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合理情境 成就高效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合理情境成就高效课堂
主持人: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可以看出情境创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实现《标准》中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目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天我们一年级组研讨的主题就是《情境创设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特点分析:
1、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一年级学生在学前班、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学习要求比较宽松。

入学后的主导活动变为学习,学习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学习要求严格。

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不适应。

2、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
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

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数学课堂枯燥乏味,上课不专心听讲就成了令低年级数学老师倍感头痛的问题。

针对这样的年龄特点,我们教学中最传统的做法是一边讲课一边维持课堂纪律,强制学生注意听讲,必要时也会用上一些非常手段。

(课件)
这样必然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扼杀了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些已经成为过去。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使一个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主动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自愿地去接触、认识和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呢?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创设一些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诱导学生思考,灵活学生思维;抽取数学模型,突破教学难点;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习惯。

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
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

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

”,“需要一个邮递员。

”“需要一个信封。

”。

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

”“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

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

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
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

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4)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

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

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下面我们就以《连加连减》教学为例,请大家分别来谈谈情境创设的教学手段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仅仅是调动起学生课始的兴趣,不应当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应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它应当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应当在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

作为沟通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情境,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数学服务的,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情境”而创设情
境,应依据数学知识的线索,以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
发言人一:
我来谈谈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认为情境创设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在教学中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克服困难、积极主动、专心投身学习的热情。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低年级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的世界里,对生活实践、童话故事、游戏、颜色鲜艳的画面很感兴趣,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编成一个小弟弟喂小鸡的故事,加上多媒体的动画效果。

让学生一开始就沉浸其中,利用故事贯穿教学,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气氛,轻松地学会了连加连减的数学知识,请大家观看大屏幕。

发言人二:
下面我谈谈关于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中创设情境不光是为了引入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的问题情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设计的。

课程标准中倡导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创设这种问题情境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数学问题意识,逐渐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就是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是有联系的,数学是能够被
你们发现的;用问题作为教学的纽带,让学生学会质疑、解答,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好平台。

我在教学连加连减的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了提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鸡”的问题,发现了原来学过的求两部分的总和,和今天求三部分的总和的区别,“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通过经历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断地沉淀积累下来的东西,不仅有数学的公式、定理和算法,还有处理问题的思路、策略和表达,而且肯定包括责任、自信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等这些干什么都有用的本领。

下面请看一段视频。

发言人三:
创设形象的图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突破教学
难点
获知犹如进食,味美则食欲大增。

学习也是这样,教学中有些知识如果强调学生去记,则学过就忘,教师若能填味加料赋予内容以生动的情境,那么枯燥的知识就会变得有趣,易于理解。

加上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学生也一样,只要让他们动脑筋,他们就会犯愁,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学生愿意动脑的教学情境,激发诱导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的愿望。

我在教学连加连减时,借助情境图摘丝瓜,让学生主动地思考:一共有8个丝瓜,框里有3个丝瓜,小明又摘下来了1个丝瓜,这幅图怎样列式?学生由于被这幅图所吸引,通过观察,他们很快的就能正确列式:8-3-1,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从总数中减去部分数就是一个难点问题,他们往往会犯从一部分中减去另一部分的错误。

创设合理的情境就刚好降低了学习的难点,让学生很容易的建立了从总数中连续减去部分数要用连减的方法来计算的数学模型,避免了错误的发生。

发言人四:
有目的的创设操作情境,能诱导学生思考,还能活化学生的思维。

无论是创设用以媒介的媒体情境,还是用以激趣的趣味情境,都必须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天性好动爱玩,针对这样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将数学知识“包装”在游戏活动中,寓“学”于乐,寓“数”于玩,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连减时,我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玩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创设悬念激思情境,使学生通过在游戏中积极的猜想、思考,发现要想猜出被盖住的那一部分是多少,就要从总数中连续减去看到的两个部分数,用一个算式来猜一猜的话就是8-3-2。

这个游戏玩法多样,如果盖住三个部分数中的任何一部分,学生都可以通过连减的方法求出来。

可以看出这个游戏活动的设计,不但能够帮助
学生建立连减的数学模型,而且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这个活动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