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40例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患者40例,对比用药前后不同时期血红蛋白值、子宫内膜厚度,观察月经恢复情况及其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结果40例用药期间均出现闭经,停药后26例绝经(50岁以上年龄组较50岁以下年龄组绝经作用明显),11例月经改善,1年内复发率7.5%。
治疗前后比较血红蛋白值升高,子宫内膜厚度变薄(P<0.05)。
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安全可靠、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费用低,在基层医疗机构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为无排卵性功血。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衷退,只有卵泡发育,而无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影响,呈过度增生状态,当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时,部分子宫内膜即发生脱落出血。
由于子宫内膜未能同步脱落,导致出血多且不易自止[1]。
其治疗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原则。
近年来,我中心将米非司酮用于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4年1月门诊确诊的围绝经期功血患者40例,平均年龄47.8(42~54)岁,病程3个月~2年不等,均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和周期缩短等临术表现,其中14例曾接受性激素治疗无效。
除外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等器质性病变,诊刮术病理报告为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肝肾功能正常,均有不同程度贫血。
近6个月未服用激素类药物。
无使用米非司酮禁忌证[2]。
1.2方法出血期用药前:化验血常规,彩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常规诊断性刮宫。
诊刮术后第3d始米非司酮1
2.5mg每日睡前顿服,血止后改为维持量10mg,连续用药3个月。
用药期间观察患者的阴道出血情况,每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不良反应。
于用药3个月停药后2d内,用药6个月彩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与术前对比。
停药后随访1年。
对比用药后不同年龄组绝经率。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治疗效果用药期间40例均出现药物性闭经。
停药后26例(65%)绝经,其中不同年龄组绝经效果比较见表1,P<0.05;11例月经来潮(6例经量明显减少、月经稀发,5例恢复正常月经);3例停药后1年内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再次诊刮病理诊断仍为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采用其他方法治疗。
见表1。
2.2血红蛋白值用药前(74.63±10.03)g/L,用药后3个月(109.37±7.89)g/L,用药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
2.3子宫内膜厚度用药前、用药3个月、用药6个月分别为(11.6±2.3)mm,(5.3±2.1)mm,(4.0±1.2)mm,用药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
2.4不良反应3例服药后出现恶心、食欲减退,1w后自行好转。
8例出现潮热、盗汗等围绝经期症状,加服谷维素、维生素E等后好转。
肝肾功能无异常变化。
3 讨论
米非司酮是一种孕酮阻斷剂,作用于下丘脑,既能抑制GnRH分泌而影响FSH、LH分泌,又能直接作用于垂体,抑制FSH、LH的释放,抑制卵泡发育和延迟排卵,加速卵巢残存卵泡的萎缩使患者直接进入绝经期[3]。
米非司酮还可直接作用于卵巢颗粒细胞,促其凋亡,并能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使腺体、血管变性,子宫内膜萎缩,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变为分泌期,可使内源性前列腺释放,导致子宫收缩,以达到经量减少的目的[4]。
本文中包括14例既往激素治疗失败的全部40例患者米非司酮用药期间均出现闭经,停药后26例绝经,11例月经改善。
用药后闭经、经量减少所致失血减少,贫血改善明显,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变薄,随访1年内仅3例复发(复发率7.5%),且再义父诊刮后病理回报仍为单纯型增生,结果表明其疗效安全可靠。
而50岁以上年龄组较50岁以下年龄组绝经作用明显,提示米非司酮的绝经作用与年龄相关。
本文在血止后米非司酮由治疗量改为维持量,有利于减少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而11例停药后恢复月经的结果表明,其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是可逆的。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安全可靠、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费用低,在基层医疗机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明.米非司酮在妇科领域的应用[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4):281.
[2]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4-375.
[3]朗景和,陈映竹. 女性生殖健康与疾病[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57-67.
[4]徐苓.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药物治疗[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