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萨维尼为代表德国历史法学派简要述评

对以萨维尼为代表德国历史法学派简要述评
对以萨维尼为代表德国历史法学派简要述评

对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德国历史法学派的简要述评【摘要】历史法学是19世纪初兴起的与古典自然法学相对抗的一个法学派别,因其主张法律是由历史习惯和民族精神而形成的,故被称为历史法学。十九世纪初产生于德国的历史法学派,是法学流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思想主张对后来西方法律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历史法学在德国之外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历史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德国,主要思想观点也是靠德国法学家建立起来,而梅因、梅特兰等,普通法系历史法学学者则是德国历史法学派思想的继承者和阐发者。”通过对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德国历史法学派进行研究,从中找到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历史法学;现代法学;研究方法

一、历史法学派的基本观点

(一)注重探讨法的起源及其规律问题,认为历史是法植根、生长的土壤,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所谓的法律,不外是特定地域人群的生存智慧与生活方式的规则形式,如其所言:“法律并无什么可得自我圆融自洽的存在,相反,其本质乃是人类生活本身。”……正是民族的历史所凝聚、沉积的这个民族的全体居民的内在信念和外在的行为方式,决定了其法律规则的意义与形式。经由漫长的历史之轮的砥砺,法律和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逐渐调适、契合不悖、融合无间,从而赋予了法律以自在自为的功用与价值,而法律的功用和价值,也正在于表现

评述三大法学流派

评述三大法学流派 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和社会学法学派。他们的法学理论,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留下的足迹,这对我们认识人类法的发展历程、规律及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和法治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而本文就是从法的理论基础、法的研究方法、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对三者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 一、法的理论基础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新自然法学经历了古代自然法、中世纪自然法、近代自然法和现代自然法这几个历史阶段,它是西方自然法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其意识可以追朔到西方文明的起源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人们在不同的时期为不同的目的而使用,它的形式不断翻新,内容不断完善。产生于20世纪特殊社会环境的新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里旦、富勒、罗尔斯和德沃金等。他们的新自然法学说各有侧重点,然而却共同的体现出自然法观念的思维形式。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法律应当关注某种应然性,法律的发展应当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并体现一定的价值要求。无论是马里旦的神学自然法、富勒的"程序自然法"、还罗尔斯的正义论或德沃金的权利论,无不"注重研究法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或基础,法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法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他们通过总结、抽象和思考,为法律的建构铸造了理想的框架和模型。 分析法学在现代主要以凯尔森和哈特为代表,它基本上继承了传统的分析法学的理论,严格地区分"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律"和"应当是这样的法律",着重对实在法进行逻辑分析而不作有关的价值判断,否认价值和道德的必然联系。其中,凯尔森指出,价值判断在性质上是主观的,因而只能是相对的;人们不能用理性认识来回答有关法的普遍和最高价值这一命题;对于自然法学中的绝对正义,他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或者等于一种意识形态"。 社会学法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社会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实证主义的法学思潮,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法律问题。社会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狄骥、埃利希和庞德。狄骥提出了"社会连带主义"学说,体现出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强调社会义务。埃利希则以提出"活的法律"的观点而闻名于世。他认为,这种"支配社会本身的法律",尽管并不曾被制定成法律条文,但"即可预防纠纷的出现,在纠纷出现后,也可以籍以解决而毋需求助于国家的法律机构"。庞德的社会学法学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理论。他提出"法律是一种'社会功能'或'社会控制'",用法律的功能性概念来取代逻辑性概念,主张"有用即是真理"。 二、法的研究方法 新自然法学派的研究方法为价值的研究方法,其更强调法的正当性,即立法、司法、执

读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心得.

读《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心得 《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西方流行音乐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与风 格。读了这本书后,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中国流行音乐的每一个时期 都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上海时期”流行音乐(1937年——1949年) 中国流行音乐于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上海,是在中国传统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的基础上, 吸收了美国爵士乐、百老汇歌舞剧等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发展起来的。 上海,由于受到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和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极为特殊的位置。“鸦片战争”后,美、英、法先后在上海划定租界。在这80年间,上海慢慢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商 业化都市的特征,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和主要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到了20世纪20年代,它以基本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貌。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上海市 民的文化生活中开始流露出了对流行音乐的需求。因此,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最早的国际化 大都市——上海,产生了萌芽。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因为上海是租界之地,租界之外的外国人以及沪宁、沪杭铁路沿线 的大地主、大富豪为了躲避战火,都涌进了上海租界,使得这里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消费需求空前增长。租界内的旅馆、电影院、茶楼、舞厅迅速呈现出了生意兴隆的局面,促 使娱乐业迅速发展,这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此时流行音乐虽然受到广大老 百姓的喜爱,但是在那个面临亡国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它脱离了社会大环境,显得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点格格不入,遭到了很多进步人士的批评与指责,于是中国流行音乐便从此带上 了“靡靡之音”的帽子。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了上海的“公共租界”上海沦陷。“汪伪政权”接管上海,为了麻痹老百姓的“抗日”精神,“靡靡之音”的流行音乐开始充当了“麻药”角色,而在沦陷区 的百姓为了躲避危险、暂时逃避社会紧张感,流行音乐成了他们发泄苦闷的重要载体,因此流行音乐在“沦陷”的上海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读历史的选择五分钟演讲稿

读历史的选择五分钟演讲稿 大家好,我演讲的是读历史的选择演讲稿。 它记录下了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铭刻下了明妃的忧怨,沉淀下了历史的精髓。 他忘记了那些惨绝人寰的杀戮,掩埋了累累白骨的姓名,屏弃了历史的“杂质”。 铭记与忘记,一对矛盾,结合于一体,浑然天成。这样的“一体”,只有郁闷关。 1凄美篇章 大汉风采,昭昭日月:为和平友好,张骞出使西域,大汉朝的马蹄踏过这里;旌旗飘飘,骠骑将军西击匈奴,汉人的鲜血洒在这里;曲中忧怨,昭君出塞,迎亲的乐曲响在这里;“今别子兮归故乡,旧 怨平兮新怨长”,蔡文姬的车轮碾过这里。芸芸众生,虽然他们早已 被封印在历史的长河中很久很久了,但玉门关见证了他们的曾经存在,铭记下了这些历史的凄美篇章。 玉门关,是血与泪的铭记,是生命存在的见证,是历史走过的痕迹。 2平凡渺小 大汉盛世,并不朗朗乾坤:玉门关忘记了西出西域被俘致死的大汉臣子;忘记了骠骑将军一场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忘记

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惨剧;忘记了大漠黄昏,那一抹青冢的孤独;忘记了文姬的两个孩子遥望着母亲远去车影是那双后会无期的眼睛。芸芸众生,他们早已被历史所遗弃。因为他们在大汉如此盛大的辉煌面前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 玉门关,是平凡与渺小的深渊,忘记了沧海中的一栗又一栗,是历史走过的一片茫然。 3记平凡,忘记了的辉煌 当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当和亲的曲调早已消失在广袤的天空,当尘埃早已掩盖了车轮碾过的痕迹,当时间早已抚平了人们心中的伤痕。此时的大汉早已化为一堆堆黄土,留给人们的早已不是曾经的辉煌——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难道这个就是玉门关铭记下的大汉?这个就是为中华民族赢得至高无上尊严的大汉?时间可是抹去一切。经过了2000过年岁月的侵蚀,大汉朝早已辉煌不在。因为它只属于 历史,永远只是丹青中壮丽的一笔,只可远观,远的足以让人去忘记,最后只剩下一个粗犷的轮廓。 当大汉朝的背影消失在21世纪的夕阳中,无论是昭君还是蔡文姬,无论是张骞还是霍去病,却依旧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传奇与瑰丽。这些被历史屏弃的“杂质”——被万丈光芒掩盖的珍珠永远留在了 人们的心田。因为他们虽生的平凡,却演绎了不平凡的人生,向人们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把自己生命中最璀璨的部分留在了大汉的回 忆里;因为他们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更因为只有生命的绝响才会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

浙江历史与文化

参考书目:《浙江文化简史》 作者:佘德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论浙江宗教文化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方圆10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在浙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1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存。因此,浙江区域文化包括了史前上古越文化、有文字记载的于越部族和越国文化、秦汉以后的浙江文化三部分,从区域而言,浙江文化史也是一部越文化史。 我的家乡——舟山坐落在浙江东部海岸线上。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为“翁山县”。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更名“昌国县”。“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海定则波宁”, 以祈“海波永定”。然而即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却对浙江的历史文化发展都不甚了解。在拜读了《浙江文化简史》一书之后,我收获颇丰。 《浙江文化简史》一书共分为十章,首章对浙江文化的含义、沿革及总体特征首次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和论述。其余九章分别从生成环境、经济科技、学术、文学、艺术、教育、宗教、风俗等方面,从文化上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以浙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作为总结,资料丰富,引证有据。然而作者并不打算让《浙江文化简史》仅局限于对浙江文化发展的简单梳理和史料的简单汇集,而是

竭力要理清其中演进的轨迹,同时探索其中内在规律,挖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很大一部分笔墨花在了对文化的界定、对浙江传统文化特征的概括以及对浙江文化历史渊源和地域背景的解析上。这是本书最强的闪光点。同时,本书采用横向块状结构框架和纵向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各章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历史演变的进程清晰,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性,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本书开端详细介绍了“浙江”一词的种种由来,这让身为浙江人的我顿时感到兴趣浓厚。“浙江”原是河流的名称,其得名,《山海经》、《史记》、《汉书》、《越绝书》、《吴越春秋》均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也称“浙江”。而“渐江”一说也有出处,据王国维《浙江考》,“浙、渐为一”,渐江即浙江。由此可知,“浙江”之名,秦汉以前已有。然“浙江”之得名有四说:一谓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江之水,水出两山间,盘回百折,故曰“浙”。(燕肃之说)二谓钱塘江口,浙山正居其中,潮水投山下,折而出,故曰浙,所谓浙山,即赭山。(此为东吴时余姚人虞喜之说)三谓钱塘江之曲在富阳、杭县、萧山三县之间,以袁家浦一带之吵嘴尖向东延伸,形成三折。四谓浙江从太湖来,大势南流,绝钱塘江,复折而东,故曰浙,所谓江,即长江也。(此说为晋灼,清代阮东宗之)由此可见,简简单单的“浙江”二字,仔细探究其前世今生,来源却不简单。 纵观全书,其中的第八章——浙江的宗教文化一节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与我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有关。众所周知,舟山市内坐落着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至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

三大法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观点整理

三大法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观点的整理 西方法学思想回顾 (1) 法学流派概述 (2) 一)自然法学派 (2) 1、古典自然法的思想:不是古典自然法学派 (2) 2、中世纪的古典自然法的思想: (3) 1)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神学自然法 (3) 2)古典自然法学派:启蒙时代 (3) 3、新自然法学派:19世纪-21世纪 (3) 1)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衰落与复兴 (3) 2)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改造 (4) 3)德沃金的基本理论 (4) 二)分析实证主义 (4) (一)奥斯丁(边沁) (5) 1、理论的基础- 主权者的命令: (5) 2、法律与道德:严格分开,不注重法的历史发展,仅着眼于实在法的逻辑分析 (5) 3、区分“实然法”与“应然法”,认为法理学的研究范围严格限定于“实然法” (6) (二)凯尔森 (6) 1、法律与道德: (6) 2、国家与法律 (6) 1)一元论 (6) 2)反对三权分立学说 (7) 3)主张按公民同法律秩序的关系把国家划分为民主和专制两种 (7) 4)反对绝对主权理论 (7) 5)国际法思想:国内法与国际法一元论 (7) 纯粹法理论之评价 (7)

国际法理论之评价 (7) (三)哈特 (8) 1、反对奥斯丁“主权者命令” (8) 2、引入“规则”(rule)这一观念 (8) 3、接受维特根斯坦后期语义分析哲学的方法 (9) 1)反对对法律概念传统的下定义的方法 (9) 2)哈特:恶法亦法 (9) 3)哈特:最低限度的自然法 (9) 三)社会法学派 (9)

西方法学思想回顾 (一)、古希腊:丰富的哲学、美学成就,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出现 (二)、古罗马 1.职业法学家集团 * 五大法学家:426年,罗马皇帝Valentinianus III 颁布《引证法》(Law of citations),规定: 凡法律未明文规定的,依五大法学家的论点决定;五大有分歧,依多数意见;相持不下时,依伯比尼安 2.成文法体系:《国法大全》(东罗马帝国时期,565左右,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及死后不久新编纂的,它是《查士丁尼法典》、《钦定法学阶梯》、《学说汇编》、《新律》四部法典汇编的统称,也是奴隶制时代历史上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 3.高超的法的分类技术:公法与私法的理论划分首度出现,私法理论体系得到极大发展(伯比尼安) (三)、中世纪 1.基督教一统天下对此前形成的法理学的冲击(独立的法学消失) 2.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重要性–建构了一个人类通过上帝的启示实现美满幸福的路径。 3.法学流派出现:前注释法学派(伦比亚大学) 4.大学的出现推动了法学的发展 (四)、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宣告“近代”的到来 重要性:使法律从天堂回到了人间 (五)、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学派 (六)、19世纪分析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哲理法学派 (七)、二战后法理学发展:派别繁多、三足鼎立且互相靠拢、非法学思潮的影响 (八)、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批判法学(运动)、女权主义法学、新自由主义法学、行为主义法学等等

西方法律思想史(单选题)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法律思想 西方法律文明源于——古希腊 《法学阶梯》的作者是——盖尤斯 斯多葛学派是由(芝诺)创立的 提出“哲学王统治”的思想家是——柏拉图 古希腊(柏拉图)前期重人治,后期对法律有多方面研究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以(正义)为出发点并以之为归宿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及了多钟政体形式,其中他倾向于——贤人政体 柏拉图在《政治家》中,对政体理论有重要的发展和修正,将政体分为六种,其中他倾向于——贵族政体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提出了(君主与民主制的混合)政体,其目的是通过“力量的均衡”来表达和谐 柏拉图提出一个“第二等好的国家”方案的著作是——《法律篇》 西塞罗的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法律篇》)中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认为在解决法律与政体关系时最好的政体形式是——混合政体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 提出“私法是有关个人利益的法律”的法学家是——乌尔比安 提出“皇帝的意志,都具有法律效力”的思想家是——乌尔比安 在《法律篇》中十分重视法律与执政官、法律与共和政体的关系是(西塞罗)的精辟见解 《政治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崇尚法治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认为“国家是最高的社团,以善业为目的”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是建立在(正义论)的基础上的 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行——介于三种正常政体之间,并吸收三种正常政体优点的中间型政体 (斯多葛学派)在西方第一次提出“义务”的概念,并把义务观应用到了法律理论领域 罗马法与(希腊自然哲学)分不开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把罗马法分为三部分是——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法学与其他的学科开始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罗马帝国时期

天花的流行历史

天花的流行历史 一.全球天花流行史 天花是一种古老而又猖獗的疾病,推测可能出现在公元前一万年正值人类从游牧生活转为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时代。至20世纪,天花至少造成全球3亿多人死亡。 有文字可考的天花瘟疫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日本、欧洲和北非(公元700年),再由北非传至加勒比(公元1518年)、墨西哥(公元1520年)、秘鲁(公元1524年);此间,中北非洲将天花传到巴西(公元1555年)和北美(公元1617年);印度在公元1713年将天花传到南部非洲;欧洲则在公元1789年将天花传到澳洲。中国葛洪在《肘后方》中曾记载了公元256-313年间典型天花瘟疫肆掠中国的情景。上述天花传播路线图,明显地提示了天花在人类中的流行与其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增加相伴随。天花从非洲传至美洲与贩卖黑奴相关,从欧洲传至澳洲与其殖民活动相关,印度最早与中国的交往可能是天花传入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的原因。 天花曾是历史上的超级武器。公元570年,阿比西尼亚的军队攻打阿拉伯圣地麦加,由于军队中天花流行而全军覆没。公元1520年,500人的西班牙军队入侵墨西哥,在墨西哥军队英勇抵抗胜利再望时,天花因一个感染的黑奴水手在毫无免疫力的印第安人中间疯狂流行,300多万印第安人死于天花,西班牙因此征服了墨西哥。一些国家的要人也未幸免天花:英国女王玛丽于1694年32岁时死于天花,法国国王约瑟夫一世和路易十五、俄国沙皇彼得二世、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等均死于天花。公元17至18世纪,天花曾在世界上大流行,仅在欧洲,每年有40万人死于天花,感染者三分之一致盲;1853年,夏威夷当地居民80%死于天花;1903年,天花使南美卡亚波部族几乎全部灭绝,15年后生存者仅剩500余人。 二.人类消灭天花的历程 在与天花长期不懈的斗争中,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首先发明了把轻型天花病人痘疱液经鼻少量接种正常人,使接种者仅得轻型天花而不得严重天花的方法,当时称为“人痘”。这种方法使当时天花30%以上的病死率降到了2%以下。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疫苗接种史。此后,种“人痘”的方法传至欧洲,并有多处文字记载被广泛使用。1729年天花在欧洲流行时,威尔士公主给自己3岁女儿种了“人痘”,不久王室成员全都种了“痘”。欧洲各地医生曾到英国皇家学会学习种“痘”技术。此技术随后也在美洲逐步推行起来。1777年,乔治×华盛顾命令全体军队都种“痘”,种“人痘”的方法,在人类预防控制天花流行的斗争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群免疫力的增加,2%左右的死亡率虽比自然感染天花30%的死亡率减少了很多,但还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观察到感染过牛痘(在人中只产生局部痘疱)的挤奶女工很少感染天花,由于牛痘疱与天花痘疱很象,詹纳怀疑是否感染牛痘可以预防天花。于是他将牛痘痘疱液给人接种,并发现在用天花病毒攻击时,接种者都没有发生天花。两年后(1798年),詹纳的文章公开发表。这是人类在预防天花中,第一次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证明给人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实际上也是人类在与传染病的斗争历史中第一次科学证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从此开创了疫苗学研究的新时代。

历史的选择演讲稿3篇

历史的选择演讲稿3篇 历史的选择演讲稿1: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发表的演讲稿题目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鱼儿选择湖泊,是因为它有一条能够自由畅游的尾巴;鸟儿选择了天空,是因为它有一双能够自由飞行的翅膀;骏马选择草原,是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是因为它有民族团结力量的支撑。 一个曾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无数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国家;一个历经磨难的国家。她没有选择懦弱,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奋斗(关于奋斗的演讲稿)。我们的祖国(我的祖国演讲稿),她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就是这种选择,让历史的选择是她。 我们的祖国是历史的选择,我们的祖国她就犹如一只沉睡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的雄狮,我们的祖国有气势浩然,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我们的祖国有古朴雄风,精致如画的苏州园林;我们的祖国还有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巍峨泰山;我们都祖国海有很多很多,她让世界人民知道,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中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平凡而伟大的龙的传人。历史的选择演讲稿,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们想到了屈原,他用孤奋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铅华。他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言壮语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的铮铮铁骨为后人所传颂。夜深人静里的长明灯,让我想起了司马迁,他用手中的丹青妙笔记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他用伟大的行为,让史学的天空更加熠熠闪耀,让文学的园地更加灿烂辉煌……。 中国,因为她的地大物博,因为她的人才济济,让历史做出了选择,无穷的力量感动了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人民所创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他用了九十年的时间,为民族谋求独立和解放,为人民寻找富裕与安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把一个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有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有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有美丽富饶的广袤土地。同学们,在我的演讲稿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所有中国人都团结起来,不畏艰难,敢于奋斗,让我们携手并肩去

历史法学派的方法论探源

历史法学派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发端于德国,而影响力则遍及欧洲许多国家。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历史法学派的思想在德国法律人的精神世界中一直处于支配性地位。历史法学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学派并且对那个时代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是因为它有独特的方法论。尽管萨维尼、艾希霍恩、贝泽勒等历史法学家的观点存在诸多分歧,但在方法论上存在某些基本的共识。因此,要想深刻地理解历史法学思想,必须由其方法论入手。本文拟对历史法学派方法论的思想根源进行探究。 一、前历史法学时代德国的法学方法论范式:理性法学方法 17世纪后期与18世纪中前期,德国处于理性法时代[1]。萨缪尔·普芬道夫与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的理性(自然)法理论盛极一时,在德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逐步取得了意识形态的地位,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II)将其作为推行自上而下式的启蒙运动以及开明专制主义的精神纲领。理性(自然)法是近代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物,而理性主义则主要归功于近代科学的勃兴。 近代科学的基本特征是追求精密性、确定性、实证性与严谨性,这些属性正是古代科学所欠缺的。[2]近代科学家借助于各种仪器取得了单凭感官永远不可能取得的精确的观察结果,并且用实验来验证各种科学命题,科学开始真正地超越常识。研究手段与方法的进步使得近代科学家形成了质疑陈见、批判传统的科学精神。笛卡尔说:“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3]当科学精神越出自然科学的范围进入知识的全部领域时,它就演变成理性主义精神,所谓的理性主义实际上就是科学精神及其方法的泛化,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理性充满信心,他们相信借助于人自身的理性可以认识世间的一切真理,包括伦理学与法学领域内的真理。于是我们看到斯宾诺莎把几何学证明的方法引入伦理学;[4]德国思想家莱布尼茨主张确立一门有关定性秩序的数学,称之为“万能算学”,他说:“有了这种东西,我们对形而上学和道德问题就能够几乎象在几何学和数学分析中一样进行推论”。[5] 德国的理性(自然)法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降生的。从普芬道夫1672年出版的《自然法与万民法八卷本》一书篇首的那句话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精神及其方法对自然法理论的影

历史的选择演讲稿

艰难的国运与无畏的选择 尊敬的领导、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艰难的国运与无畏的选择》。 历史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可吞没海面上的船只,而我们的祖国,曾经就是这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虽然处于艰难的国运中,有过翻船的危险,但是因为做出了无畏的选择,我们的祖国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了百年的沧桑,封建社会的腐朽,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阀的混战,祖国已体无完肤。中国的仁人志士也在不断探索中国前进的道路,试图改变中国的艰难国运。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先进的思想如血液般一次次注入遍体鳞伤的祖国母亲体内,积蓄着勃发的力量。 但这些革命却没有改变中国的艰难国运,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一个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基础的政党的诞生,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先锋队。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历史和人民做出了无畏的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无畏的选择,义无反顾地肩负着改变艰难国运的历史使命。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可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通过“一五计划”、土地改革等,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保卫了祖国,维护了世界和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曲折,但中国共产党选择并坚定信念走社会主义道路,“四人帮”最终被打垮。可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共产党大胆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政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着中国的健康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2008年汶川大地震、南方大雪灾和2010青海玉树地震的及时处理和妥善安置灾民,这一件件,一桩桩,无不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阜阳市简介及历史文化典故

阜阳市简介 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西、北与河南为邻,东与亳州、淮南两市接壤,南与六安市以淮河为界。东西长162公里,南北宽128.5公里,全市总面积99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5万亩。全市辖临泉、阜南、颍上、太和4县和颍州、颍泉、颍东3区,代管界首市,下设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办事处,41个乡,124个镇,总人口800.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5.79万人,农村人口624.60万人。 阜阳市属于汉族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为回、满、壮、苗、侗、彝、白、傣、朝鲜、蒙古、维吾尔、达斡尔等民族。阜阳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史,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的新石器时代,颍河、涡河沿岸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部落群定居。西周、春秋时期为胡子国、沈子国和陈国焦夷地。战国属楚。汉置汝阳县,为汝南都尉治。东汉曾封阜阳侯国于境内,阜阳之名始于此。北魏孝昌三年(527)始置颍州。此后1421年间,历朝历代在此设道、府、郡或县。民国37年(1948)8月解放,置阜阳专区,辖阜阳、蒙城、涡阳、颍上、太和、临泉、凤台7县,亳州、界首市2市。1950年增设阜南县,1964年增设利辛县。1977年凤台县划归淮南市,2000年6月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省辖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划归亳州市。 阜阳市为冲积平原,地貌平坦,一望无际。地势西北略高,东南低洼,地面高程18~43米。淮河、颍河、洪河、茨淮新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阜阳是中华民族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历史遗迹、

名胜古迹、革命史迹遍布全市。景观有文峰塔、奎星楼、管鲍祠、刘崎庙、资福寺、颍州西湖、南湖公园、张庄公园、楚都巨阳古城址等。欧阳修、苏轼这两位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分别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2月和宋仁宗元祐六年(1091年)8月出知颍州,任太守。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辞官后归隐被自己盛称为“民淳松简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的颍州。后人为纪念颍上管仲,修建一座管鲍祠。兴于唐,盛于宋的阜阳颍州西湖,曾被苏东坡称赞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欧阳修也发出了“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的感叹。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13公里处,湖面面积5.74平方公里,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岛,岛中有山。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AA级风景区。阜南县润河湾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龙虎尊,是国家一级文物,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的赞赏。 阜阳区位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境内,与漯阜、睢阜、淮阜、商阜铁路一起,使阜阳成为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全国六大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连接东西南北,形成了阜阳这个中国铁路新枢纽,阜阳被誉为大京九枢纽城市,年客流量达300多万人次,经阜阳枢纽发运的货物,可直接通过天津港、连云港、上海港出海,也可直抵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阜阳机场按4D级建设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信设施,可全天候使用,能起降波音757,麦道90等类型飞机。公路以阜阳为中心,105国道和省道为骨架,辐射全市城乡、通往毗邻省市的公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界首-阜阳-蚌埠高速公路、合肥-阜阳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形成“十”字型布局。水运十分便捷,淮河、颍

张文显法理学教材考试题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㈠单项选择 1.法学是“是对神和人的事务的认识、关于正义和不正义的科学”,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A.乌尔比安 B.亚里士多德 C.伊壁鸠鲁 D.托马斯·阿奎那 4.历史法学派是19世纪兴起的一个法学派别,下列哪个选项代表该学派的观点:B A.法是一种历史现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B.法像语言、风俗、政制一样,是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的 C.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D.法是在所有的人中确立的,并得到全人类平等遵守的自然理性1.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 A)的关系。 A.一般与特殊 B.整体与局部 C.理论与实际 D.论与史 3.在中国,( C )在其《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最早使用了“法理学”一词。 A.康有为 B.黄宗羲 C.梁启超 D.杨度 第五章法的概念 ㈠单项选择 1.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C )。 A.统治阶级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3.中国古代把“律”字解释为“均布”,着重体现的含义是( C )。 A.规范 B.刑罚 C.公平 D.正义 4.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狭义的法律是指( C )。 A.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B.不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8.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是( B )。 A.民间社会逐渐形成 B.国家制定和认可 C.国家领导人颁布 D.天才人物的创造10.法在其生效期间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这些都表明了法具有:( D) A.强制性 B.统一性 C.权威性 D.规范性 12.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 D )。 A.规范性 B.物质制约性 C.意志性 D.国家强制性 ㈡多项选择 1.以下哪些表述是非马克思主义的(ABC )。 A.“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 B.“法者,刑法也,所以禁强御暴也” C.“法是使人们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D.“法律就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最新《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1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________ 2 一、单项选择(4×15) 3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 4 A .西南的卢沟桥 B .元大都遗址公园 C .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 5 周口店 6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 7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8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 9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10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 11 A .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12 家 13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 14 A .朱熹 B. 孟子 C .韩愈 D .孔丘 15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 16 A .汉朝 B. 秦国 C .齐国 D .秦朝 17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 18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9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 20 A .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 .南宋末年 D . 东汉时期 21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 22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23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 24 A .张衡 B. 郭守敬 C .蔡伦 D .祖冲之 25 11. 旗袍式样来自( )。 26 A .汉族 B. 满族 C .蒙古族 D .白族 27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 28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29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 30 A. 隋 B. 唐 C. 明 D. 清 31

法理学书评

姓名:李圆梦 学号:12920132200170

作为大一的新生,法理学对于我们来说还稍显晦涩难懂,加上《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这本书是本理论性极强的书,所以其实“啃”得很吃力。有的章节实在不懂,比如第七章“分析实证主义”、第八章“社会学法学和法律现实主义”和第九章“自然法的复兴和价值取向法理学”。 首先,是我个人认为的精华摘抄: 亚里士多德: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因为人的欲望中就有那样的特性;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 孟德斯鸠: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力,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 康德: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仅把他人作为实现主观目的的工具,每个个人都应当永远被视为目的本身 斯通:人并不是孤立地活着,也不是仅为自己活着 罗尔斯: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只有有利于处在最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这些不平等才应当被认为是可接受的。 这本书的时间跨越了古希腊到现代法学,内容上包括了法理学、法哲学、法历史学和法社会学以及不同的研究法学的学说和流派。全书除前言部分外,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法律哲学的历史的沿革出发,描写了自古希腊和古罗马到当代西方法律思想方面各时期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所以作者命名为法律哲学的历史导读。第二部分提出了综合法理学的一些基本命题(例如正义、秩序等),从而深刻把握与分析法律的性质与作用。第三部分是对法律渊源和法律技术作了专题探讨。最后还附加了博登海默的一篇论文《美国法律哲学的新走向》,让我们对美国的法律哲学有所了解。 第一部分法律哲学的历史导读 第一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律理论 在古希腊的早期阶段,法律和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一的,希腊人曾把葬礼看成是神法的命令,违反者将会遭到神的诅咒和惩罚性报复。在公元前5世纪,诡辩派实施并推进了一种价值观的转变:法律渐渐被认为不再是神授命令而是完全可以根据人的意志而更改的东西。这是一种对法律性质看法的转变,从客观唯心主义转变成了主观唯心主义。 接下来分别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的法律理论或者说法律观。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意味着一个人应当做他的能力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自然,他也深信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我却完全不同意,人人生而平等,不存在金银铜铁这样的等级。亚里士多德也许在古希腊先哲中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法学领域尤其如此,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正义的另一分类法,即自然正义与惯例正义的划分。作者还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承认自然法可变,即人类的努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然法的运作。 第二章中世纪的法律哲学 本章中圣·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引人注目,他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圣经教义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他对自然法的承认和发展,使自然法观念得以持续地往下发展,对后世的罗马法复兴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作者对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很感兴趣并作了详尽的讨论,唯名论者与中国的名家惠施、公孙龙等似乎有相似之处,但其内容太过于抽象。说实话,我对这种东西不是很理解。 第三章古典时代的自然法 古典自然法哲学是现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文明的重要基础。作者在本章最后一节

法理学初阶课本重点整理1到7章

导论法学和法理学 一、法学简说 (一)法学词源 西方:1拉丁文Jurisprudentia,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共和国时代就已经出现,表示有系统、有组织的法律知识、法律学问。 2 柯隆加尼乌斯担任了大神官开始在公开场合讲授法律条文 阿埃利乌斯以世俗官吏的身份讲授法律,法律知识成为一门世俗的学问。 3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给法学的经典性的定义(出自“法学阶梯”) 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理解:与西方自然法思想密切联系---关于法的二元结构(国家法和自然法----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不以民族、地域、时间、空间而转移----也就是神的事情,神是没有缺陷的,相当于自然法范畴下的法学立场 蕴含了法的二元结构的观念---立足于人世生活的有序化,形成一种普遍绝对的秩序状态的学问。直接的考察对象是人事,考察目标是要形成一种类似于神界的那种永恒的、绝对的状态---内容蕴含了伦理的正当性,关于“什么是正义的学问” 中国:1 先秦时期被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刑名之学”讲究名辩,强调定分正名,着重对“刑”“名”进行辨析 2“律学”一词魏明帝设立“律博士”以后 3秦代开始就有了“律学”这门学问,主要是对现行律例进行注释 律学是解释现行法,是以承认现行法的正当性为前提----不同于西方 4“法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其含义仍接近于“律学” 中国古代“法学”一次与来自近现代西方的“法学”概念有着很大区别 5现代意义上的“法学”一词,由日本传入,津田真道,维新变法时期传入我国 1896年,梁启超“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一文中呼吁“今日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 (二)法学的研究对象 1 法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法律同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以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3法律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包括法律条文、法律行为、法律职业、法律关系等。法律现象可以总称为法的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 (三)法学的层次 知识之学智慧之学精神之学(逐步深化) 表现为一种知识系统运用信仰 二、法理学简说 1 法理学是以作为整体的法律的共同性问题和一般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法学,着重揭示法律的基本原理。 2“法理学”一词本为日文汉字穗积陈重 3 法理学与部门法学乃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法理学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准确,全面的把法之“理”揭示出来,以指导法律实践。 4 法理学的学科名称在国内外并不统一,西方法律哲学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黑格尔认为,法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是研究客观精神运动的科学,作为科学的法哲学,

关于《历史的选择》演讲稿

关于《历史的选择》演讲稿 关于《历史的选择》演讲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气势雄伟,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

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附送: 关于《天道酬勤》的国旗下的讲话 关于《天道酬勤》的国旗下的讲话 《天道酬勤》

历史文化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 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