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概述和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tiolog y
血清型:
➢ 至少可分16型
汉滩病毒(野鼠型) 汉城病毒(家鼠型) 普马拿病毒(棕背鲆型) 希望山病毒(田鼠型)
➢ 汉滩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拿病毒、贝尔 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人类HFRS
➢ 我国主要流行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Ⅰ型) 和汉城病毒Seoul virus(Ⅱ型)
20
病理解剖
❖ 基本病变 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 肾、心脏、脑垂体等器官病变。
21
病理变化共点
➢ 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 ➢ 多发性出血 ➢ 严重的渗出和水肿 ➢ 灶性坏死和炎细胞浸润 ➢ 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22
弥漫性肿胀的肾脏
23
(A)肾小球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毛细血管襻及鲍曼 氏囊结构破坏,模糊不清,细胞色淡,内残存少数细 胞核; (B)肾小球普遍坏死,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分
transmission
类别
种类
传播方式
动物传播 (1)伤口传播 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
泌物(唾液)接触,病毒经污染皮

或粘膜伤口感染
(2)呼吸道传播 吸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
气溶胶而感染
(3)消化道传播 食入被宿主动物带病毒排泄物、分泌
物污染的食品而感染
螨媒传播 (1)革螨传播 通过革螨叮咬
• 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的免疫力
12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Hale Waihona Puke Baidutics
地区性 疫源地:欧亚大陆,我国疫情最重,与宿主鼠种的 分布有关 疫区分布:平原和丘陵地带 姬鼠型疫区 农村和林区,病情较重 家鼠型疫区 城市及陕西、河南等农村
季节性 黑线姬鼠 11~1月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 家 鼠 3~5月为高峰 林区姬鼠 夏季高峰
(Bunyaviridae)
汉坦病毒属 ➢ 负性单链RNA病毒, ➢ 圆形或卵圆形 ➢ 有核心,双层包膜、
外膜有突
6
EHFV基因组 M:编码膜蛋白,糖蛋白,
分为 G1,G2;含中和 抗原和血凝抗原。 S:编码核衣壳蛋白(含 核蛋白NP),有较强 的免疫原性和抗原决 定簇。 L:编码聚合酶
7
Etiology
8
Epidemiology:Source of
infection
啮齿类动物 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 大白鼠等)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9
黑线姬鼠
褐家鼠
1991-1995年全国EHF检测点地区携带HV小兽数量构成
10
引自《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第二版》P31
Epidemiology: Route of
➢ 继发性休克 (1)大出血 (2)继发性感染 (3)水电解质补充不足
18
发病机制:出血
➢ 小血管壁损伤 ➢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生成减少 消耗增加 功能障碍 ➢ DIC及凝血机制异常 ➢ 肝素类物质增多
19
发病机制:急性肾功能衰竭
➢ 肾血流障碍:肾小球滤过率不足 ➢ 肾脏的免疫损伤 ➢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 ➢ 肾缺血性坏死 ➢ 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激活 ➢ 肾小管腔阻塞
泛嗜性感染 ➢ 病毒直接作用 ➢ 免疫作用
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伤(Ⅲ型变态反应) 其他免疫反应(Ⅰ、Ⅱ、Ⅳ型变态反应) ➢ 各种细胞因子和递质的作用 IL-1,TNF,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 血管紧张素Ⅱ
17
发病机制:休克
➢ 原发性休克 (1)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 浆外渗,血容量下降 (2)血液浓缩、DIC,有效血容量进一步减少
(2)恙螨传播 通过恙螨叮咬
垂直传播 (1)患病孕妇 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2)带病毒孕鼠 通过孕鼠经胎盘传给胎鼠
11
(3)带病毒革螨 经卵传递 (4)带病毒恙螨 经卵传递
Epidemiology:
Susceptibility • 人群普遍易感
• 隐性感染率低: 野鼠型为1%~4%,家鼠 型为5%~16%
界性分布
林鼠型 欧洲棕背鼠 普马拉病毒 芬兰等北欧及东欧
一些国家
14
流行病学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流行地区隐性感染率可3.5~4.3%。 Ⅰ型特异性抗体维持1~30年。 Ⅱ型特异性抗体多数在2年内消失。
15
我国EHF流行的地区分布特点
16
引自《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第二版》P40,44
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概述和临床表现
1
疾病简史
➢ 1931~1942年在黑龙江流域中俄边境的日本和俄 国军队中有该病发生。误诊为“出血性紫斑”、 “异型猩红热”、“急性肾炎”、“出血性斑疹伤 寒”等。以发生地点命名为“二道岗热”、“孙吴 热”、“虎林热”、“黑河病”、 “间岛热”。
➢ 1941年据日本军队报告,在出兵中国东北的百万日 军中,约有万人患出血热,病死率高达30%。
人群分布 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多见
13
世界EFH/HFRS分布
疫源地类型 主要宿主 HV型别 主要分布地区
姬鼠型 黑线姬鼠 汉滩病毒 中国、朝鲜、韩国、
俄罗斯的远东
大林姬鼠 汉滩病毒 中国东北林区
黄喉姬鼠 多不拉戈-贝 南斯拉夫
尔格莱德病毒
家鼠型 褐家鼠
汉城病毒 中国等世界性分布
大白鼠
汉城病毒 中国、日本等,世
➢ 1942年日本陆军军医部将上述不同名称的疾病,统 称为“流行性出血热”。
2
疾病简史-病原体发现
《关于探索“孙吴热”病原体 的研究》记载:1942,侵华倭寇惨 无人道对中国人进行人体实验,提 出本病的病原为病毒,黑线姬鼠为 宿主及耶氏厉螨为媒介的推论。
3
疾病简史-病原体发现
1978年韩国李镐汪等及 1981年我国的两个协作组先后证 实并分离本病病原为汉坦病毒, 促进了本病防治研究的发展,成 为本病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为该病的诊断、治疗和疫苗研究 奠定了基础。
4
概述
➢ 病毒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 鼠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 EHF的病原是汉坦病毒(Hantavirus,HV)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伤 ➢ 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损害,典型病例
呈五期经过 ➢ 我国为重疫区
5
病原学(Etiology)
➢ 属布尼亚病毒
24 离,多数小管内皮细胞破碎消失。
HFRS患者尸检所见,大脑脑回血管普遍扩张,充血
25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