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档案记忆视角下的高校档案工作的转变与拓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档案记忆视角下的高校档案工作的转变与拓展

马雁

【摘要】在档案记忆视角下高校档案工作在思维、职能、资源体系、开发利用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应进一步转变与拓展.重点应在记忆的建构,档案馆与校史馆、博物馆三馆合一,档案收集的多维度以及学校档案记忆的激活、师生的档案宣传教育等方面有所突破.

【期刊名称】《山西档案》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2页(P106-107)

【关键词】档案记忆;高校档案;转变;拓展

【作者】马雁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

从第15届国际档案大会以“档案·记忆与知识”为主题开展讨论之后,档案工作者将职业定位从文件的保管者到知识的管理者,再到记忆的建构者的角色转变。“有义务保护或记录过去,还有责任把未来的需要和期望铭记于心,惟其如此,才更能反映社会的价值,实现社会记忆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专家引领社会借助以证据为基础的共同记忆找到社会的认同”的职业定位。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者也应该以“记忆历史”、“记忆学校”为己任,着眼于未来,在档案收集、整理、保

管、开发利用等建设方面有新作为,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的工作格局,僵化于现有的工作方式,从而发挥其记忆学校、唤醒师生记忆的历史使命。

目前,很多重点高校,如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都将档案、校史、博物馆工作整合为校史博物馆,成效显著。曾有人抨击档案馆有走博物馆之趋势,但笔者认为,高校档案馆作为学校记忆建构的最权威场所,在现有的高校管理模式下,这是最好的管理范式。因为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都是记忆的展厅,传承文化的部门。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都是校史馆与档案馆合署办公的,在校史研究和档案文化开发中做了很多工作。而多数高校,如笔者所在学校就没有专门的校史研究机构,而更多的是根据工作需要以项目组形式开展校史研究,校史研究和档案记忆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常规工作。如在我们学校2007年建成的校情馆和2008年出版的《重庆文理学院校史(1976-2006)》是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而组建专门的机构,抽调人员而完成的。当此项工作完成后,则分散回各自部门。在现有的学校职能划分中,校史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仅在宣传部的职责中有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在档案馆的职责中也只有负责管理、开发学校档案工作,上级部门对应的史志研究工作虽然放在档案馆,但仅局限于大事记的编写、年度工作综述的拟写等工作。在档案记忆观视角下,局限于目前的工作模式显然是滞后的,与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我们高校档案机构一定要切实行动起来,学习百年老校的经验,总结他们的做法。以建构学校记忆为己任,对重要的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激活、再现、传承,开展校史研究,收藏学校的历史文物。毋庸置疑,很多高校档案部门还是在根据国家教委1993年发布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来开展工作,在2008年27号令发布后,虽然有所改变,但改进并

不大。在档案记忆观的指导下,高校档案应扩大收集范围,拓展收集渠道,不应僵化于现有的管理规范,应以学校的发展为脉络,以建构记忆为收集选择,对现有的各类档案材料,特别是电子档案、声像以及实物档案等进行多维度的收集,切实改

变目前纸质类的“红头文件”多,实物档案和历史档案、人物档案少以及馆藏文献少等问题。在收集的形式上,也要将过去在如校庆、评估活动等重要时节开展的档案征集活动常态化,不能坐等靠,要走出馆门、走出学校,充分利用好校友人物、宣传媒体等信息资源,进行“零距离”征集活动,将制度内的收集、与面向个体和社会的征集和制度外的一些收集相结合,为学校记忆建构收集丰富档案资源。另外,开展口述历史档案的建设,也应是我们高校目前应该着手的重要工作,要抢救性地开展一些老同志和老领导的创业初期的口述史记录工作,为建构立体的学校记忆,实现档案文化储存的关注点。

高校档案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的材料,是凝练学校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的佐证,更是传达和记录学校记忆的重要工具。在开发的内容上,应深度开发馆藏资源,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史馆就是激活学校记忆而开展的档案开发利用的典型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高校档案馆藏里着的规模较大数量众多的学籍档案和基建档案,我们可以很好地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通过采集学籍图文和基建图像为激活师生记忆建构平台,激发师生的爱校情结。档案编研是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更多的是重“编”,而忽视了“研”的工作。一般的记忆是零散的,需要我们档案编研将一串串零散的记忆整合在一起,以激活师生隐埋在心底的记忆。因此,在档案编研中,要以档案文化储存的关注点为选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就档案本身谈档案,借鉴宣传记者的采访活动,采访当事人,增添内容的有趣性和历史性。在档案开发的形式上,在传统的档案展板、档案橱窗宣传以及档案珍品介绍等外,应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技术,集图文、文字和声音为一体的新的媒介传播形式,这样,收益面将更为广阔。

学校记忆不单是学校组织的记忆,也应是师生个体记忆的总和。因此,在档案记忆观视角下,我们不应只局限于学校档案的资源建设,应重视对师生的档案建设进行

全方位的引导,引导师生开展个人档案建设,鼓励师生参与到学校记忆建构的热潮中。特别是老同志,都有着务必浓厚的怀旧情结,珍藏了不少历史档案。如留校任教的老教师一般都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收藏着,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位1978级毕业任教的老教师,他就将他的大学通知书和读书期间的学生证、借书证以及课堂笔记等都保存良好。这类家庭档案,在历次的老档案征集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档案宣传教育方面,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档案意识的教育,而更应该在师生的个人档案建设中当好倡导员,引导大家开展档案建设,通过对自身档案的建档活动,更进一步增强档案意识,自觉收集整理身边的档案,为建构立体的全方位的学校记忆提供档案支撑。

档案记忆视角为我们高校档案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发展空间,面对档案文化和学校文化传承的重任,档案工作者一定要切实行动起来,肩负重任努力向前。

马雁(1968—),女,重庆永州人,重庆文理学院档案馆副研究馆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