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以来,江西便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地和茶贸中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曰“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便描写的是当时各地茶商前往 江西景德镇(即浮梁)进行茶叶贸易的情景。
客家先民落户赣南山区“靠山吃山”,他们在山 上垦荒种茶。茶业不断发展,至清代名茶盛行,列为 贡品的有赣县“储山茶”,会昌“盘古山茶”,而最具 代表的要算安远的“九龙山茶”,九龙山因此而成为 当时远近闻名的茶区。
[关键词]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一直以来,民间文学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在 文化部门的长期努力下,相当一部分宝贵的民间文 学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全 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收集、挖掘、整理民间文学的高 潮,并相继出版了民间三套集成(即民间故事集、民 间歌谣集、民间谚语集)。民间三套集成的出版,使 得许多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 承。如今,近 30 年过去,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普查工作成为文化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当我们 重新翻开当年出版的民间三套集成,就会痛心地发 现,里面许多的东西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甚至被 遗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下,如何加强民 间文学的保护意识,使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 查工作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就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 的问题。本人就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 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疑点,对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关键词]采茶;戏曲;影响
赣 南 ,宋 明 时 又 称 南 赣 ,其 自 然 条 件 、经 济 发 展、居民构成、社会风土以及行政设施等方面都有 相对完整的体系,因而有一定的独立性。赣南地处 赣江流域,上通巴陵,下连吴越。此外,武夷山、南岭 不但成为全区的东南屏障,而且余脉伸展,丘陵纵 横,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该地紧靠北回归线,纬度较低,受亚热带森林气候 的影响,林木茂密,是全国十三个主要林区之一。山 高林密,田少坡地多,决定了这里的人们以农牧为 主,兼及采伐林木,运送木材,垦殖茶园等园艺业。
99
非 文物 化质 研文 究化遗产研究
2009

客家茶叶文化对“采茶戏”发展的影响
●薛俊敬
[摘 要] “采茶戏”是世界唯一由茶事发展而来的戏曲种类,是茶与戏曲互相吸收、接纳的一种艺术形式。江西赣 南是较早的客家聚集区与聚散地,也是当今客家人的大本营之一。客家先民,驻足赣南,垦荒种茶,长期 劳动生息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采茶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客家人喜爱的赣南采茶戏。
(三)培养受众群体 民间文学需要受众,只有受众的存在,才会有 民间文学生命的延续。电台广播故事,曾经是上世 纪七、八十年代大众的宠物,风靡一时。我们今天培 养民间文学的受众群体,可以借鉴。利用县、镇、村、 学校的广播电台,定期并长期地播放那些故事性 强、趣味性高、群众喜闻乐见、传诵容易、脍炙人口 的民间故事、歌谣等,让广大的群众、学生从中感受 民间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举办民间故事等擂台赛 擂台赛的举办,可以促使大家对民间文学有一 个新的认识。擂台赛可以分为多种形式进行,县级 文化部门可以定每年的“五一”或“十一”为民间故 事会日,云集全县的高手,大摆擂台,可按年龄分老 年组、中年组、青年组、少年组来比赛,各组赛出一
赣南山区,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地肥沃,交 通闭塞,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客家先民驻足的良地。 客家人以其勤劳勇敢的精神开辟了赣南这块古老 的山地,在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客 家的精神财富— ——赣南采茶戏。
一、茶业贸易发展促进采茶戏的产生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 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 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自
非物质文化遗 文产 化研究
2009
试论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邓婉花
[摘 要]民间文学是散落在民间的一笔丰富文化遗产。2005 年,随着我国正式启动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工作以及相关措施的出台以来,民间文学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范围的其中一项。要在现代 观念的强大冲击中使保护民间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唤起大家对民间文学的热情和传承 的保护意识。
淡忘、遗忘,更是失去了相传的热情和信心,使得民 间文学的传承空间越来越窄。
(二)流传的内容越来越少 在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部分的普 查过程中发现,之前很多在本地民间广为流传的一 些民间故事、神话、民谣等已经面临失传的尴尬局 面。特别是一些关乎日常生产劳动的民谣、谚语,就 在当年产生并流传的村庄里,也都面临无人传唱甚 至无人知晓。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劳动方式的改 变,使其失去原有赖以生存的空间;其次是传唱者 的老龄化和去世,也是造成民间文学流传内容越来 越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受众者越来越少 因为传统民间文学的讲唱方式比较单一,难以 与现代新生事物如港台电视、电影等相媲美,难以 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加上讲唱者多数年纪已大,口 齿不再伶俐,思维活动也日渐迟钝,反应能力欠缺, 就算能较完整地讲唱出来,也失去了原有的本色, 难以培养新一代的受众群体。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九 大类,分别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 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空间,其中民 间文学被摆在首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 的开展,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出台,无疑给民间文 学带来新的希望,使那些一直只能隐藏在资料本里 的动人故事等又得以重见天日,并得到人们的关 注。由于文化馆直接参与该项工作,在文化馆工作 的人们对民间文学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认识到了 保护民间文学的重要性。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表 明,由于民间文学主要靠人们口头相传、讲述、传唱 的,生存的空间甚少,比如耕作歌谣,它是古老民间 劳动人民集体耕作中的产物,它必须是在集体耕作 的基础上去传唱的,民间故事则是大众集中在茶余 饭后讲述的,谚语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生存的。 但时至今日,一切已经时过境迁。在普查工作中,我 们发现一个更为令人痛心的问题,就是早年那些能 说会道、能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民间艺人已经越来越 少。所以,要拯救、保护、传承民间文学,就成为了文 化馆工作的一个重点,并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建立民间文学资料库 民间文学是关于我国民族文化、文学艺术和民 族历史的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建立民间文学资料 库,把本地区的民间文学资料全部收集起来,用科 学的方法分类保存、借阅、流通,重新编辑出版《民 间文学资料汇编》,并纳入本地的乡土教材,把该书 送 到 市 、县 、乡 镇 、村 及 中 小 学 校 的 图 书 馆 和 图 书 室,让民间文学在广大人民群众、学生群体中得以
至明清时期,每年摘茶和卖茶季节,江西赣南 等地的茶农都要举办“开茶山”和“开茶市”庆典,各 地茶商蜂拥而至,当地人便以表演“姐妹采茶”和 “送哥卖茶”等歌舞节目招待来宾。通过茶商的四处 销售茶叶,文人茶客的采诗传诵、着意渲染,以及明 清因战乱造成的移民和屯军浪潮,采茶歌舞得以四 处传播至广东、福建、广西、湖北等省。
客家人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茶歌。据《江西风物 志》所述:明代赣南一带的采茶舞“由妓童扮成采茶 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为队首,手持 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十二月采茶
生根、发芽。 (二)建立传承人资料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传承人至关重
要,绝不可缺少。文化馆要对当地的民间艺人、传承 人进行周密的调查摸底,特别是那些曾经有民间故 事、神话、歌谣广为流传的地区和村庄的艺人。建立 传承人名录,用文字、图片、音像等方式保存其所有 的资料,确定为传承人。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建议由当地政府部门拨出相应的专项经费,作为传 承人的薪酬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 以安心并热心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 关工作,同时,增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的责任感。
一、对民间文学的认识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它包括 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歌谣、民间叙事诗、说唱 文学、谚语等。民间文学的特征具有口头性、集体 性、传承性和直接的人民性。民间文学因其有着自 身独特而优越的艺术特点,而得到在民间广泛地流 行和传诵。民间文学在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土 壤里生根、开花,包含着人民群众丰富的经验和智 慧,在艺术上为群众喜闻乐见,因而具有很大的认识 作用、教育作用、借鉴作用、美的欣赏和娱乐作用 。 二、民间文学的现状 恩格斯说:民间文学的使命是一个农民在经历 艰苦的日间劳作后,在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的 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 把他的瘦脊田地变成美丽芬芳的花园。由此可见民 间文学在历史上的非凡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随 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新 科技的重力冲击,民间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 分,它的前景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一)传承的空间越来越窄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产物,是人们在生 产劳动中的结晶,它主要是靠人们生活的需要而产 生,靠人们口头相传而生存,靠民间代代相传而传 承发展。但是,在今天,科学技术发展神速,社会经 济结构和人们生产环境、生产方式的急剧变迁,生 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娱乐形式的日新月异,都给 民间文学的生存带来很大的威胁和巨大冲击。加上 传统劳动耕作的方式已经改变,特别是农村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劳动耕作的方式已经是 一去不复还。随着电视机、DVD、多媒体、电脑不断 的走进百姓家中和普及,使得人们对民间文学逐年
参考文献: [1]贾芝《 . 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中国文联网,2007-09-5.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市文化馆)
100
位或多位最佳擂主,颁发证书和奖金。此类的擂台 赛,镇、村、学校也可以效仿。目的是引导大众多讲、 多传、多参与,给民间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它的 生命在广大的天地中生根、发芽、成长、扎根。
四、结语 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 精神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挽救、抢救 民间文学面临流失,保护民间文学的一大举措,唤 起人们对民间文学的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措施的出台,使民间文学得以重视,使人们从中 认识到民间文学的潜在文化价值与朴实自然的艺 术魅力,从而在民间文学面临失传、遗忘、消亡的今 天,重新唤起人们对它的传承保护意识。但从另一 个角度来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光靠当地政府和 文化部门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的是建立 长期有效的一系列的机制,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去关 注、支持、热爱,使之得以传承与发展。这样的话,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学,才会随着 人们对它的日渐关心和爱护,保护意识的日渐加 强,民间文学的明天一定会绚丽多姿地散发出它原 有的芬芳气息,这股气息,也必将对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