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普世价值及其推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的普世价值及其推广更新时间:2009-11-16 来源: 作者: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宝典,中国道教的圣典,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具原创精神的典籍之一。《道德经》只有短短5000字,但2500多年来,关于它的考证、训诂和研究之作却汗牛充栋。言简意奥的《道德经》,涉及哲学、政治、军事、美学、医学、文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是迄今为止翻译成外文版本和语种最多的中国典籍之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则用文学的笔调感叹道:“《道德经》就像一眼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这说明,《道德经》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宗教经典,而且具有超越历史、超越宗教、超越国界的普世价值。
对于当代中国道教界来说,深入阐明《道德经》所蕴含的根本思想与普世价值,并做好《道德经》的普及推广工作,不仅有助于彰显道教的思想内涵,提升道教的文化品位,而且有助于促进现代人的心灵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提供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有益的思想资源。


一、从三个理念看《道德经》的普世价值

“道”是《道德经》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它具有原则、规范、规律之意,大致相当于古希腊的逻各斯(Logos),古印度的梵(Brahman)。“道”的运行规律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既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德经》所认为的万物及人类活动的总原则。由这个总原则可以引申出具有普世价值的三个理念,即:阴阳和合的辩证理念、中空乃有的包容理念、抱柔守雌的谦卑理念。
1.阴阳和合的辩证理念。《道德经》主张辩证的思维方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天地产生阴阳之气,阴与阳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在《道德经》中,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认为,这种两两对立的依存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如动静、刚柔、清浊、存亡、成败、强弱等等。事物的两方面在相互对立排斥的同时,又奇妙地相互依存。如果矛盾的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可能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这种辩证的思维理念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就是提醒人们,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两方面,有利就有弊,要综合考虑。“祸兮,福

所倚;福兮,祸所伏。”在老子看来,祸不一定是坏事,其中可能包含着幸福的萌芽;而福也不一定是好事,其中可能潜伏着祸患的种子。事物两方面在相生相克中依存成长,又相互转化,此消彼长,缺一不可。《道德经》的这种阴阳和合的辩证思维理念,无疑有助于现代人在快速变化的现实面前,保持一种豁达平和的心态。
2.中空乃有的包容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执著于“有”的概念,却忽略了“无”的作用。《道德经》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车毂不是中空的,就不能发挥车子的作用;如果器皿不是中空的,就不能盛放东西;如果房屋不是中空的,人们就无法居住其中。老子在这里正是抓住了人们容易忽略的“无”,指出没有“无”,“有”就不能发挥作用。他用车子、器皿、房屋等有形之物的功能如何发挥,来说明世间一般的规律:有生于无;包容有多少,成就就有多少。当然,《道德经》也并不轻视“有”。有了“中空”的地方,“实有”才能发挥作用,但如果根本没有“实有”,“中空”就只能是不存在的虚空,又何谈发挥作用呢?所以,有与无相互对待,相互依存,两者缺一不可。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空”非常重要。小到个人前途,大到国家社会进步,莫不如此。人生也是一个虚实相成、有无相生的过程。人一生下来就有了生命,有了身体,有了思维,这是人的“有”。而人刚生下来时却无名誉、权力、财富,这是人的“无”。正是人生初始时有如此多的“无”,才使整个人生有了意义,有了目标,有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人之初,原本也是一个没有窗户的“无用之屋”,在圣贤们的教育下,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才懂得了是非,于是心灵之窗打开,可居之屋建成,他人便可以与之交流。《道德经》的这种中空才有的包容理念,既能鼓舞人们的勇气,又能开阔人们的心胸,让人们在放下自我中成就自我。
3.抱柔守雌的谦卑理念。《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虽最为柔弱,但世上任何坚强的事物都不能改变水的特性。年深日久,滴水可以穿石;积少成多,洪流也可以决堤。水最柔弱,但也最坚强,因为任何其他事物都不能替代它、超越它。《道德经》以水为喻,指出大道、自然就像水那样时时

处处柔弱处下,去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做众人所不愿做的事情,以博大的胸怀滋润苍生,却又默默无闻。《道德经》用水的特性来比喻高尚的品德。最大的善就像水一样,时时谦卑柔弱、忍辱负重、包容一切、尽最大的力量帮助别人,自己却甘居人后、从不追名逐利。当然,《道德经》也指出“柔弱胜刚强”、“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的道理。柔弱与刚强是相互对立的两方面,事物一开始都是柔弱的,由柔弱渐渐发展,成长壮大为刚强,但一旦刚强起来,也就向着毁灭的一面迈进了。所以,始终保持柔弱,就可以延缓甚至防止从柔弱到刚强的必经之路。《道德经》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就是老子的处世之宝。宽容不争这种处世方法的取喻以水为最佳,因为水最为谦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水最能容纳污秽而不辞,水的宽容谦下的品格出自柔的本性。强者逞强恃能,不顺于道;柔弱顺于道,新生之柔弱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合于道)。水性柔顺,自然顺于道,所以说“上善若水”,守柔即是守道。

《道德经》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谷。”这种守柔谦卑的生存和处世方式,是我们今人所欠缺的。如果能够以这样谦卑柔和、上善若水的态度处理事务,互相包容体谅,那么很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二、积极开展《道德经》的推广普及工作

《道德经》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理应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体悟、掌握。中国道教界应把握机遇,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普及推广《道德经》的工作。2007年举行的“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为弘扬推广《道德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还要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加大推广普及力度。
1.通过多种方式宣讲《道德经》。将《道德经》翻译成多种语言,并附以通俗易懂的译文,在全世界发行。组织优秀讲经人才组成《道德经》宣讲团,在国内外以中英文宣传讲解《道德经》,力图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发人深省。在世界各地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老子讲经堂,定期举行演讲。组织专人为《道德经》谱曲、演唱,将现场宣讲、演唱的场景拍摄并翻译、录制成光碟或发布到网上,在全世界流通,让更多人感受《道德经》的魅力。
2.研究《道德经》及老子文化。建立老子文化基金会,创建中国老子文化学院,招收国内外学员,聘请专家学者授课,并就《道德经》中的某些热点课题进行研究。申请将老子诞辰日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日

,在各地举行老子纪念活动。开辟电视专题栏目,开展系统的专题讲座进行宣传。每年在海内外召开老子文化研讨与经验交流大会。
3.拍摄《老子》影视剧。用通俗易懂的题材,宣传老子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价值观,充分反映老子的伟大思想。
4.组织《道德经》咏诵艺术团。到世界宣讲演出,用艺术的表现力展现道文化的魅力,同时兼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兼收并蓄。让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藏于心胸,尊道贵德,顺天应人,智慧双运。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仔细研读挖掘的精华,但我们需要从最基础、最有效的途径做起。弘扬《道德经》,挖掘道教文化中有益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的思想资源,不仅是中国道教界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道教界响应十七大号召,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作用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为中国道教协会)
责任编辑 李 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