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生六记》教案

/v_show/id_XNzc3MzkzMzY=.html 越剧《闺房记乐》(浮生六记)

一、沈复

1.生平

沈复,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1763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

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

1784年,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开办酒铺。

1808年(嘉庆十三年),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沈复的性格爽直,豪放自适,又不贪慕宦官的生活,因此从不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妻子陈芸,是舅舅陈心余的女儿,她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是生长于旧社会里的新时代女性。

两人伉俪情深,彼此心灵交流、心气相通,可说是「神仙眷侣」。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

2.作品:《浮生六记》

二、《浮生六记》

1.《浮生六记》的面世及版本

《浮生六记》是一部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自传体笔记小说,作者沈复,号三白,苏州人。作者生前该书没有出版,仅以抄本在坊间流传。直到光绪丁丑年(1877),手稿才被人在冷摊上购得,六记已缺其二,是残本。同年,存稿排版付印,始得以广为传播。

版本: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公元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49年为尊闻阁版作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2.解题

《浮生六记》是沈复在清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各卷依次标题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后两记已佚。

第一是「闺房记乐」,写他夫妻间的情爱生活。

第二是「闲情记趣」,写他生活中的闲情逸致。

第三是「坎坷记愁」,写他家庭的变故。

第四是「浪游记快」,记叙他到各地漫游的乐趣。

第五是「中山记历」,记叙他游历琉球的见闻。

第六是「养生记道」,谈他养生方面的心得。

3.赏析

吴门沈梅逸名复,与其夫人陈芸娘伉俪情笃,诗酒倡和。迨芸娘没后,落魄无寥,备尝甘苦,就平生所历之事作《浮生六记》,曰《静好记》、《闲情记》、《坎坷记》、《浪游记》、《海国记》、《养生记》也。梅逸尝随齐鲲、费锡章两册使入琉球,足迹几遍天下,亦奇士也。

《浮生六记》是清朝乾隆年间文人沈复的性情之作。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姻爱情、家庭变故、闲情异趣、山水游记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理念、性格气质和审美情调。

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中以较多篇幅,记叙了作者和亡妻陈芸的家庭生活。两人志趣投合,互相尊重体贴,伉俪情深,甘愿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自得其乐的生活。卜居苏州的沧浪亭与肖爽楼时,视为“不啻烟火神仙”“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肖爽楼有“四忌”,即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亦有“四取”,即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由此可见其主人之胸襟与雅识。他们虽然身当“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陈芸失翁姑之欢,两次被逐,加上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其理想幻灭,两人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儿子送去当学徒,女儿送人作童养媳。一对美满伴侣,终至悲剧结局。作者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各有重笔渲染,显得凄恻动人。陈芸临终她也绝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丈夫吐露了心中的话:“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浮生六记》可说是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的一部佳作。

初读《闺房记乐》,着实惊叹三白笔触之缠绵,写尽了芸娘的灵秀可人。自古以来,才子笔下佳人众多,形形色色,但芸娘之“可爱”,独有风情。她的温婉贤淑、兰心惠质自不必多说,那一份才情韵致最是难得。

《闺房记乐》一节中,沈复描绘芸娘的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闺房记乐》开头讲了一个吃粥的小故事:沈复的妻子陈芸是他舅舅的女儿,算是表亲,这种婚姻关系在古代甚为常见。在她还没过门的时候,有一回沈复到舅家去,三更半夜的时候忽然肚子饿了,陈芸“暗牵余袖”,到她房里,则“藏有暖粥并小菜”。正当他吃着,忽然被陈芸的堂兄玉衡撞见,“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虽然事情的结果是年少的沈复因被嘲,负气而回,但我们读到这样的小故事,心下也不禁为之一动。毫无修饰,没有任何艳丽词藻的一个小故事,反而更可以动人。

《闺房记乐》中记述他们夫妇谈诗论文时,沈复写到:“余笑曰:‘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余适字三白为卿婿;卿与“白”字何其有缘耶?’芸笑曰:‘白字有缘,将来恐白字连篇耳。’”读到此时,谁能不会心一笑呢?恰似朝云那一句“先生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一出,东坡不禁捧腹畅怀!

沈复破例直接描写洞房花烛夜的真情实景,敢于直笔,又恰到好处:“悄然入室,伴妪盹于床下,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抚其肩曰:‘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芸忙回首起立曰:‘顷正欲卧,开橱得此书,不觉阅之忘倦。《西厢》之名闻之熟矣,今始得见,莫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余笑曰:‘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伴妪在旁促卧,令其闭门先去。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文字率真自然,作者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