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让一年级的孩子爱上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一年级的孩子爱上“朗读”

金坛市直溪中心小学焦月萍

【写在前面的话】一次坐车的路上,听到一位教授高年级的老师说,现在班上有些学生连课文都读不正确、通顺……这时候教授低年级的我便断然地将责任领受:如果老师在教低年级时,注重孩子朗读习惯地培养和朗读水平地提高,到了中高年级便不会出现这样好笑、“愚蠢”的事儿了。于是,在平常的工作中,我暗自使劲。在上周的常态课教学中,虞校听了我的课,欣然地肯定我班的朗读水平甚至达到了有些二、三年级学生的水平。我心里很开心,但是,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因为只有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一、再度思考——为什么要让孩子朗读

我想:不管做什么事,只有自己意识到了其事的重要性,才会一如既往、坚持到底地做下去。

现在我们天天跟孩子上语文课,那语文课到底是干什么的?让我们再来重温于永正老师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主要是为了学习语言的,是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的。规范的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来的。语文能力是老师讲出来的吗?不是。如果讲能讲出能力来,那教学这件事不就太简单了吗?

仔细分析这段话,感觉于老讲的是多么的质朴深远——阅读能力是孩子们自己读出来的。记得徐世荣先生也对朗读教学的意义做过阐述,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本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所以有人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的确,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才有了跳跃着的生命,才能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慢慢内化成自己有序的语言。

二、回首往事——引领孩子走上愉悦的朗读之路

现在,听着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心里感到很开心,但是自己的目标自己了解。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越做越好。

1、每个早读课亲临现场

现在想来,一年级的孩子从什么都不会到学会拼音到能一本正经的朗读了!尽管他们的进步很大,但是在早读课上,让学生跟着语感还没有稳定形成的小班长朗读,心里很放不下心来。

所以一年级上学期的每天早读课,我都亲临现场,从提醒孩子们的声调开始,一遍又一遍地领读,深情并茂,抑扬顿挫,手舞足蹈。

读《家》时,我用自己的手势和温和的声音带领孩子们游览一个又一个幸福而又温暖的家;读《看菊花》时,我用自己的动作和刚劲的声音让孩子体验菊花的勇敢;读《大海》时,我用轻柔的声音和笑眯眯的样子让孩子们见识了大海的静谧和宽厚……

每一段朗读都是一路特殊的旅程,孩子们从刚开始地声调不准,到竭尽全力地注意,从面无表情地朗读逐渐变得投入、认真,我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高兴。

尽管自己的作业还要抽别的时间批阅,但是我觉得这段时间的付出非常值得,因为孩子们的朗读只有重视在最前头,给到孩子们最好的榜样示范,才能让孩子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激发起孩子最大的朗读兴趣。

2、每节语文课必写小黑板

因为乡下的条件有限,不可能每节课都将重点文字打在屏幕上,让孩子们正襟危坐、认

真朗读。但是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之甚短,如果老师因为偷懒而不顾孩子的心里感受,只顾大部队的朗读响亮、准确,而没有教给孩子们具体的朗读方法,指引孩子们看好文字读书,很可能就会出现古代故事中“滥竽充数”的现象。

而老师将重点文字写在小黑板上圈圈点点,或是将短的文章写下让孩子们亲眼瞧见,或是将课文中的长句子写下来并亲自给孩子们画上节奏,我想: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方法地指引和良好习惯地培养。

刚开始我班有些后进生读书也真是费劲,他们经常将词语读错、句子读破,或是朗读长句子不知如何是好,但是我没有放弃,我相信铁杵能磨成针,他们的朗读会越来越好。上课时,孩子们的小眼睛看着黑板,沉定心思地朗读,有一丝的马虎休想逃得了我的“火眼金睛”。在我的严格要求和管理下,在我的一板一眼的规范和教学中,孩子们对于朗读不断严谨,朗读时多字少字、或是读错的现象也逐渐减少。

3、每节课必先看老师朗读

现在我每上一节语文课,在进行完有趣的导入后,我都让学生坐端正,眼睛看着我、耳朵认真听我朗读。这一招是跟于永正老师学的。

记得有一位美国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人们谈话,35%的内容是靠单纯语言表达,65%是靠伴随语言(主要指面部表情及手势等动作)表达。可见,讲话者的伴随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讲话如此,朗读当然也不例外。还有一位名叫艾伯特·梅拉别恩的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声调加55%的面部表情。这位研究者则从听者(学生)这个角度,道出了伴随语言的重要作用。

这就告诉我们:老师只有有表情地朗读(包括适当加点手势等动作——这一点对于低中年级儿童尤为重要),才能充分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学生只也有“看老师读”——耳听老师读的声音,眼观老师读的表情和形体动作,才能充分获取老师所传出的信息,深刻地感知课文。光听不看,就会大打折扣。

在班上我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眼睛睁大看着我,觉得很奇怪。可是现在当我入情入境地朗读完之后,孩子们一个个眉开眼笑,拼命地鼓掌表演。我知道那是因为在他们的生命旅途中,抑或是有了别样的体验和感受而兴奋不已,抑或是被老师投入激情地表演深深感动……

现在,当我漫步在孩子们朗读声中,我发现了好多的孩子正摇头晃脑、面带表情、小眼发光,如果说是我想通过范读要给孩子带来些许变化的话,在孩子们的身上我却感受到了灵动的力量和投入的带劲。

三、提高教艺——让学习和研究在课堂上开“花”

一年级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只有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时间,精心设计才能让孩子们燃气朗读的激情。

[案例一] 抓住重点形象感知

——《骑牛比赛》教学札记

上完这节课,感觉孩子的朗读非常带劲、到位,我知道那是因为我抓住了重点,运用了多种方法给了孩子生动的感受,所以孩子们的体验非常到位。

师:刚才你们通过努力拿到了去南美洲观看骑牛比赛的门票。下面比赛就要开始了,老师要看一看谁看得最认真?朗读课文第二段最认真、最投入?

(孩子们投入到再次感受和体会课文的意境中。)

师:谁来说说你看完比赛的感觉?

周楚轶:我感觉骑牛比赛太精彩了,而那公牛真的太疯狂了!

师:说得真好!看看第二段中有哪些词是描写公牛的?

(学生很快找出野性大发、疯狂地上下蹦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