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就是记述孟轲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与个人修养得书,《孟子》基本上就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很大发展.它以问答方式,展开了雄辩说明,具有战国时期散文得优点与缺点.《孟子》得论辩文在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但更具有艺术得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得性质。它既吸收《论语》中得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得一些观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得就是仁义思想.

孟子得散文创作对后世得影响很大,唐宋时得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得文章为典范。所以说《孟子》就是一部优秀得古代散文集。尤其就是它得散文风格,更就是独特。

一、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李竹君对孟子得论辩风格与论辩方法作了综合研究,认为:孟子其人“堪称一位雄辩家”,“《孟子》几乎就是一部辩论集”。

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她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百家争鸣得时代,要阐明自己得立场,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在论辩时,皆能采取因势而变,居高临下得技巧,善于统观全局并发现对方论辩中得问题。而且,其技巧中往往体现了逻辑推理规则,两者得结合加强了论辩得说服力与严密程度,使其“富有鼓动性”。

孟子论辩得方法首先就是善于发现对方得矛盾,陷对方于自相矛盾,首尾不能兼顾得困窘地步,从而获胜。孟子抓住对方言行不一致得矛盾,用归谬法加以驳斥。如《藤文公上》,孟子反对墨家薄葬主张,她向夷子问难:“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就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就是以所贱事亲也."孟子发现了夷子主张与行为之间得矛盾,其归谬过程就是:如果薄葬合理,夷子就该薄葬其亲,但她却“葬其亲厚”,可见薄葬就是不合理得。又如《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孟子为了批驳许

行得观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她向陈相问了一些许行得生活情况,从中知道许行因“害于耕",戴得帽子、做饭得锅甑、耕田得铁器皆“以粟易之”.抓住许行主张与行为之间得矛盾后,连用三个问句向陈相诘难:“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使陈相毫不犹豫地回答:“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从而使她推翻了自己得观点。有陈相得结论作前提,孟子又紧追问一句:“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其答案就是不言而明了.孟子抓住对方矛盾,用责疑法把对方逼入自相矛盾得境地,从而达到论辩目得。

其次孟子还常使用归谬式得类比推理法,如历为评论家乐道得《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言乇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她。孟子由日常生活起,连设两个不就是问题得问题,让齐宣王顺着自己得思路毫不犹豫地回答“弃之”、“已之"。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得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她"。这就是由小及大、由私到公.有了这两个结论作前提,通过类推得方法,再设一同性质得问题,其结论也就不言自明了。这种远远引起,渐入主旨得方法既可避免对方得警觉,又使其无所逃遁.

《孟子》散文得重要风格特征就是气势磅礴,常大量使用排比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得气势,使文气磅礴.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言:“文者气之所形;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这话虽说得过于抽象,但却说明了孟子行文气势凌人,尖锐犀利,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恣行无阻得特点.另外从这句话也可以瞧出《孟子》气势充沛得根本原因就是源于孟子人格修养得力量即所言之“浩然之气”.

如《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就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使用排比得修辞手法--——“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她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得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二、长于譬喻,寓言说理,善抓典型

首先,《孟子》说理善用譬喻,即在论辩中常用比喻。《孟子》全书二百六十一章,有九十三章总共使用譬喻一百五十九种。汉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谭家健认为,孟子得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堪称比喻圣手",她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得,从而引起读者广泛得共鸣。如《鱼我所欲也》中以具体得鱼与熊掌比喻抽象得生与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得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得人与贪利忘义得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得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得说服力。

其次,孟子取譬除了运用文辞简约得比喻之外,还选用完整得小故事与经典得寓言来塑造形象点题明理。谭家健认为用寓言故事作譬喻《孟子》为开风气者,这类“叙述则时特精妙”得长喻“曲折多姿,生动有趣”,“有很高得艺术价值"。如《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它得寓意就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得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在《以五十步笑百步》中逃了五十步与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就是一样得——都就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她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得暴君没有本质得差别。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瞧事情

要瞧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此外还有《齐人有一妻一妾》、《挟泰山以超北海》等富于哲理,尤为生动。

再次,善于使用典型事例来说理。如《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以羊易牛得事例.这个事列既证实了齐宣王具有“不忍"之心,以便投合进而引导其心理,使游说能够按自己设计得路线进行下去,也十分明白浅显地说明了仁爱保民、人人可为得道理。

三、语言明畅,精炼准确

《孟子》中极少繁冗得句子,相当得精炼,应该重复得便重复,应该省略得便省略。读来文气顺畅,增强了说服力。

在词汇方面用词准确、精当。比如《梁惠王(下)》第五章,为了说明“发政施仁”必先考虑“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就给这下了明确得界说:“老而无妻日鳃,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日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除上述名词之外,形容词、副诃也用得十分准确、精当.如《尽心(下)》第二十章得“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就是典型得例子。《离娄(上)》第十五章就是写眼神与心理活动得著名文字。孟子认为: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她得眼神更好得了.因为,“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蚝焉。"现在人们常说,眼睛就是心灵得窗户。这就是颇有道理得。两千多年前,孟子能将眸子得“隙”与“呢”跟胸中得“正”、“不正”联系起来认识,这不仅显示出超人得观察力,思考力,也显示出她运用语言得超人能力.“缭”,明也,现在构成“明撩”一词:“蚝”,赵岐注为“蒙蒙目不明之貌”:二者正好就是一组反义词,分别跟“胸中正”与“胸中不正"对应,就是非常恰当得.

从语句瞧,突出特点就是通俗浅显而又文雅优美.既有形式整齐、气势贯通得整句,又有长短不一、灵活多变得散句;既有表达严密、精确、细致得长句,也有简洁、明快、有力得短句……这些句式得变化、交错使用,使《孟子》语言形成了一种言简意丰、富赡生动之美。

古今中外,凡就是足以传后得作品都有独特得风格.《孟子》散文中最突出得风格正就是这种以“浩然之气”为内容,以体现逻辑推理得论辩技巧为形式,兼之精确得语言,运用巧妙得比喻与经典得寓言来增强说服力,从而呈现出磅礴雄健得气势.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篇一: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孟子》、艺术特征、论辩、现实主义 内容摘要:孟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文章议论风发,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孟子》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修辞也别具一格,其比喻形象生动,取喻的方法也千变万化。善于论辩也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孟子》七篇论战性强,感情充沛,言辞机敏,锋芒毕露。他的散文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孟?并行,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孟子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先秦儒家散文中,《孟子》向来以?文学?性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1]刘大杰称:?当时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也很有影响。?[2] 一、语言特色与修辞 (1)孟子是一个语言大师并且非常重视民众,所以他

一贯只崇尚平易而反对诡谲,他的散文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不和章法的句法,精辟准确的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梁惠王下〃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阐明行王道,仁政的条件、途径、措施和意义,充分表现了孟子精湛的语言艺术。大量采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简洁精练又概括性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 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这段文字揭露齐宣王的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反本推行王 道。孟子运用和一系列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以壮文势。 (2)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孟子在阐明事理时,常常使用比喻,是使文章活泼生动,明白晓畅。据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章,使用了一百五

《孟子》的艺术成就

《孟子》的艺术成就 (一)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却不浓。《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可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使其论辩更有左右逢源之妙。如陈臻利用孟子在齐不受馈金,在宋、薛却受馈金的矛盾态度,提出诘难:“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将孟子置于两难境地,而孟子则以“皆是也”,肯定受与不受都对,都有理由,因为导致受与不受的条件不一样。(《公孙丑下》)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大量运用。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1)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20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P316);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和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i2];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和“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 [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前瞻,以期为未来的《孟子》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语言特色与技巧研究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柳存仁认为,《孟子》之“记言文字,极见流利丰畅。”[5](P7 0)刘大杰认为:“孟子的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 [4](P83)谭家健发表于50年代中期的《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色彩

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色彩 蒋继业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理想、授徒与周游列国的经历上与孔子颇有许多相似之处。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刀刃相见,战乱不息,社会风气唯利是图,名利欲望泛滥成灾,道德伦理沦丧殆尽。作为思想家的孟子,在中年后期,怀着忧国忧民和宏图抱负,周游列国,宣扬‘性善’、‘仁政’、‘民贵’、‘内贤外王’的王道思想,欲以此拯救人民和社会,匡扶正义,然而在战乱纷争的乱世,他的学说不被统治者所接受,于是晚年后的“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 孟子不但是一位“人性本善”的倡议者,他反复论说了人如何能在道德上与天地合一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儒家的修身之学(2)。”而且是一位“仁者无敌”的论辩者,司马光说“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3)。”还是一位“理想主义”的痴狂者,他认为“为政总要教民,这是一个基本原则(4)。”更是一位“拨乱反正”的

圣战者。他“浸浸乎要把自己来配天,他是存心想做第三世教主的,且看《孟子》最后一章以承尧、舜、禹、汤、文王、孔子自任,便可知道(5)。” 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合著而成的《孟子》,因孟 子在先秦时“跟当时大多数失败的游说之士一样,没有人注意他(6)”,以至于此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不被重视而幸免于难。“大黄金时代结束后,被儒家学派尊为经典之一,孟轲才被人记起来,而且尊奉到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的地位(7)”。后来学者们在研究先秦学术时,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哲学文学,或者是农业工商,没有不去接触《孟子》的。他是诸子散文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特别灿烂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众星之间。孟子这位光彩夺目的儒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由于他倡议的是一个国泰民安、以理以德服人的封建民主社会,所以孟子是封建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圣人之一。“孟轲卓越的贡献在于他强调经济成长的重要性,认为经济衰退,道德即跟着衰退;道德衰退,社会秩序即不能维持,国家即受到伤害。政府和君主的第一桩重大的责任,是使人民安居乐业。如何使人民安居乐业,孟轲提出“仁政”,他主张尽量少用刑罚, 尽量减少赋税,使人民安息。他厌恶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希望回到古时候儒家学派所称颂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时代(8)。”后世学者对于孟子是赞扬的,韩愈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导读:本文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摘要:20 世纪以来,随着经学的式微,诸子学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有创获亦有缺憾。就散文艺术而言,百年中研究者主要从《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回顾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分析其得失,探讨新的研究路向,对进一步深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不无裨益。 关键词:《孟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评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20 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 [1P]31(6 );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和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 故全书一致耳” [i2] ;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 和“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

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 ,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P81 )纵[观4] ( 20 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前瞻,以期为未来的《孟子》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语言特色与技巧研究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柳存仁认为,《孟子》之“记言文字,极见流利丰畅。” [5] P7(0)刘大杰认为:“孟子的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 P[48]3 )(谭家健发表于50 年代中期的《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一文[6] 对孟文语言艺术特征作了细致而独到的分析,认为:孟文语言给人的“第一个印象便是明白晓畅”,这是因为它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蹩扭的句法,加之善于精工刻镂,精辟准确地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有一种爽朗明快的风格,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谭氏并由人物语言入手,分析了《孟子》的人物形象,认为孟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而复杂的孟子形象,他具有“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的个性”,“锋芒毕露、痛快淋漓的风格”,“基本上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而作为议论散文,既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无法描写繁复的活动,主要是利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过孟子自己说的话,“塑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抒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1)气势浩然的文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 庄子 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造成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幻与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其语言的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必现,壮观气派。 庄子文笔淡远,文思玄邈。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2、意出尘外的想象,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3、寓有诗意的语言。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完整版)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孟子一生都致力于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扬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长于论辩善用譬喻,其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尤为突出。孟子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使他在论辩过程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孟子》风格雄辩犀利,在言谈中,巧用设问循循善诱,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事先设计好的“陷阱”里而理屈词穷,最终达到他要说理的目的。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就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层层追求,步步进逼的方法来引人就范的。齐宣王是个野心勃勃的君王,他一心想称霸天下, 但孟子是儒学派的代表,在政治上反对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而主张“王道”。因此,在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为什么能称霸诸侯的事时,他故意巧妙地避而不谈“霸道”,而用具体的事例把问题逐步引导到“王道”上去,他揣摩齐宣王的心理,特意把齐宣王曾经做过的一件“以羊易牛”的小事说成是“仁术”,可以作为“保民而王”的大事业的基础,并大加肯定。这样紧紧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使宣王自己兴致勃勃地询问“王天下”的事,走到孟子说理的轨道上来。接着孟子针对齐宣王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野心,继续启发诱导,指出齐宣王这种野心的极端危险性,并深刻分析了齐国与天下形势,给齐国指出一条通往仁政的道路。最后齐宣王完全被孟子的高论所折服,提出让孟子辅佐他完成大业。孟子进一步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各项具体措施,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弃“霸道”、施“仁政”的论辩目的。 类比推理,巧设属类,善于同类相比,也是《孟子》论辩的艺术特征。《梁惠王章句上》:“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段话中,以“为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检查和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想到开仓贩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为本体,类同于“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在推卸责任,归罪于其他方面这一点上,两者为同类。比体给本体以形象化的比喻,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突出。 除此之外,孟子还善用比喻。善用浅显的事例或常见的事物来说清复杂而深奥的道理,达到紧扣主题而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效果,是孟子论辩的又一大突

孟子艺术特点浅析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经学的式微,诸子学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有创获亦有缺憾。就散文艺术而言,百年中研究者主要从《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回顾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分析其得失,探讨新的研究路向,对进一步深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不无裨益。 关键词:《孟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评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20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P316);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和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i2];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和“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前瞻,以期为未来的《孟子》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语言特色与技巧研究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柳存仁认为,《孟子》之“记言文字,极见流利丰畅。”[5](P70)刘大杰认为:“孟子的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4](P83)谭家健发表于50年代中期的《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一文[6]对孟文语言艺术特征作了细致而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就是记述孟轲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与个人修养得书,《孟子》基本上就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很大发展.它以问答方式,展开了雄辩说明,具有战国时期散文得优点与缺点.《孟子》得论辩文在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但更具有艺术得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得性质。它既吸收《论语》中得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得一些观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得就是仁义思想. 孟子得散文创作对后世得影响很大,唐宋时得散文大师,儿乎都以孟子得文章为典范。所以说《孟子》就是一部优秀得古代散文集。尤其就是它得散文风格, 更就是独特。 一、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李竹君对孟子得论辩风格与论辩方法作了综合研究,认为:孟子其人“堪称一位雄辩家”,“《孟子》儿乎就是一部辩论集”。 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她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白?家争鸣得时代, 要阐明自己得立场,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在论辩时,皆能采取因势而变,居高临下得技巧,善于统观全局并发现对方论辩中得问题。而且,其技巧中往往体现了逻辑推理规则,两者得结合加强了论辩得说服力与严密程度,使其“富有鼓动性”。 孟子论辩得方法首先就是善于发现对方得矛盾,陷对方于自相矛盾,首尾不能兼顾得困窘地步,从而获胜。孟子抓住对方言行不一致得矛盾,用归谬法加以驳斥。如《藤文公上》,孟子反对墨家薄葬主张,她向夷子问难:“吾闻夷子墨者, 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就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就是以所贱事亲也.〃孟子发现了夷子主张与行为之间得矛盾,其归谬过程就是:如果薄葬合理,夷子就该薄葬其亲,但她却“葬其亲厚”,可见薄葬就是不合理得。乂如《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孟子为了批驳许行得观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饗饮而治,〃她向陈相问了一些许行得生活情况, 从中知道许行因“害于耕〃,戴得帽子、做饭得锅甑、耕田得铁器皆“以粟易之”. 抓住许行主张与行为之间得矛盾后,连用三个问句向陈相诘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5页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孟子》生动具体地记叙了孟子的这些辩论之辞,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孟子有时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抓住论题的要害,突出中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压倒对方的意见。如首篇《孟子见梁惠王章》中“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梁惠王问孟子的是“利”。孟子是忌言利的,他要谈的是“仁义”。于是,他劈头第一句就把梁惠王的话题打了回去,而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就分析言利之弊,如王、大夫、士、庶人上下都言利,就会干出弑君篡位的坏事来,然后讲言仁义之善,言仁义能敬事君亲,因此何必日利。这就归结到主旨。中心思想十分突出。短短一章,语言层层进逼,分析丝丝入扣,把梁惠王说得没有插嘴表示异议的余地。 但是,一开始辩论就把对方意见压下去的做法有时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反而会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减少说服力。孟子为了不让对方同自己顶牛,十分注意揣摩对方的心理,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式来引人就范。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同齐宣王的几次辩论,他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 齐宣王是个野心很大的君主,想称霸诸侯。他对孟子讲的那套施行“仁义”的主张根本不感兴趣,在和孟子谈论之中明确表示自己“好 货”“好色”“好乐”“好勇”。这都是同孟子喜言的“仁义”背道而驰

的。但孟子却能把齐宣王“好货”“好色”“好乐”“好勇”的缺点都说成是可以施行仁义和争取“王天下”的条件。就拿“好乐”来说,在《庄暴见孟子章》中齐宣王起初听到孟子问他“好乐”这问题时,紧张得脸都变了,答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齐宣王只得承认他所喜爱的音乐是当时社会流行的音乐而不是古代的雅乐。但孟子听后不去批评他,相反还肯定他:“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就完全解除了谈话开始时齐宣王对孟子的戒备心理,而且提起了齐宣王听孟子说话的兴趣。于是孟子就进一步同齐宣王讨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的问题,启发齐宣王与民同乐。这样君民之间就能逐步达到声息相通、休戚相关,国家就可以治理好了。话说到这里,孟子巧妙地宣扬了他的仁政思想,这是齐宜王所始料不及的。 在《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同样采取了上述办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他避而不谈齐宣王所热衷的霸道而大谈其王道,针对齐宣王只有图霸的大欲而无“王天下”的志向和自信心的心理状态,特意把齐宣王曾经做过的一件“以羊易羊”的小事说成是“仁术”,可以作为“保民而王”的大事业的基础,并大加肯定。这就使齐宣王十分高兴,认为孟子猜到了他的心思,“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就抓住这个良好的谈话契机,向他宣传行仁政而王天下的主张。论辩充满了机趣,引人入胜。 为了说服对方,孟子还非常注意辩论的逻辑性。孟子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关于形式逻辑的理论(如墨子),孟子虽然没有理论,但却能熟练地使用着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使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 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正是用了形式逻辑的规律来阐述自己的政治

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最新年文档

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作为孔子之孙孔? 车脑俅?弟子,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矢志不渝地维护并 传播着儒家的思想文化,尽心竭力地游说诸国国君,并以著书说的方式来阐释自己的思想。关于《孟子》一书的记载,最早见于汉赵岐的《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原为十一篇,现存 七篇十四卷,分286 章,三万五千余字。该书对后代影响极大,广受推崇和效仿。如韩愈散文中那种严整博喻的特色,明显取于孟子的散文,即便是在方苞、龚自珍,孙中山等人的文章中也可领略到孟子散文的那种通脱之风,浩然之气。南宋朱熹更是将《孟子》奉为“四书”之一,将孟子其人其书都提升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地位。面对着这部魅力永葆、宏大精刻的经典文学著作,通过分析其文学艺术特征,归纳其艺术特色,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孟子其人,学习经典中的思想智慧,借鉴文学写作方法,提升语言表述水平和思辨的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笔者认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主要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雄辞妙喻、平晓畅达的文学风格一)雄辩恣肆的散文风格孟子》一书散发着浓郁的雄辩之风,这也是孟子散文风格 的主要特点之一,而这种风格正是他本人性格和时代风貌相交织 下的产物。春秋战国之际,诸子峰起,百家争鸣,面对着激烈的学派论争,欲使自己的思想主张征服受众,则必须要用言辞征服受众的思想。加之,孟子本人性情高傲,锋芒毕露,好辩且善辩,常常与人唇齿交锋,又必欲争胜,这种性格反映在文章中,自然形成了他雄辩滔滔,行文坦露的独特散文风格。在《孟子》一书中,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他与君主、大臣及其弟子等人物之间的对答,并在舌战中宣泄自己的感情,传达自己的主张。如《滕文公上》中记载的陈相和孟子的对答,孟子先询问清楚许行的生活资料来源,进一步论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再列举出尧舜等贤明的君主并不事必亲躬之故,提出了自己对君王理政的看法,随即话锋一转,直接指斥陈相背叛自学术派主张的非道德行为,语如刀锋,言如雷霆,一个刚直骨鲠的儒者形象跃然纸上。再如《离娄上》中反诘淳于髡,《万章上》中与万章对答等,无不雄辩滔滔,浩气荡漾,词采飞扬。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讲: “孟文犀利” [1] ,这正是对《孟子》雄辩文风的高度概括。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是记述孟轲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人修养的书,《孟子》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很大发展.它以问答方式,展开了雄辩说明,具有战国时期散文的优点和缺点. 《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但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观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 孟子的散文创作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所以说《孟子》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尤其是它的散文风格,更是独特。 一、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李竹君对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论辩方法作了综合研究,认为:孟子其人“堪称一位雄辩家”,“《孟子》几乎是一部辩论集” 。 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他说: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立场,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在论辩时, 皆能采取因势而变,居高临下的技巧,善于统观全局并发现对方论辩中的问题。而且, 其技巧中往往体现了逻辑推理规则,两者的结合加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和严密程度,使其“富有鼓动性"。 孟子论辩的方法首先是善于发现对方的矛盾,陷对方于自相矛盾,首尾不能兼顾的困窘地步,从而获胜。孟子抓住对方言行不一致的矛盾,用归谬法加以驳斥.如《藤文公上》,孟子反对墨家薄葬主张,他向夷子问难: “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孟子发现了夷子主张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其归谬过程是:如果薄葬合理,夷子就该薄葬其亲,但他却“葬其亲厚” ,可见薄葬是不合理的.又如《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孟子为了批驳许行的观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他向陈相问了一些许行的生活情况,从中知道许行因“害于耕”,戴的帽子、做饭的锅甑、耕田的铁器皆“以粟易之”。抓住许行主张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后,连用三个问句向陈相诘难: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散文特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是记述孟轲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人修养的书,《孟子》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很大发展。它以问答方式,展开了雄辩说明,具有战国时期散文的优点和缺点。《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但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观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 孟子的散文创作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所以说《孟子》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尤其是它的散文风格,更是独特。 一、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李竹君对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论辩方法作了综合研究,认为:孟子其人“堪称一位雄辩家”,“《孟子》几乎是一部辩论集”。 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着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立场,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在论辩时,皆能采取因势而变,居高临下的技巧,善于统观全局并发现对方论辩中的问题。而且,其技巧中往往体现了逻辑推理规则,两者的结合加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和严密程度,使其“富有鼓动性”。 孟子论辩的方法首先是善于发现对方的矛盾,陷对方于自相矛盾,首尾不能兼顾的困窘地步,从而获胜。孟子抓住对方言行不一致的矛盾,用归谬法加以驳斥。如《藤文公上》,孟子反对墨家薄葬主张,他向夷子问难:“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孟子发现了夷子主张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其归谬过程是:如果薄葬合理,夷子就该薄葬其亲,但他却“葬其亲厚”,可见薄葬是不合理的。又如《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孟子为了批驳许行的观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他向陈相问了一些许行的生活情况,从中知道许行因“害于耕”,戴的帽子、做饭的锅甑、耕田的铁器皆“以粟易之”。抓住许行主张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后,连用三个问句向陈相诘难:“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使陈相毫不犹豫地回答:“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从而使他推翻了自己的观点。有陈相的结论作前提,孟子又紧追问一句:“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其答案是不言而明了。孟子抓住对方矛盾,用责疑法把对方逼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而达到论辩目的。 其次孟子还常使用归谬式的类比推理法,如历为评论家乐道的《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言乇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由日常生活起,连设两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让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毫不犹豫地回答“弃之”、“已之”。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1)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在她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她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 家的时候,就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如她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 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与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与气势。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与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与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风格,就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20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P316);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与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就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 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i2];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 在“立意”与“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郭沫若 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她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瞧,主要就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 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与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前瞻,以期为未来的《孟子》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语言特色与技巧研究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与富于气势。柳存仁认为,《孟子》之“记言文字,极见流利丰畅。”[5](P70)刘大杰认为:“孟子的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4](P83)谭家健发表于50年代中期的《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一文[6]对孟文语言艺术特征作了细致而独到的分析,认为:孟文语言给人的“第一个印象便就是明白晓畅”,这就是因为它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与蹩扭的句法,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8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高中第五册语文读本) 钟涛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这正是《孟子》千百年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在此过程中,孟子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孟子初到齐国,齐王以有病为托辞,不亲自来咨询政事,而是派人召见他,孟子也辞以疾,不去朝见。次日却出吊东郭氏,故意表明自己其实并没有病。齐王派人来问病,孟仲子一面替他周旋,一面要求孟子不要回家,赶快去朝见,孟子仍然不去(《公孙丑下》),坚持非礼之召则不往,表现出傲岸的个性,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士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孟子仕于齐,极力向齐宣王宣传自己的“仁政”理论,希望齐宣王推行“仁政”,让黎民百姓不饥不寒,从而实现天下大治。这种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是孟子游说诸侯的动机所在,也是孟子精神世界最具闪光点的方面。正是这种精神境界,才使他具有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书中还记录了孟子和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在这些论辩中,孟子攻乎异端,感情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逼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却不浓。《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孟子散文善辩色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理想、授徒与周游列国的经历上与孔子颇有许多相似之处。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刀刃相见,战乱不息,社会风气唯利是图,名利欲望泛滥成灾,道德伦理沦丧殆尽。作为思想家的孟子,在中年后期,怀着忧国忧民和宏图抱负,周游列国,宣扬‘性善’、‘仁政’、‘民贵’、‘内贤外王’的王道思想,欲以此拯救人民和社会,匡扶正义,然而在战乱纷争的乱世,他的学说不被统治者所接受,于是晚年后的“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 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合著而成的《孟子》,因孟子在先秦时“跟当时大多数失败的游说之士一样,没有人注意他(6)”,以至于此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不被重视而幸免于难。“大黄金时代结束后,被儒家学派尊为经典之一,孟轲才被人记起来,而且尊奉到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的地位(7)”。后来学者们在研究先秦学术时,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哲学文学,或者是农业工商,没有不去接触《孟子》的。他是诸子散文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特别灿烂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众星之间。孟子这位光彩夺目的儒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由于他倡议的是一个国泰民安、以理以德服人的封建民主社会,所以孟子是封建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圣人之一。“孟轲卓越的贡献在于他强调经济成长的重要性,认为经济衰退,道德即跟着衰退;道德衰退,社会秩序即不能维持,国家即受到伤害。政府和君主的第一桩重大的责任,是使人民安居乐业。如何使人民安居乐业,孟轲提出“仁政”,他主张尽量少用刑罚,尽量减少赋税,使人民安息。他厌恶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希望回到古时候儒家学派所称颂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时代(8)。”后世学者对于孟子是赞扬的,韩愈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9)。”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10)。”他“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11)。”“他用层层追问、步步逼紧的方法进行论战,有时竟弄得齐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12)”。这样辩才无碍的学者,是颇有战国策士之风的。他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13)”。“但孟子用譬喻不是简单的、一般的,而是复杂的、多样的。举其较特殊者,有整段用比的(14)。”所以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15)。”“此外,《孟子》的文章语气极为逼真(16)。”“大都接近口语,十分生动而有风趣(17)。”孟子就是用这些大量的论辩来完成他的理想主义的阐释的。 “好辩”的色彩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他的好辩是建立在他的“仁政”、“性善”之上,理大而言顺,加上孟子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旁征博引,善用现实中的浅显之事作比,故有“善辩”之论。但孟子自己说他“予岂好辩?予不得已也(18)。”孟子好辩,在他理直气壮、有大道、明事理的条件下,“成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说“我知言,吾善养浩然之气。”是因为“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放淫辞,以承三圣者(19)。”他是用言说来传载自己的思想。“孟子口才之雄辩,即使在其书面语言的表达上也充分体现出来。孟子的文章,语言生动、个性鲜明、流畅犀利、气势磅礴,这使得《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有很高的地位(20)。”“就事论事,无论从逻辑推论、语言技巧、判断能力、应变策略诸方面看,孟子都称得上是一个辩论高手(21)。”“孟子‘好辩’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与人讨论、政治游说、思想争辩等(22)。”可见孟子的确是一个善言的行家。 《孟子》散文“善辩”的最大的特色是文章的气势。“磅礴、苍健、雄辩滔滔、富有力度是孟子文章气势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气势,既是百家争鸣、诸子横议、政治空气较为自由的特定的产物,又是孟子鲜明的性格特征的表现(23)。”孟子对现实的批判,就像是挥戈舞合剑,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例如他批判宣王的统治,穷追猛打,步步紧逼,最后竟逼问得齐宣王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24)。”但是,由于孟子的犀利言辞的深处凝聚着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