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课题: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1部分的内容。本节内容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内容。

二、说教法

本堂课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从学习列简单的方程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一元一次方程,还有方程的解,着重锻炼学生怎样列一元一次方程。

三、说学法

要求学生首先预习,课堂上随老师的引导逐渐进入新课学习,在

整个过程中要把握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能够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解决方法,会列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等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五、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学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具准备: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鸡兔同笼的问题情境导入。实现从算式到方程的过渡。(二)探索

通过多个问题情境的探索,感受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三)思考

(1)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相互交流。

(2)方程8930

+

2=

=

5

=

x有什么共同点?

x

-x

+

40

.

30

21

147

%)

,

1(,

5

100

(四)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方程中的代数式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叫做方程的解。(五)训练

1. 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x+3=17; (2)x-7y=21;

(3)m=5m+11; (4)n-5m=2;

(5)xy+9=2x; (6)3-5m=mn.

2.2=x 是下列方程的解吗?

(1);20)10(3=-+x x

(2).7622x x =+

(六)小结

1.怎样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七)布置作业:习题5.1第1,2题。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34(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关于《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 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设计必要的铺垫,不要代替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鼓励探究多种不同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更大收获。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1)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案 说课教师 惠东县梁化第二中学 蓝志彪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方程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有悠久的历史,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 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具备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重点研究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和找相等关系列方程。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体会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 2、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最终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设出未知数,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初步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 三、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在教学活动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法: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然后运用算术方法给出解答,在每一步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各个环节中,教师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的优越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4.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问题: 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 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h ,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h ,客车比卡车早1h 经过B 地。A ,B 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⑴ 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列算式完成。 ⑵ 教者用方程列式解答。如果设A ,B 两地相距x ㎞,你能分别列式表示客车和卡车从A 地到B 地的行驶时间吗? 匀速运动中,速度 路程时间=,根据问题的条件,客车和卡车从A 地到B 地的行驶时间,可以分别表示为h x 70和h x 60 。 因为客车比卡车早1h 经过B 地,所以70x 比60 x 小1.即 60x -70 x =1 引导学生复习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4.2 算术困难 方程帮忙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1-掌门1对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掌门1对1 一、说教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等知识的基础上,首次接触有关方程方面的知识,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组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提取于学生的切身体会,其中渗透了数学结构模式思想和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必备的数学修养和素质。 本节内容计划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设计了切合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归纳总结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体会到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美。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索方程的定义,了解方程的相关特点; ②、初步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方程含义的教学,教会学生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让学生对实际模型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3)情感目标 在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归纳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为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将采取“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数学模型——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以实际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强调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抽象、渗透数学建摸思想。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习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知识是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已经学习了如何利用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究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在本章出现了很多题型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配套问题、销售中的盈亏等,这对学生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对于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任何题型都可以找相等关系,并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课堂中教师出示例题,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解答,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方程; 2.过程与方法 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到建立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在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体会到设未知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建模与实际的相互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重难点突破: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题意,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分析法、引导发现法及尝试指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1 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 解一元一次方程。 3 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题意。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优秀说课稿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01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小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简易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之上,以模型思想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设置“探究”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将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高到新的高度。本节蕴含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有着十分广阔的实际应用空间,同时渗透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复杂函数及应用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有着乘上与启下的重要作用。 2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内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教学难点确定为: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方程,掌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寻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模仿能力比较强,然而,实际问题往往题目长、文字多,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难以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根据学生的心智特征及本课实际,我将采用启发诱导、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建构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根据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对三个例题的解答,体会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提高在实践中运用方程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3.1.1一元一次方程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课程标准》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它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一元一次方程也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实数、整式、方程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共四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导入课,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起到了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能对实际问题列出相应的方程.能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能力目标:使学生获得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并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为主,讲解式教学方法为辅,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老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述与分析.2、学法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探索、交流、应用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学习方法.使学生从看中学、讲中学、做中学,从“学会”到“会学”,最后到“乐学”. 3、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采用电脑多媒体/小黑板辅助教学,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的形式为主要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这样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问题,让同学们猜猜老师的体重.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取信息.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引出要学习的课题: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合作探索,获得新知 展示例1,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从分析这些问题入手,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为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做准备.同时严格板书解题格式,以规范同学们的书写格,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观察这三个方程,并思考这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最终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板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加深同学们对概念的认识. 在观察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以使同学们更好的认识这三个方程,找到它们的共同特点,以便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这三个方程中各有几个未知数,是一个未知数吗? (2)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我们上章所学的整式吗? (3)未知数的次数是几,都是1吗?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列出方程.然后让同学们自己观察所列方程,讨论寻找方程的特点,老师加以引导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目的是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同学们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认知过程. 3、归纳总结,巩固发展 给出练习题,抽同学上台做练习,让同学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给出正确的评价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练习,学生亲身体验列方程的过程,从而掌握列方程时,

七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北师大版 【说教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基础上,首次接触有关方程的知识,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用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提取于学生的切身体会,其中渗透了数学结构模式思想和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必备的数学修养和素质。本课时是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了切合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②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提高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

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让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 ③尝试在方程建模过程中,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②敢于面对挑战、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说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整个数学活动生动活泼、成为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有色彩、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阅读章前图 内容1: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大约1分钟) 丢番图(Diophantus)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活动反思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一、反思的问题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运用不够熟练 1、发现的问题:在解方程的时候,不知从何处下手,对数学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掌握不透彻。对方程的多种解法不能灵活的运用,导致有关方程的解题速度较慢。 2、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是使学生正确掌握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探索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反思: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离开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有训练意识,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二、反思的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发现的问题:学生在接触新的知识时老是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很好,但很多时候是乱戴帽子,包新的法则当成旧的知识,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2、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又用于现实。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让他们学会通过实践活动解决数学问题。 3、教学反思:在每堂课都设置小组交流这一环节,交流的内容有对新知识的探究、对问题的理解、计算方法及体会、学生相互纠错等(避免满堂交流,没有目的的交流,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在有价值有目标的交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并给以指导)。通过学生学习小组交流,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想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学生之见的合作交流,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对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语言的规范及交际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反思的问题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感到枯燥 1、发现的问题: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前面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有点类似,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愤涣散,效率不高。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3 人教版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一次方程》(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 设计这四个部分来汇报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重 难点 (一)地位及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实数、整式、方 程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从算术到方程是 一种进步,一元一次方程为今后学习方程的应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 题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在中学数 学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再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将具体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方程的解,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 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再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的定义,难点则为:在实际问题中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学情分析 我面临的是七年级的学生,理性思维还需加强.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视启发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简易方程,但是对于“元”和“次”的意义理解不深.学生在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时会有困难. 三、教法学法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一元一次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和激趣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我将围绕如何强化本节课重点突破本节课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来展开。为此我设置了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到作业布置,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一: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吨,这头大象重几吨? 同学们会想到用算术法计算,然后我将提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教学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习课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方程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运用方程呢?我的教学策略是:第一步,通过“回顾提问”提出问题;第二步,通过几个习题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第三步,介绍一元一次方程解题步骤和易错点;第四步,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学生掌握得很扎实。 二、成功之处:教学内容从数学知识点到知识的框架结构,让学生体会数学独特的魅力,不再是枯燥的讲述繁琐的计算。课堂气氛轻松有趣。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设计了“合作交流”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成功之三: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方程的概念在小学已经出现过,初一再次学习方程应该让学生们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因此通过介绍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 成功之四:分层次设置练习题,逐步突破难点。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住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重点训练学生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要求学生独立设未知数列方程,要求学生能突破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学会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功之五: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教师都是面带笑容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说课稿:一元二次方程 安徽省淮北市西园中学郭丽莉(邮编:235000)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内容 本节课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这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体会到已有方程知识的不足,从而认识到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方程的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学习本节课,学生不但能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而且可以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 1.3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难点:用试验的方法探索方程的解,解释解的合理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学力的具体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从中体会方程模型思想。 (2) 通过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类比,明确它们之间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抓住概念的本质。 (3) 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借助计算器完成对方程解的估算。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2 方法与过程目标 (1) 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2) 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的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增进学生对方程解的认识。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在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3 教法、学法与手段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范文 【说教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基础上,首次接触有关方程的知识,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用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提取于学生的切身体会,其中渗透了数学结构模式思想和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必备的数学修养和素质。本课时是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了切合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②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提高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

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让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 ③尝试在方程建模过程中,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②敢于面对挑战、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说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整个数学活动生动活泼、成为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有色彩、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阅读章前图 内容1: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大约1分钟) 丢番图(Diphantus)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日志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其主要学习目标为: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2、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熟悉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含的化归思想。3、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4、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教材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本教科书是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主线,围绕合并、移项、去分母、去括号几大步骤依次展开的,并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也逐一分

散到这四大类型中,这样看起来,线索明朗,难点分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不然,教学实践证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很难,除了由于不细心造成符号错误,去分母漏项问题,教学中并没有遇到多大阻碍,而对于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最感头痛之处。如何理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如何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往往使学生们抓耳挠腮,束手无策。所以像本章的知识显得系统性不强,不利于师生的引生的引导和探索,难以让学生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不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认识到这一点,就在七年级两个班中进行对比实验:(1)班按照新课程标准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2)班则打破编排顺序,先集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再讨论其应用。并把实际问题按照问题情景进行分类:和(差)倍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浓度问题、等积变形问题、销售中的盈亏问题、商品打折问题、利率问题、方案设计问题等,引导学生探索每类问题的本质,探究其内在联系,构建模型。 本章学习结束后,我分别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相关无几,而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则有较大差异,打破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的(2)班成绩明显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3.1 从算式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 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方程的意义,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进行简单的辨别;(重点) 2.初步学会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一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h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1.若用算术方法解决应怎样列算式?

2.如果设A,B两地相距xkm,那么客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为________,货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为________. 3.客车与货车行驶时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关系,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 5.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方程的概念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1)4×5=3×7-1; (2)2x+5y=3; (3)9-4x>0; (4)x-32=13; (5)2x+3. 解析:根据方程的定义对各小题进行逐一分析即可.

解:(1)不是,因为不含有未知数; (2)是方程; (3)不是,因为不是等式; (4)是方程; (5)不是,因为不是等式.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方程的概念,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这一概念中要抓住方程定义的两个要点①等式;②含有未知数. 探究点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类型一】一元一次方程的辨别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 ) A.x+3=y+2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 息县六中陈岳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息县六中的数学教师陈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4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解析 在此之前学生经历了从算式到方程,由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 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是1: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2:分析各部分工作量与总工作量的关系;3:工程问题的实际应用. 本节课渗透的化归思想,建模思想等内容对于整个方程和不等式以及函数的应用等内容的展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教学目标解析 结合我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依据课程标准,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当达成以下目标: 1、理解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等概念及关系。 2、掌握总工作量与各部分工作量和的关系,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和列方程的方法。 3、体验方程模型在应用问题求解中的有效刻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最终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进而乐学. 三、教学诊断分析

工程问题相等关系并不难找,运算也不复杂,关键是很多学生对工作总量用“1”表示不理解,对工作总量和各部分工作量的关系不能正确的分析和表示。针对以上问题,我采取以下措施:(1)以生活中的实例解释为何将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 (2)引导学生进一步借助表格进行分析. 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本节课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辅以问题教学法,类比教学法. (二)学习方法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我们全校范围内推广“希望互助学习小组”学习模式.希望---指老师、同学、集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同学,互助---指小组中先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积极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课堂内外六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究,互助提高.本节课我指导学生以希望互助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条主线,三个问题.即以学生将知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主线,解决工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为基础,以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精品教案1

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⒈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⒉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情景:两学生表演(小彬和小明) 一天,小明在公园里认识了新朋友小彬。 小明:小彬,我能猜出你的年龄。小彬:不信。 小明:你的年龄乘2减5得数是多少?小彬:21 小明:你的今年是13岁。(21+5)÷2=13 小彬心里嘀咕:他怎么知道的我是年龄是13岁的呢? 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2再减5”就是2x-5,所以得到等式: 2x-5=21。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1)5x=0; (2)42÷6=7;(3) y2=4+y; (4)3m+2=1-m; (5)1+3x; (6) -2+5=3; (7) 3χ-1=7; (8) m=0; 初中-数学-打印版

(9) χ﹥ 3; (10) χ+y=8; (11) 2χ2-5χ+1=0; (12) 2a +b. 判断方程①有未知数②是等式 :思考下列情境中的问题,列出方程。 情境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如果设x周后树苗升高到1米,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情境 2:某长方形足球场的面积为5850平方米,长和宽之差为25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如果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那么长为(X+25)米。由此可以得到方程: 情境 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2010年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8930人,它比2000年增长了147.30%,求2000年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设2000年每10万人中约有x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三个情境中的方程为: (1)40+15χ=100 (2)χ(χ+25) =310 (3) χ(1+147.30%)=8930 议一议:上面情境中的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χ(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在下列方程中:①2χ+1=3; ②y2-2y+1=0; ③2a+b=3;④2-6y=1;⑤2χ2+5=6;属于一元 初中-数学-打印版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

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说课稿2019.3

《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说课稿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说课说课的基本流程是:(1)学习目标的确定;(2)评价任务的设计;(3)教学活动设计;(4)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的确定 学习目标确定依据1:教材分析,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3节,是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探究“移项”并如何应用“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同时也为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奠定相应基础,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形成系统知识结构。本节的难点是对“移项”的探究和应用,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学习目标确定依据2: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简单的变形,同时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要想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除了要熟练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2将方程的系数化为1外,对“移项”的探究、理解及应用是关键,对初一学生来说并不简单,应针对“移项”的发生、生成和应用过程进行重点探究学习,同时应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重点练习,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习目标确定依据3:课程标准,课标要求: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条陈述(目标叙写)表述为以下三点: 1.通过对等式变形的探究和训练,理解移项法则,并能应用移项法则对方程进行变形。 2.通过具体的系数化1的专项训练,知道如何将方程的系数化1,明白其变形依据。 3.通过典题讲解与习题训练,知道解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体会解方程过程中方程的转化过程,运算时要细致、认真。 评价任务的设计 学习目标1的评价任务设计,如表所示: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下流水九年制学校冶伟科 一、说【教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等知识的基础上,首次接触有关方程方面的知识,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组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提取于学生的切身体会,其中渗透了数学结构模式思想和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必备的数学修养和素质。 本节内容计划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设计了切合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归纳总结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体会到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美。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索方程的定义,了解方程的相关特点; ②初步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方程含义的教学,教会学生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让学生对实际模型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3、情感目标 在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归纳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为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将采取“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数学模型——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以实际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强调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抽象、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习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整个数学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有色彩、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前名题欣赏 内容1: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 丢番图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 多么令人惊讶, 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 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 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 可怜迟到的宁馨儿, 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 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内容2:回答以下2个问题:(大约4分钟) 1、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你对方程有什么认识呢? 解: 设丟番图的年龄为x 岁,则: 11115461272 x x x x x +++++= 环节二:情境引入 内容:与学生共同分析完成课本呈现的五个情境: (1)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 x 岁,那么“乘 2 再减 5 ”就是2 x - 5 ,所以得到方程:2 x - 5 = 21 (2)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 40 cm ,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