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究与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究与启示
摘要: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中最为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之一。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经济和政治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最为根本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仇视和对苏联的经济封锁更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解体只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但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必然规律。

关键词:苏联解体、苏联模式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拓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更证明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直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可能行,然而在1991年12月25日的暮色中,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色苏联国旗悄然降下。

至此,具有近70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不再存在。

从苏联的起步发展到解体,仅只有短短的70年,其社会模式的变更速度之快,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强烈的冲击并影响了国际的政治局势,更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带来的最为严重的挫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于了低谷。

只是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斯大林模式与政治体制
在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苏联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回复和发展。

但随着列宁的去世,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

苏联模式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能够应对国内外严峻的国际局势和战争的准备,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能够快速的推进工业化进程,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显著增强塑料的国防和军事实力。

但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严重背离经济的发展规律。

虽经过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并获得了不小成效,但经济的发展却仍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随着二战的结束,国际局势日渐平和,时代的主题更多的向和平与发展转移,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在政治上,苏联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者,要求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统一的党,并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了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严重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而又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权力归中央,中央以行政命令和统一计划管理经济,指挥生产。

企业没有自主权,实行单一公有制。

排斥商品、价值和市场经济,不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种体制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

因为,它不能充分发挥地方、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缺乏竞争活力;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水平,不断的被西方经济拉开差距;不能正确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长期压低消费品的生产比例,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不能真正全面地实行对外开放,取人
之长,补己之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使经济由停滞变为落后,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

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并遭破坏,缺少有力的必要的监督机制,个人或少数人独断专行,并出现了盲目的个人崇拜和领导人的神化。

再加上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使得党内的反对派,政治上或学术上的持不同意见者,以及那些无端被怀疑为存在思想政治问题的人,统统当作“反党”、“异端”、“心腹大患”、“阶级敌人”,遭到了大清洗。

结果错杀了一大批人,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

闹得广大干部和群众人人自危,都处于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怖气氛中,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了挥之不去的负面影响。

苏联的解体,宣告着斯大林模式的破灭。

政治体制弊端和缺陷是苏联解体的最本质的原因。

二、苏联经济和经济体制
整个国民经济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农业的生产问题,1920年春天,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秋冬之际则完全结束。

1914到1918年的帝国主义战争,1918到1920年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再加上布尔什维克党政策的失误,已经使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困难得不成样子,可以说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

为了解决农民的不满和骚动,列宁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但列宁去世后,苏共领导层围绕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派提出的超越阶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形成一个超越阶段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

虽然给重工业带来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使的重工业无法长时间的蓬勃发展,并严重拖累了国民经济。

苏联过早抛弃新经济政策走农业全盘集体化之路,严重破坏了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造成了农业发展的长期滞后,从而影响了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被认为是资本主义道路,苏联只有立即实行社会主义才能快速发展,才能增强国防力量,抵御外来的侵略,而用新经济政策会使苏联被西方资本主义所同化。

随着稍后出现的粮食收购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斯大林最终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转而开始实行集体化运动。

集体化运动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派出大量的城市工人和干部到农村去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1933年,以集体农庄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集体化基本完成,2000多万农户被20多万个集体农庄所取代。

集体农庄按国家统一计划进行生产,对农产品实行义务交售制,农民没有经营管理权和农产品的处理权。

于是,那些不愿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只好以屠宰牲畜、毁坏农具和焚烧谷物来发泄不满。

1933年与战时困难的1916年相比,牲畜存栏骤降至原有的1/2到1/3,粮食总产量跌入低谷。

直到1952年即斯大林去世的前一年,苏联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沙俄时期1913年的水平。

斯大林的农业政策给本来呈现良好发展势态的农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农业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严重倒退。

苏联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他经济成分存在。

1933年1月宣布在工业、农业和工商业各部门中驱除了资本主义分子,确立社会主义原则。

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集中制定,否定商品经济,限制市场流通,认为搞市场关系会导致资本主义。

这直接导致了苏联经济和世界经济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对立,使苏联关起门来搞经济建设,严重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斯大林“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世界市场”的理论的影响下,使得苏联把资本主义当成是洪水猛兽严加防范,拒绝对外开放,排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尤其是当国际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全球化经济时代,苏联仍坚持闭塞孤立,最终断送了自己的经济活力。

苏联的经济体制过度侧重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资源配置大幅度向重工业倾斜。

国内建
设自己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的利润、被废除的沙皇时期缴纳的外债利息以及农民的贡税。

重工轻农,片面发展军事工业的政策使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长期得不到协调发展,重、轻、农比例失调,造成重工业产品严重积压,日用消费品生产则供应不足。

许多生产民用品的工业部门,其技术水平还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农业则相当于20年代中期的水平。

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严重影响了包括工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人民生活水平日趋落后。

不仅无法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更是的农业遭受了非常大的摧残。

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和政策使得苏联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注定了其国民经济崩溃的命运,是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的导火索。

三、苏联的衰落和经济封锁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和封锁,使得自己在政治和经济上被完全的孤立。

尤其是西方列强对苏联经济的封锁,加速了苏联的衰败。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日趋衰落的经济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和平演变”的长期战略,苏联和东欧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得苏联和东欧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各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苏东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引各国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支持各国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推动了事态的发展。

而美国对苏联的经济封锁是的苏联的经济彻底难以复苏。

首先,在对苏贸易中实行先进技术管制。

苏联的工业和农业都属于粗放型经济,技术落后,投入高,产出低,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规模经济已经扩张到最大值后,粗放式的发展也就到了顶峰。

随后,由于没有先进技术的投入,机器设备陈旧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在国际上很难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依靠高投入和扩大生产规模又不可能,粗放经济的弊端充分暴露,苏联经济开始下滑。

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陷入经济危机之中。

其次,打击苏联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20 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苏联趁此机会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获得大量经济发展急需的建设资金,购进急需的机器设备、先进技术以及各种消费品,这对于苏联当时发展国民经济,顶住西方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苏联粗放发展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援。

随着西部的油气资源日趋匮乏,东部虽然油气资源丰富,但是其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需要先进技术投入才能开采,开采费用也越来越大。

缺乏高新科技支持的苏联难以开采东部的油气资源,使得自己不得不再度陷入危机之中。

美国则趁此机会恶意向苏联转让有缺陷技术,最终导致1982 年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大爆炸,给苏联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

此外,美国还在国际市场上努力降低世界油气资源的价格。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大力在美国的帮助和扶植下,使石油日产量由不足200 万桶很快猛增到900 万桶。

直接导致了国际油价的全面下跌,1985年8月的油价是30美元/桶,而等到1986 年4月,在短短几个月时间油价就下跌到12 美元/桶。

苏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损失了超过100 亿美元的建设资金,这几乎是当时苏联全部收入的一半。

最后,限制苏联的常规商品贸易。

美国利用自身的国际领导力,使得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对苏联进行贸易限制,直接将苏联隔离于经济全球化之外,将其从世界经济中心
边缘化。

这些限制措施包括关税壁垒、出口管制、质量标准、贸易限制直至公然的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等,最终使苏联整体经济形势严重恶化,到1989年,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是美国的30%,人均工业品是美国的42%,人均农产品是美国的38%。

到了1990 年,苏联的人均消费仅为美国的20%。

苏联经济和政治的孤立使得自己的衰败成为必然,而国际上对苏联经济的封锁,更是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崩盘,成为了苏联解体的加速剂。

四、苏联解体的启示
苏联的解体,是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沉重的启示:
我们必须坚定地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和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推行全面改革,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为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先决条件。

我们应该带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的政治局面,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推行机构改革;反腐反贪,反对官僚主义,建立廉洁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而决不能像过去的苏联那样,不切合实际的进行改革,使得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而社会完全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失控状态。

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开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 1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2卷[M ]. 北京:三联书店, 1979.
[ 2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3卷[M ]. 北京:三联书店, 1982.
[ 3 ]陆轶之. 苏联解体原因再思考[N ].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
[ 4 ]陆南泉,等. 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 5 ]刘克明. 斯大林模式:未能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J ].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4, (4).
[ 6 ]刘剑飞. 苏联国民经济崩溃成因探析[N ].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1
[ 7 ]杨艳珍. 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N ]. 赤峰学院学报, 2010
[ 8 ]江流,等. 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