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含义: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是社会文化知识,生产生活经验传递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广义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是众多教育形态的总称。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2.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论(2)生物起源论(3)心理起源论(4)劳动起源论

3.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

(1)原始状态的教育,指人类从最初的教育萌芽到原始社会末期这一历史时期的教育,具有非独立性,原始性,无阶级性的特征

(2)古代教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文化载体的丰富,如语言文字系统的出现,古代学校逐渐出现。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3)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教育,表现为进步性和落后性并存,但开创了欧洲近代教育的先河。

(4)近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民主化终身化全球化信息化

特征:a.鲜明的生产性b.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c.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c.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d.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机构和专业设置,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效果等产生重大影响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

经济:(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

(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政治:(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

(2)教育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

(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文化:(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而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的独立性,从而决定了教育的独立性。所以,教育在尊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必然有其自身运动的内在规律,既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4.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

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

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环境,①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但不决定人的发展;②环境推动和制约人身心发展的水平、速度;(3)学校教育。①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第二,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第三,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就要认识到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第四章教育的方针及目的

1.教育的方针及目的的内涵

教育的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教育的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2.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根据人的本性、潜能、需要,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萨特

(二)社会本位论

根据社会、国家的要求,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涂尔干、孔德、《学记》

其他有关教育目的的理

(1)教育无目的理论

主要是杜威的观点:企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2)神学教育目的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3)生活本位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3.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方针1、建国初期教育方针:“为人民服务”、“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1950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

2、20世纪50年代教育方针: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3、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4、改革开放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方针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劳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5、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方针: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6、新教育方针:200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1)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2)端正办学思想,反对应试教育(3)狠抓素质教育,提高育人素质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内涵

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制已经不只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而是各种施教机构系统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