现代社会人生的认识。如:和谐社会的理念。现代中国的崛起。中国梦的实现。现代农村的发展:取消农业税、小康家庭、城镇化社区、经济开发区等。

(五)归纳总结,(约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

(六)延伸拓展,达标训练:(约4分钟)

写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附、说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自然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人

社会美: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园

《桃花源记》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初步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是文言基础还很薄弱,因此,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很差。针对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或许会较顺利些。八年级学生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养。与此同时,他们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吃不透、抓不准,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就是“心中有景道不出”,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和被动的接受,这就是初中学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的“瓶颈”。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学生阅读方法、技巧的培养,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