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征及其经济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一方面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干预经济 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及行政手 段调整宏观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积极为企 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为东亚 经济腾飞提供了巨大动力。随市场力量发 展,政府逐步减少干预,让市场力量发挥 更大作用
2002年,各收入组别按照2000年人均国民总 收入(GNI)划分,使用世界银行图表集方 法计算。各组为 低收入国家:755美元及以下 下中等收入国家:756美元至2995美元 上中等收入国家:2996美元至9265美元 高收入国家:9266美元及以上 目前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2360美元,仍 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70年代后,经济增长率放慢,社会指标恶 化。1966到1980年,苏联人口预期寿命减 少2年。同期工业化国家人口预期寿命增加 3-4年。 70年代末,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即开始 “转型‘的进程。
二
经济转型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不同模式
(一)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的提出 “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推行的原因 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已在俄达成社会共识 经济形势极其严峻 俄新执政者面临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压力 激进改革的基础,使得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得不可 逆转 从历史逻辑来看,民主派推行的激进改革,承袭了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改革设想
二、不同经济特征
1.在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上的差异
2.经济发展道路不同 3.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
三、共同经济特征
1.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2.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 3.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4.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 和战略
一、经济发展理论 1.结构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1)大推动理论 保罗· 罗森斯坦-罗丹(Paul N.Rosenstein Roden)提出 该理论把资本形成看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 中心力量,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采用大 推动的办法
广大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亚非拉国家由此 被统称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包括170多个 国家或地区,4/5人口,2/3土地面积
通用定义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指原 来经济落后,正处在由传统的经济向现代化 经济过渡的发展过程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大 多数过去都是受帝国主义直接统治或控制的 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 后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当前正在为实现经济 的独立自主发展,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努力
四、经济综合发展国的经济发展 经济综合发展国家如亚洲的中国、印度,拉 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非洲的埃 及等
这些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 富,劳动力充足,拥有潜在的巨大国内市场, 具有经济综合发展的条件
第四节 转型国家经济
70年代末开始,苏联、东欧国家、中国等 一些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先后进行经济体 制改革,改革的取向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 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各国改革的具体 模式不同,但目前一般把这类国家统称为 经济体制转型国家或简称为“转型国家”。
(2)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理论 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提出 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是资本形成不充分 影响资本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储蓄供给的不足, 而是投资有效需求的欠缺 因此,对一种工业投资而不对其他工业作相应 的投资,就会由于投资的工业缺乏足够的需求 而使投资以失败告终
2.经济成长阶段论 3.中心-外围理论
理论代表人物A.G.弗兰克、A.伊曼纽尔、S. 阿明、R.普雷维什等 发达国家——中心 发展中国家——外围
4.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 舒尔茨提出 将资本分为两种:常规资本与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特别是产生人力资本的教育是现代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促进经济发展
东亚模式
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多实行了政府 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即在市场发育不足的 情况下,由强有力的政府积极干预和调节资 源的配置,并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一模 式也被称为“东亚模式”,以亚洲“四小龙” 为代表
“东亚模式”模式的特点主要有 五个方面:
1.强调内部积累。东亚地区的总储蓄 率一直保持在30-40%的高水平上,高 储蓄率导致高投资,促进经济高速增 长,进而可以保持高储蓄率,形成良 性循环
一
经济转型的含义
经济转型是指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转而建立市场经济体 制,并使自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
计划经济曾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50年代和60年代,苏联和东欧取得较高经 济增长率。60年代,苏联平均年度增长率 为7%。社会指标如健康状况,预期寿命等 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5.可持续发展理论
主张从现在开始世界各国建立一种全新的 发展观 通过实行一项关于人力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持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和谐统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工业发展战略
1.内向型工业化战略
致力于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以代替同类制 成品的进口 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独立自主的战略 相对应的贸易战略称为进口替代战略
3.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积极 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 向型经济 4.各国和地区都努力促进本国和本地区生产 力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从发展传统产业 开始,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向高科技信 息产业发展
5.努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劳动力素 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 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外向型工业化战略 (1)外向型初级产品生产导向战略 (2)外向型的工业生产导向战略 相对应的贸易战略有两种 (1)出口导向战略 (2)贸易自由化战略 3.混合型工业化战略
第三节 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发展
一、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发展 发挥石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工业, 促进石油及其制品出口 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促进本国非石油产业 发展,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类型
发展中国家独立有先后,各国国内外条件和 独立后实行的经济政策不同,发展速度和现 有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一些国际机构 往往按照自己的任务和需要,对发展中国家 进行分组统计
世界银行对世界各经济体分类的主要标准是 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每一个经济体被 列入低收入、中等收入或高收入三组,中等 收入的经济体又分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 入两个亚组 根据收入作出的分类并不一定反映发展的状 况。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组别的国别 构成会发生变化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一、发展中国家的含义 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对称,通常是指那些过去 长期遭受发达国家殖民统治和剥削,现已获得政治 独立,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 问题的国家
战后初期,世界银行曾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 为标准来划分国家类型,规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1000美元以上的国家为“发达”国家,1000美元以 下的为“欠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后被 “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所代替
2.经济体制的弊端
(1)僵硬的汇率制度和资本项目下宽松的外 汇管制; (2)实行了过快的金融自由化政策,资本项 目下的外汇管制基本取消 (3)普遍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
三、出口加工国的经济发展
主要包括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 地区,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从进口替代战略起步,适时抓住良机进行战 略转型,从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战略
最不发达国家是阿富汗、安哥拉,孟加拉国、贝宁、 不丹、布基拉法索、布隆迪、柬埔寨、佛得角、中 非共和国、乍得、科摩罗、刚果民主共和国、吉布 提、赤道几内亚、厄里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 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地、基里巴斯、老挝、 莱索托、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尔代 夫、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缅甸、尼泊尔、 尼日尔、卢旺达、西萨摩亚、圣地多姆和普林西比、 塞拉利昂、所罗门群岛、索马里、苏丹、多哥、图 瓦卢、坦桑尼亚、多哥、瓦鲁阿图、乌干达、也门、 赞比亚 塞内加尔2001年4月12日被列入此类国家中。如此 算来,则有50个最不发达国家
不平衡增长理论 艾伯特· 赫希曼提出 O· 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束缚经济发展 的首要因素是决策能力或企业家才能 他主张不要同时发展各项工业,而应当集中力 量首先发展部分工业
(3)二元经济结构模式 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建立 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劳动边际 生产率为零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与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存在着工资差 别 经济的自动机制把劳动力从低工资的农业部门 推向高工资的工业部门 提高了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增加了工业部门 的就业和产出,同时工农业也将得到均衡的发 展
第八章 发展中国家经济 的特征及其经济发展战略
一、学习目的 在对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理解的基础 上 掌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及其采取的战略 理解两种经济转型的模式 二、主要内容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战略 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经济转型的不同模式
休克疗法的具体措施
通过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达到 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 通过全面的自由化来实现整体经济运行机 制的转轨。 大规模地推行私有化政策,改变社会基本 经济制度。
二、农矿原料出口国的经济发展 以东南亚国家联盟中的泰国、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为例进行分析 1.促进初级产品出口多样化 2.实行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
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 1998年,四国经济增长率,泰国为-10.8%,印尼为 -13.1%,马来西亚为-7.4%,菲律宾为-0.6% 原因 1.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的缺陷 (1)外资流入和银行贷款大量投入房地产业,同时短期 资本又大量集中于证券市场 (2)以产品出口作为本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形成高 度依赖国际市场的产业结构 (3)东亚经济体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时,过于单一的 将电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致使东亚区域 内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趋同,加剧了国际市场竞争
最不发达国家标准
1981年规定的标准是:(1)按1976到1978 年间平均价格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 250美元;(2)在GDP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低 于10%,(3)人口识字率在20%以下。 2001年召开联合国第三次最不发达国家会议。 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包括:低国民收入(年 人均国民收入低于300美元),人力资源很 虚弱,经济不稳定。
1.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促进产业结构 和出口结构的升级 西方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第一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将某些劳动密 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 第二次是70年代,将一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 向海外转移 第三次是80年代以后发展高兴技术产业,把 一些淘汰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甚至是 技术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
亚洲四小充分利用了西方发达国家三次产业 结构调整的时机 引进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所转移出来的资金技术 与四小的当地资源相结合 亚洲四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加紧向东盟四 国的产业转移 改变了四小和东盟四国的要素供给结构,从而 优化了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
2.通过制成品出口扩张带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 级 战后西方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形成了亚洲四小外向型工业化战略和外向型经济发 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 成品的生产和出口 第二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利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 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时机实行战略转移, 促进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第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时机实行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