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呃逆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以针刺为主结合双内关穴位注射法治疗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用针刺法配合电针,在此基础上加用局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总例数32例,临床治
愈29例,临床治愈率90.6%;有效2例,有效率为6.25%;无效1例,3.12%;总有效率为96.82%。
结论:采用针刺法配合双内关穴
位注射法治疗呃逆,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缩短起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主题词:呃逆针刺法配合局部穴位注射临床观察
abstract:objective:we applied acupuncture and point injection with a double in the relevant method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hiccup clinical efficacy.method: 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 with the ea, in this based on the use of local point injection therapy, acupunctur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therapy,we try to find the assessment of clinical efficacy.result: the cure group was super. conclusion: with acupuncture and point injection with a double off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hiccup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ymptoms and shorten the onset time, reduce patient′s suffering.
key words:hiccupsacupuncture and point injectionclinic observation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呃逆之证,轻重预后差别较大。
其中轻者多因冷热辛辣刺激、饮酒及情绪变化等引起,为时短暂,多可自愈;重者多继发于其他急慢性疾病,昼夜不行,持续数月甚至更长,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如属单纯性呃逆,偶然发作,大都轻浅,预后良好;若出现在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病情多较重;如见于重病后期,正气甚虚,呃逆不止,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沉细伏者,多属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极易生变。
其中呃逆持续时间在2d(48h)以上者为难治性呃逆。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呃逆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针灸是我国传统康复治疗手段之一。
穴位注射具有集药物刺激及特定腧穴刺激于一体的作用。
笔者采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法治疗呃逆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武汉市中医院针灸部就诊的门诊或住院病人。
本次临床观察32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者48岁,年龄最大者76岁;病程最短者3天,病程最长者15天,平均6天。
1.2病例选择:32例患者中,慢性胃炎10例,原因不明者22例。
1.3纳入标准:一般表现为不自主的呃逆,气短而促,不能自忍,病程长者伴脘腹胀闷、呼吸不利、语言难续、胸胁抽掣作痛、纳差便溏、夜难安寐等症。
一般治疗措施对于难治性者症状不缓解,发
作时间超过48小时。
1.4排除标准:脑出血、脑梗塞、颅脑外伤等危重病人。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用针刺法配合电针刺激,每次30分钟,在此基础上加用局部穴位(双内关)注射疗法。
治疗5次为一疗程。
2.1.1取穴:攒竹、双内关、天突、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双足三里等。
2.1.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以75%酒精皮肤常规消毒,用0.25×40mm华佗牌无菌针灸针在天突首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攒竹、膻中平刺0.3-0.5寸,其余穴位正中直刺1针,直刺0.5-1.2寸,重泻手法,每5分钟提插捻转行针一次,针感传至病所后留针30min。
病症重时,可在双侧攒竹穴加电针,选用g-6805-ia治疗仪,选取连续波加电留针20min。
每日1次,5次为1疗程,休息2d再继续下一疗程。
在常规针刺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取仰卧位,予安定注射液各1ml注入双侧内关穴。
3 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经过治疗,呃逆止,1个月无复发,为治愈;经过治疗,呃逆虽不止,但呃逆减轻或间歇延长,为好转;经过治疗,呃逆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3.2疗效结果:总例数32例,临床治愈29例,临床治愈率90.6%,
有效2例,有效率为6.25%无效1例,占病人总数3.12%,总有效率为96.82%。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76岁,因“左侧肢体无力四月余”入院,就诊时间2010年6月22日。
既往有冠心病、房颤、继发性癫痫病史。
入院时症见:左侧肢体无力,不能活动,张口困难,不能言语,偶有咳嗽,喉中痰鸣,未示头晕心慌等不适,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二便调,夜寐尚安。
查体:神清,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向活动正常,眼震(-),左上、下肢肌张力稍高,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四肢浅、深感觉不能检出,左上、下肢肌力均为0级,左巴氏征(±),右侧肢体肌力5级;颈软,脑膜刺激征(-)。
(2010-2-5市二医院)头颅ct:右侧额、顶、颞叶大片状低密度灶,考虑梗塞可能性大;脑动脉硬化表现,两侧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为脑梗死。
患者于入院5天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急予东莨宕碱注射液0.3mg皮下注射,呃逆仍不止,遂改用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
鉴于患者呃逆连声,胸胁胀闷,头目昏眩,舌苔薄腻,脉弦滑,证属气郁痰阻,故而治宜降气化痰、和胃平呃之法。
取穴攒竹、内关、天突、膻中、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留针20min。
予安定注射液各1ml注入双侧内关穴。
患者吐大量白色粘痰,呃逆遂止,随访3个月未复发。
5 讨论
呃逆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胃气上逆动膈所致,其发
病多由脾胃虚寒,或饮食停滞或气机不畅所致,呃逆病名由明代张景岳确定下来,《景岳全书·呃逆》记载:“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口岁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嗽逆也。
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鉴于呃逆多由脾胃不和、肝气不疏或肺气失宣所致,呃逆治疗上注重理气活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久患呃逆不愈,当属气机不畅日久,久病入络,血行瘀阻,气滞血瘀之证。
故治疗除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之外,当结合应用活血化瘀之法,调理气血,使血行气顺,膈间快利,呃逆自止[1]。
临床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足三里、中脘、三阴交、太冲、肝俞、脾俞、胃俞、膈俞[2]。
《百症赋》云:“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拦江赋》云:“胸中之病内关担”。
选取心包经络穴内关,其脉下隔,历络三焦,针之宽胸理气止呃;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云:足三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灵光赋》云:“治气上足三里”。
胃之合穴足三里,合治腑病,刺之调中和胃止逆。
气海属任脉,一名丹田,为生长之海,针后拔罐,有调冲降逆等作用。
攒竹穴属现代医学眶下神经分布范围,有调节膈肌之作用,数穴合用,加强镇逆降冲之效[3]。
针刺治疗呃逆的关键在于辩证准确,手法得当[4]。
泻实宜配行间、内庭,补虚当配关元、足三里,泻实宜用强刺激,强刺激会造成肌紧张,有助于阻断膈肌痉挛的神经传导通路,减少发作频率。
补虚可配合灸法治疗。
参考文献:
[1]彭明华.中国针灸,1998:(1):55
[2]段茂彪.湖北中医杂志,2009:31(4):55
[3]王家琳、李美亚.中国中医急症,1996:5(2):64
[4]马兴业、张运来.现代中医药,2010:9-3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