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与发展

作者:刘建勋任建勋林成仁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06期

[摘要]功效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对中药复方临床作用的总结,是复杂化学活性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通过对传统中药复方功效发展,中药复方对症功效,复方功效与药理效应关系,复方功效相关物质基础研究及评价等不同方面问题的探讨,分析和总结了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主要研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旨在为中药复方新药功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提高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水平,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复方;功效;发展;研究

中药复方是指在中医临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中药理论将多种中药材进行组合形成的不同中药混合体。此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中药学以及方剂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中药复方药物的每一种中药的种类、药味不同,且有效成分复杂、化学性质不均一、药理作用靶点多向性,因此对其研究难以取得长足的进展。复方功效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结合方剂配伍理论,对中药复方临床作用效果和特点的总结,是多种复杂化学活性成分经多途径、多靶点的药理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疗效。功效概括了中药复方主要作用特点,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研究技术手段的提高,对于中药复方功效的分析和现代科学的阐述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本文就当前中药复方功效研究和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探析。

1传统中药复方功效的认识

中医认为,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多种中药根据临床辨证,通过不同的中药排列组合而产生疗效。中药复方配伍的基本理论是君臣佐使理论[2],其核心内容是依据证候的变化,将各种中药按照作用的主次不同分为不同的对证治疗级别,并以此为依据概括中药复方的功效。因此中药复方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药物的剂量配比,其中药物的组成和配伍是影响中药复方功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功效研究和发展远远晚于复方配伍规律的变化。在复方或方剂发展繁荣的唐宋时代,中药复方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原有的经验用方的原始积累阶段,即“某方能治愈某病,某病能以某方治之”。而具体到方中的各种药物组成和配伍规律、处方治疗的特点和作用、药味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机制则较少的进行论述。方剂功效最早的描述则是来自金代时期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他以《伤寒论》的20首方为基础,依据君、臣、佐、使,分别进行组方剖析,而其中就有了对方剂功效和特点的描述。但是随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方论中并非每首方剂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功效总结,大多数方论着重阐释的是复方中药物相互作用及不同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3]。总体来看,古人对方剂功效的表达从无到有,从模糊到逐

渐清晰,对方剂功效的重视也在逐渐加强。但由于条件限制,古人就同一首方剂以及相关的方解,对其功效的叙述以及表达用词都有一定的差异,而且个人理解不同导致功效含义表达不够完善,有些方剂的方论中还缺少整体功效的阐述,并没有指出功效如何表达,也没有具体的研究方法,对于功效的形成和总结都没有统一的认识。清代的《医学源流论》中首次提出了“方药分离”的理论,为后人研究中药复方的功效提供了新的思路[4]。目前研究认为中药复方功效体现的是复方整体功效,而不是其中单味中药或者部分中药功效的简单叠加,因为复方中各味中药的药性、功效相互影响,以及中药配伍之间的变化,单味中药的功效会发生变化。同时也认为复方的整体功效是同复方中不同中药的功效相关联并通过其来实现的,药物剂量和性味发生变化,功效也随之改变。可见,药和方之间在功效上应该存在着内在的和必然的逻辑联系[56]。就这种联系以什么形式客观表述及其实现过程的表达方式,目前都没得到具体的阐明。作者认为,中药复方功效的表达应该在临床病证结合的基础上,通过辨证论治,确立主要的治则治法,根据中药的配伍规律进行药物的组合和剂量的确立,并概括复方的功效,使复方功效体现的不是叠加功效,而是整体功效。但是就复方功效的具体表达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2中药复方对症和对病功效的研究

对症治疗不仅仅在现代医学中出现,而且也出现在中药或复方的功效当中,如“止痛”、“利尿”等的功效表述[7]。复方的对症功效是指中药复方消除或缓解患者的不适或痛苦症状以及临床体征的作用。对症功效的最大特征是复方作用针对于某种症状或体征变化。它摆脱了复方的药性特征,是复方本身所含有的一种或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对机体某一症状或体征的改善作用。随着现代药理学对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复方的组方过程中,采用对症治疗的中药组方以加强复方在改善或减轻某一症状方面越来越常见[8]。根据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对因、对症治疗是较为常见的治疗原则。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伴随着各种不同的症状或体征,这些症状及体征往往给病人带来一定的不适甚者难以忍受的痛苦,如疼痛、咳嗽吐痰、眩晕,或进一步损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如持续发热、出血、便秘、乏力等。它们不但是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同时又常常是反映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在复方功效当中,对症功效受到了一定的关注,运用某些对症治疗药物减轻苦痛、不适症状及某些体征后,机体在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下,能充分发挥体内自身正气的抗拒外邪的作用,使机体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多种复方功效中包括了对症功效,达到了对症和对症治疗的统一。中药及复方的对证治疗包括止痛、止血、退黄、止咳等[9]。此外,中药复方还存在对病功效,这指中药复方针对某一特定疾病所具有的独特、显著疗效的综合概括,含有专方专病的性质。对病功效除了针对某一疾病特定病因所致疾病而具有的特殊疗效之外,还应包括对疾病的特征性理论指标所具有的直接而肯定的调节作用。如杀虫、散结、降压、截疟等。由此可以看出,对症和对病功效具有一定现代医学的特征。而中药复方研究的深入发展在一定层面上将以现代医学中的“某病”、“某症状”或“某项指标”作为疗效指标,对症和对病功效则正是中药复方现代研究成果适当的表述。

需要指出的是对症或对病功效往往是对证功效的一部分,或者涵盖于对证功效当中,而应归属于中药复方所针对证候特点发挥的治疗作用。只有在对证功效的基础上通过对症状和病因治疗中药的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复方功效真正的内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从某种角度上说,中药复方功效就是对证和对症、对病功效的有机综合。但是在复方对证治疗中需要注意,许多中药及复方对症、对病治疗功效的活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还需要更多的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来进行探究。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尽管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外实验或者基础实验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对症、对病治疗作用,可是在临床应用中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与药物的配伍、理化性质、吸收度、药物作用的靶点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在文献分析、基础实验研究、临床观察总结的基础上对复方对证功效进行对比研究,才有可能正确的把握中药复方功效的认识[10]。

3中药复方功效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功效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高度概括,抽象的概念,而且赋予了许多具体的药理学。把药理学研究的方法用于分析复方功效,最大的特点在于,药理与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之间的结合使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继承并发展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并引入诸如分子生物学、现代组学研究技术、细胞免疫学、影像学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使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和效果有微观、量化以及更加客观的指标认识[11]。但是中药复方的多种药理效应绝对不是等同于功效,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中药复方功效与药效指标无法产生相对应的关系。中药复方功效是中药作用于机体后,对人体复杂的生理功能和疾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产生不同的调节或干预效应[12]。因此其形成是以疾病证候为基础,通过中药复方整体对疾病证候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形成功效的作用特点。目前认为,疾病证候的发展变化涉及疾病病理生理的过程十分复杂,并且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多个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因此针对病理生理过程中不同靶点的干预体现了药理作用的结果。而中药复方对证候的综合作用不仅仅是药理指标的累积和叠加,更重要的是复方功效代表一种对疾病证候的整体作用。这种整体作用是一个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效应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体系,其综合效果以证候改善为基础的功效的形式表达[1314]。此外由于中药复方存在多种活性成分,因此其对证候所涉及的病理生理过程的干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作用[1516]。因此将中药复方功效归结为多个药理作用的综合相对比较片面。目前复方功效的研究中应当以疾病证候为基础,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以及不同环节上系统探求证候潜在的病理生理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功效复方的干预和影响,同时结合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网络、统计分析等的优势特点,更全面的阐述复方功效的科学内涵。据此,作者认为未来能够反映复方功效特点的特异性客观指征很少局限于单一的指标改变,而更有可能存在一个以证候客观化为基础的指标群的改变。当前这种研究思路还存在很大困难,首先是对疾病证候客观化研究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使得复方中药干预的指标体系受到一定局限。其次目前就证候与病理生理过程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相应的敏感性指标或者指标群的认识[17],尤其是在亚疾病状态出现明显的证候变化。采用中药复方进行对证干预时,一些药效学指标的灵敏度偏低,使与功效相关客观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