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代戏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是“水浒剧”。如《黑旋风仗义疏财》、《豹子 和尚自还俗》。前者写权豪势要赵都巡借催交官粮 欺害百姓,要强娶李古女儿;李古有冤不去官府而 去梁山告状等,对封建社会阴暗面有所揭露,歌颂 了梁山好汉的侠义性格。但对梁山英雄的行为也有 歪曲之处,如又写张叔夜招安,宋江、李逵投降去 打方腊等。《豹子和尚自还俗》写鲁智深因“擅自 杀害了平人”被宋江“打了四十大棍”而负气出家, 宋江以各种办法劝其还俗之事,它借鲁智深之口说 梁山好汉“风高时杀人放火,月黑时窟剜墙”等等, 明显地表现了作者与农民起义力量对立的封建罍王 立场和“泓宣教化”的创作目的。 此外,《关云长义勇辞金》、《判官乔断鬼》、 《孟浩然踏雪寻梅》等,其中《关云长义勇辞金》 最有名,写关羽离曹而去之事。
3、御前侍从贾仲明 贾仲明(1343-1422后),山东淄川人。天
性明敏,博究群书,通晓乐府,著杂剧16种, 今存5种:《萧淑女》、《对玉梳》、《金童 玉女》、《玉壶春》、《升仙梦》。继元钟 嗣成《录鬼簿》之后,又一部记载元明之际 杂剧作家作品史料的著作《录鬼簿续编》, 据好多研究者说也出自他的名下。他还特别 善写宴会即景之作,是明成祖御前的得意侍 从。《太和正音谱》称其作品“如锦帷琼 筵”。
且子亦知乎曲之道乎?心之精微,人不可知,灵窍隐深,忽忽欲动, 名曰心曲。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张琦《衡曲麈谭》) 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是故渐近人情……快人情者,要毋过于曲也。 (王骥德《曲律》卷四《杂论下》) 夫曲者,谓其曲尽人情也。(陈继儒《陈眉公先生文集》)
另一方面,后期又出现了一股进步的思潮—— 实学。实学由东林学派发其端,至顾炎武、黄宗羲、 王夫之等趋于高潮,到道光、咸丰间的龚自珍、魏 源等宣告结束。实学表现为重实用,讲求经世致用, 反对空谈。因而,戏曲的创作表现为关注现实,强 调其教化功能。
2、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王九思,文学上与康海齐名,反对台阁体诗文,都在“前七
子”之列。杂剧有两种:《杜子美沽酒游春》和《东郭先生 误救中山狼》。 《杜甫游春》写诗人杜甫科场失意,穷愁潦倒,对奸臣误国、 朝政腐败极为不满,典衣沽酒之后,竟不受翰林学士之命, 情愿渡海隐居而去。剧中唱词愤激慷慨,讽刺挖苦,痛快淋 漓。但书卷气较浓,有案头化倾向。 王九思单折杂剧《中山狼》,主题与康海《中山狼》相似, 形式上首开单折短剧的体制。 康海,杂剧代表作是《中山狼》4折,取材于他老师马中锡 的《中山狼传》。这一杂剧影响很大,以致剧坛一时竟出现 了《中山狼》的创作热。除王九思的同名剧之外,杂剧还有 陈与郊的《中山狼》、汪廷讷的《中山救狼》,传奇有无名 氏的《中山狼白猿》。
第三是“牡丹剧”。如《洛阳风月牡丹仙》
《天香圃牡丹品》、《十美人庆赏牡丹园》等, 剧情大都简单,歌舞场面较多,似为供宴饮赏 花之用。 四是“节义剧”。如《清河县继母大贤》、 《赵贞姬身后团圆梦》等。这类剧大都是“借 歌颂妇女的坚贞不屈的爱情和母亲高贵品德的 幌子,来大力宣扬封建伦理观念的。”如《继 母大贤》写王谦王义为异母兄弟,后母所生子 王义杀人,王谦替弟认罪,后母却为前妻子王 谦洗雪,将己子王义送交官府。为官者感动, 表彰其母德。《团圆梦》歌颂赵官保殉父母指 腹所定之未婚夫钱锁儿的行为,让钱赵在死后 团圆。道德训戒目的都十分明显。

明中后期杂剧,既与元杂剧差异很大,又与明前期杂剧多有不同。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从发展线索看,前期杂剧主要创作于明初,此后几十年断线,一 直沉寂。到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创作为代表, 显示出新的转机。万历后形成高潮,一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 出,使明中叶后杂剧连贯发展。 从创作倾向看,中后期杂剧,不仅打破了前期题材一位团圆喜庆、 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狭隘局面,而且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 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都不在少数。 从艺术体式看,中后期杂剧大都南北合套,或纯是南曲。单用北 曲的体式已基本结束。剧作往往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 逞气使才的工具。 从艺术成就看,中后期的一部分作品,可称为传世之作,具有较 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明代杂剧
杂剧是明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明杂剧的成就, 虽然上不能和元杂剧比肩,也不能和明传奇抗衡。但它 在中国戏曲文学发展史上,毕竟留下了一笔不小的遗产。 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载有明杂剧剧目523种,其中 有姓名可考者349种,无名氏所作174种。
明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的作 家、作品虽然数量不少。在文化专制统治下,题材单调, 盛行的全是一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宣扬教化之作。 以朱权、朱有燉闻代表。明中叶后,受诗文领域反复古
思潮的影响,杂剧创作开始从内容和手法上都有创新。 题材上打破了前期的偏狭局面,出现了不少社会批判剧、 伦理反思剧;体式上,大多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 出现了一些短小精悍的传世之作。同时人文化、案头化 的倾向愈来愈明显。最负盛名的作家是徐渭。
(一)明初杂剧
由于政策的限定,明初的杂剧创作较为单调,杂剧创作的核心 人物是宫廷皇室成员朱权与朱有燉,以及贾仲明、刘东升等。 1、朱权:(1378—1448 ) ,明太祖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 号大明奇士、衢仙、涵虚子、丹丘先生。创作:杂剧12种,存 《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两种; 《太和正音谱》内容可分为戏曲理论和史料﹑北杂剧的曲谱 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有“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 式”﹑“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 宫调”﹑“词林须知”七个标目﹐涉及戏曲的体制﹑流派﹑制曲 方法﹑杂剧题材分类﹑古剧角色源流和对元代至明初戏曲作家的 评价等﹐并有杂剧作品目录。在戏曲声乐理论方面﹐有歌唱方法 ﹑宫调性质的论述﹑歌曲源流以及历代曲家的片断史料。“乐府” 为北曲杂剧曲谱,占全书篇幅的4/5,根据北曲黄钟、正宫、大 石调、小石调、仙吕、中吕、南吕、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 般涉调等十二宫调分类,逐一记述曲牌的句格谱式,详注四声平 仄,标出正字、衬字 ,共收曲牌335支,是现存唯一最早的北杂 剧曲谱,甚为珍贵。
永乐九年(1411)又颁发榜文明令:“今后 人民,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 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 不禁外,但有亵读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 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 一时拿送法司究治。”“但这等词曲,出榜 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 有收藏的,全家杀了!”(顾起元《客座赘 语》卷十《国初榜文》)
总之,明初杂剧作家作品都为数不少,但由
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贵族罍王及其御用文人 为主要作家等原因,所以多为歌功颂德、消 闲享乐之作,有思想价值的东西不多,它的 主要贡献在于对杂剧形式的革新。这种革新 虽能为杂剧发展注入一些新鲜血液,但终究 是不能挽救它江河日下的气数的。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
1、杂剧的特点
2、中期:统治者日益腐化,宦官专政、厂卫横行,法
治松弛,吏治黑暗,内乱外患频仍,政治危机四伏。社 会政治的危机促成了思想文化的危机。明代建国以来, 程朱理学的束缚和八股取士的弊端,造成了明中期思想 文化普遍僵化和保守。这些流弊,必将成为人们另辟蹊 径的契机。王守仁“心学”的出现,是风气转移的契机。 王守仁认为,政治、经济的动荡是由于道德沦丧, 道德沦丧是由于学术不端,而学术不端是由于程朱理学 的流弊造成的。因此在正德年间,他以陆学的本心论为 主,兼取理学的理欲、理气论,又参透禅宗的思想,提 出“心即理”、“致良知”之说,认为“心外无物,心 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也就是将 伦理纲常灌输到人们的内心,使之成为人们内在的心理 需求,而不像理学那样,是束缚人们心灵的绳索。
日本青木正儿将他的杂剧分为五类: 一是“道释剧”,如《惠禅师三度小桃红》、《李 妙清花里悟真如》、《小天香半夜朝元》、《瑶池 会八仙庆寿》、《张天师明断辰钩月》等等,多写 神仙度脱、庆寿之类故事。 第二是“妓女剧”,如《刘盼春守志香囊怨》、 《兰红叶从良烟花梦》等等。朱有燉的这类剧,大 都有一个固定模式:一妓与秀才相爱,一富豪要夺 此妓,鸨母贪财逐秀才逼妓归富豪,妓坚不肯,中 经诸多波折,终以妓与秀才团圆结束。其中唯有 《香囊怨》别具一格,不以团圆告终。它写妓女刘 盼春与周恭相恋,周父知道后将周恭软禁起来,刘 遂以卖唱为生。周恭便偷寄情书与,刘将情书珍藏 于香囊之中。后鸨母逼刘嫁给早就垂涎于刘的盐商 陆源,刘便自经而死。周恭闻讯前往,见火葬时独 存放他情书的香囊不被烧去,周恭至为感动,立志 终身不娶。其中对妓女屈辱的生活写得比较深刻。
刘东生: 名兑,浙江绍兴人。杂剧有《月下老定世间配偶》、 《金童玉女娇红记》(誓死生锦片娇红记)。 《娇红记》分上下2卷,每卷4折1楔子。事本于元宋
梅洞的传奇小说。写申纯与王娇娘的恋爱经过,具有 反封建意义。但结尾假手于仙人,使男女主角团圆, 把悲剧变成喜剧,不符合实际,削弱了思想深度。全 剧比较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 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为传奇 《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太和正音谱》称刘 东生剧“如海峤云霞”,“熔意铸词,无纤翳尘俗之 气,迥出人一头地,可与王实甫辈并驱”显然是有些 过誉了。 汤舜民、金文质也有杂剧《娇红记》,明中叶沈寿卿 和晚明孟称舜有传奇《娇红记》,清代许逸《两钟情》 传奇。
总之,朱有燉杂剧在当时名声颇大,但今天
看来,内容上可取之处不多,不过他在杂剧 形式上却很有贡献。他的剧作虽大体上能遵 守元人规范,但不少作品已突破了元杂剧四 折一本以及生或旦一人独唱到底的限制,采 用合唱、对唱,甚至旦唱南曲、末唱北曲等 新唱法,对后来南杂剧及短杂剧的形成均有 影响。而且他的杂剧音律和谐,与舞台表演 结合紧密,适于搬演,对戏剧舞台艺术的发 展,亦有贡献。
就戏曲而言,纵然一些文人认为南曲戏文鄙 陋,嘉靖之后,南曲诸腔取代北曲杂剧,占 据了戏曲舞台演出的领袖地位。正如魏良辅 《南词引正》中说:“腔有数种,纷纭不类。 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弋阳。 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 云、贵二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
3、后期:在中期“心学”的基础上,晚明又出现 了以李卓吾为代表的“童心”说,提倡自然,肯定 人欲。在这种主情思潮的影响下,传奇作家明确指 出曲是“心曲”,是表达人的主观情性的最佳艺术 样式。
《 牡 丹 亭 》
第 三 节 、 汤 显 祖 与
第 二 节 、 明 代 传 奇
第 一 节 、 明 代 杂 剧
பைடு நூலகம்
明 代 戏 曲
第 六 章



时代背景:
1、前期:程朱理学影响下,文坛呈现出庙堂气象 和宫廷风致。对戏曲而言,朱元璋和朱棣多次颁 布律令榜文,作了诸多的规定: 据徐渭《南词叙录》载,朱元璋对《琵琶记》 极为欣赏,曾对臣下说:“《五经四书》,布帛 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 错,贵富家不可无。……日令优人进演。” 洪武三十年(1397)刊《御制大明律》专 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 条目,规定:“凡乐 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 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 令妆扮者与同罪。”
2、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朱元璋第五 子周定王的长子,世称周宪王。朱有炖有杂剧31种, 合刊为《诚斋传奇》,其创作数量仅次于元代关汉 卿。这31种杂剧中,包括喜庆剧10种,神仙剧10种, 节义剧9种,水浒剧2种。其内容表现出鲜明的贵族 立场,散发着浓重的宫廷气息,因而价值不大。不 过,他在杂剧形式上多有独创:如打破元杂剧一本 四折、一人主唱、全用北曲等惯例,《牡丹园》一 本五折二楔子,旦、末、外均唱;《仗义疏财》有 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神仙会》采用南北合 套,末唱北曲,旦唱南曲。另外,朱有炖杂剧语言 质朴本色,深得后人称赏。《列朝诗集》说他的剧 作“音律谐美。流传内府,至今中原弦索多用之。 李梦阳〈汴中元宵绝句〉曰:‘中山孺子倚新妆, 赵女燕姬总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 霜。’” 散曲集《诚斋乐府》,诗文集《诚斋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