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内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八章《力》第四节《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认为“离开了学习主体有意、积极的建构就不可能有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必须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或者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问题为抓手、以活动为主线、以建构为核心”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通过情境的创设、实验活动的展开,在教学中施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问题的解决中自主地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一台,实物展示台一个,演示小车两个,条形磁体一对;(学生24组分组实验器材)海绵、气球、弹簧、塑料尺、小钢球各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精讲精练

可以通过探究、交

流获得,有些预备

知识是教师必须要

讲解的。

附1:反馈练习――练习力的示意图法表示力

1、如图所示,小红用100N的力推墙壁,请画出该力的示意图。

2、木块对桌子的2N的压力,请画出该力的示意图

附2:演练场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感知力的存在。以下事例中可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2、以下各图下方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

..的是()

A.鱼线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B.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

C.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球的运动方向D.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3、以下几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请你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运动项目比赛的情景,提出两个物理问题,并对提出的物理问题尝试解答。

问题1:

解答:

问题2:

解答:

教学反思:

一、(关于导语设计的三次修改):如何在上课伊始就抓住学生、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顺利地进入课题,颇费一番心思。设计一:“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那么大家知道学习好物理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呢?”意图:一是想通过谈话融洽一下气氛,因为是借班,二是想让学生能说出“观察和实验”,从而给学生以提示,希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引起足够的注意去观察和实验。然而问题的提出相对较为开放,估计学生会说出很多种答案,有些可能根本就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不但对本节课的教学没有帮助,还可能适得其反,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其他。

设计二:“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力的相关知识,学习了重力、摩擦力等,请同学们回答老师以下几个问题-----”以问题引入新课,一来可以检查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二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势必要进行思考、从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知识的加工、提取。但是不容易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没有体验、学生的参与程度不一定很高,甚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与新课内容的教学相关不是很大。

设计三:“很高兴能站在这儿与大家一起分享,欢迎老师的到来吗?(估计学生会大声地回答‘欢迎!’)站在你们面前,老师有些紧张!(手摸胸口)心怦怦直跳!能给老师些鼓励吗?请你们单独地伸出你们的左手或右手,给老师点掌声,以示鼓励,好吗?”

这样的设计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1)、能营造一个相对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增加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2)、让学生在直接的体验中(一个巴掌拍不响)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能自觉地意识到,引发认知上的冲突;(3)、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觉地思考、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4)、可以改变以往教师“唯我独尊”的状况,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二、(教材的二度开发):1、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材料”、是“学材”、是“媒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层次,问题的引入等因素,对教材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2、在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中,教材上只提供了使用塑料尺来进行探究,考虑到有很多种方法(定性的、定量的)都可以完成该探究,于是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探究器材,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然后再采取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方式进行思维的碰撞、观点的统一,既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使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加了实验的开放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实验采取不同的方式、实验效果说明了同一个问题。

三、(教学细节的处理):在导语之后的学生活动之后,让学生谈体会的环节中,考虑更多的是学生说出“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之后课题的引入、活动的开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少学生说出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了解了。此时没有按照既定的预设进行,而是及时地调整策略,让学生谈知识获取的途径、谈自己的理解、体会,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信息开放的当今,教师已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无视这些客观事实。这样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思维过程,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四、(教学预设的反思):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生动活波、乐观愉快的氛围中,思维才是最活跃,其潜能水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课前的设计当中,本来设计了一个“模仿”“卖拐”中的一个活动表演“脚离地面迅速下跺”然后让学生谈体会。意图通过表演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有所感悟。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学生在笑过之后会真正地去思考吗?其他学生只是观众,没有体验,不一定达到预想的效果,于是重新设计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都有所体验,于是就有了三个学生活动。

五、当确定通过努力能达到目标,这种期望正是最可靠的动机,搜寻并发现到达目标的途径远比简单地被告知正确答案更为令人高兴和满意。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上洋溢着和谐的气氛,学生积极投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彼此分享观点、思想、体验,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设计思路】: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说,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2)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进一步认识力,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本节课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大量举例、精心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在学生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度。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神舟七号的发射情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讨论的参与性、实验的探究性、反馈的及时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和归纳实验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通过讨论,认识到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通过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用物理语言合理解释的能力。 4.通过合作探究,理解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的难点:用力的示意图对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塑料尺、铅笔、磁铁、铁块、气球、弹簧、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测力计、旱冰鞋两双

初中物理_第七章 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1力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2.4用示意图描述力。 2.学情分析 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教材分析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关于力的现象。 3.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三要素 难点:对力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1.借助自学课本,分析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概念的普遍意义,认识力的符号F,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意义。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3--75页。茶陵枣市中心小学:段青勇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本班共56位学生,其中男生30人,女生26人,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接受能力有限,应多采用实际实物来认识数,比如中国的五大山的山高,万里长城,世界几大河流的长度,让学生有一个实陵的概念。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中的实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豆子、计数器、挂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_教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物理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钢尺(或塑料尺)、条形磁铁(2根)、小车(2辆)。 教学过程 物体对物体的这种压、拉、提、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就是力。 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不能,力的产生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问: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施力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力的作用呢? 你赞成谁的观点? 能举例哪些事例来支持你的猜想?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问: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一个是施加力,一个是受到力 教师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 问:这个现象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学生:磁铁是施力物体,大头针是受力物体 活动: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到力 实验1:用手指压铅笔尖和笔尾,你的手指有什么感觉? 手指很疼 疼就是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2:你用手推墙,你有什么感觉? 有向后退的感觉

实验3: 大量事实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怎样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举例说明:形变:挤压皮球,皮球变瘪 改变运动状态:把铅球推出去, 活动:什么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举例 (1)力的大小 实例: (2)力的方向: 实例: (3)力的作用点 实例: 三、课堂练习: 1.图甲是运动员射点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图乙是守门员奋勇地把球接住,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图丙中,运动员在用头顶球时,对头的施力体是,人头对飞来的球施力撞击,使球沿原来运动相反方向运动,由此可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7.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案)

7.1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气垫船在行驶时,船体可以离开水面,速度每小时达100多千米,是什么力量把数百吨的船托离水面呢? 问:怎样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答:力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2)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受到乙物体作用时,甲物体一定同 时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因此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如:马拉车,马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但同时车也拉马,此时车是施力物体,马是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 如手提水桶,推土机推土等;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针的吸引力,空中飞翔的鸟受到的重力等. 问:运动状态改变指什么? 答:运动状态改变应包括两个方面: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和物体运动的速变大小改变.如: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慢到快、由快到慢都属于速度大小的改变.概括起来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以下三种情况:(1)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2)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3)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如斜向上投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问:怎样正确作力的图示? 答:作力的图示要做到:“一画点、二定标度再画线、三画箭头标大小.”“一画点”是表示先要画力的作用点;“二定标度再画线”是指根据力的大小定出适当长度的线段作为标度.画线时,可由作用点开始沿力所指的方向画去,使线段的长短与力的大小成比例;“三画箭头标大小”是指所画线段的末端添上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并标出力的符号及大小(如F=20 N).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绿色环保”为题材,利用对话形式,从学生自己创办的网络杂志引入,谈到“绿色学校”,讨论了如何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语法重点主要为构词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大纲词汇和构词法。To obtain new words and phrases 2. 能力目标:1 )能听懂有关环保日常对话,获取准确信息。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2 )能比较自如地谈论环保等相关话题。 3. 文化意识:注意在日常口语中存在的中外文化的不同;学习外国在环保方面先进的理念和做法。 4. 学习策略:能学会使用口语中的一些常用功能句;能够有礼貌地和别人交谈;在泛读中学习、熟悉加前缀、后缀的构词法。 教学内容: 1. 大纲词汇waste, wasteful, throw away, metal, energy, pollution, recycle, environmental, hopeless。 2. 前缀、后缀的构词法。 教学重点: 前缀、后缀的构词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步骤 教学第一个环节:利用图片导入新课

1. 向学生展示PPT中有关图片,从而引出课文标题及新词汇。 2. 引导学生注意新词汇的结构,从而引出前后缀的构词法。 3. 结合图片,重点展示前后缀的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4. 学习新单词 waste, wasteful, throw away, metal, energy, pollution, recycle, environmental, hopeless 5. 检查单词 1 )集体朗读单词。 2 )单词抢答竞赛(小组活动,老师说中文,学生抢答英语单词) 设计意图:本课时需要学生掌握的词汇不多,但是,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也不简单,因此,我利用图片易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了欢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同时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单词抢答竞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单词的印象。为后面的对话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教学环境中,全课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载体,一路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和总结学习规律。 第二个环节: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如何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T: What on earth should we do? 2.针对刚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头脑风暴,讨论出解决方案。 3.以小组汇报的方式整理出一份解决方案,以供全体学生学习。 4. 听录音完成以下练习(对文章细节信息的获取) Listen for the followings: 1.The email is from ______________. 2.Zhao Ming studies at _____________ in Dalian. A. an ordinary school B. a green school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八章 力 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目标】 ㈠ 知识目标 1. 通过对图景的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探讨力的作用效果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 2. 知道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3. 通过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实验,感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从而知道力的三要素; 4. 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力的三要素; 5. 通过多个实验现象的归纳,认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㈡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推理的能力; 2. 了解用“科学猜测”和“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实验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1. 结合有关力的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的价值,进而将好奇、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 2. 通过观察、实验与分析、归纳等活动指导学生学习和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 在研究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相互作用的实验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使社交和表达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力的方法 【教学器材】磁铁,薄铁片,弹簧,塑料尺,滑板,铅笔,磁体小车,两个气球 【教学过程】 一、小魔术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1:老师手抓一塑料碗,手心藏一小强磁铁,将一乒乓(内部粘有铁片)球放在碗里,再将碗提起,嗯?乒乓球不见了!然后揭示谜底,球被吸在碗底了! 生:磁铁对铁片有力的作用 师:“力有很多种,我们还学过哪些力?” 生:“重力、弹力、摩擦力” 师:“重力、弹力、摩擦力都是力,我们本节课一起学习第八章第四节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新授: 1. 什么是力? (a )请同学们就重力、弹力、摩擦力各举一例 学生举例: 地球 吸引 苹果 手 拉 弹簧 地面 阻碍 足球 结论: 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 (b )强调概念中的“物体与物体”共是两个物体,问:“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四节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在观察、体验和分析中,认识 到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培养观察的目的性、精细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分析力的来源,加深对力的定义的理解与认识。 2、通过“探究: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实验,了解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加深对力的三要素的认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图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对于接受新鲜事物具备积极的情感态度。 3、通过“制作空气动力小车”活动,进一步深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生活、 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使社交和表达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该知识点通俗易懂,学生不仅耳熟能详,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深有体会。但本课在教材中作为第八、第九章的连接点,对于学生力学知识的完善和力与运动关系的建立意义重大,承担着学生力学知识体系建立的奠基作用。因此作者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止步于这一句话,教学内容也不应该是如此肤浅和空泛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到以下几点: 1、加深对力的定义、力的三要素的理解。 本章前三节(弹力、重力、摩擦力)是学生对力学初步建立认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往往局限于从力的性质出发定义和区分力,而不会想到指出力的方向和施力物体。在学习本课前,若问学生“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大部分学生会犹豫地说出“受到支持力、重力和摩擦力”,若再问他“摩擦力的方向向左还是向右?施力物体是谁?”学生却支支吾吾、无言以对了…说明学生对“力是(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包含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两个知识点的认识是粗浅的。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力学知识还不完善,没有学过《二力平衡》和《牛顿第一定律》,无法对平衡状态和平衡条件做出判断,因此不能对物体做受力分析,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高一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的是仅有大小没有方向如质量、体积等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所谓“万事开头难”,力的合成法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关,而一旦过了这个坎,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力的合成”这一节内容,把实验探究求合力方法的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矢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矢量的运算方法。 意识到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巨大困难,一种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是分散教学难点,先教给学生力的合成法则,再让学生在实验验证和反复运用中逐步深化对力的合成法则的理解。但对照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这样的处理又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一则,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以及经历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正是像力的合成这样对学生来说全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才更加真实而深刻,其效果远非那种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动可比。二则,正因为学生对矢量运算是完全陌生的,放慢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三则,从知识上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运动学,对运动学中的矢量,如位移速度等,在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尤其是对两段位移总位移的讨论,形象直观,对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有一定的启示;从方法和习惯上来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也为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了保障。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

教学设计和反思

《我们的田野》教学设计和反思 汪树德 教学目标 情感与体验: 在演唱表演中,学生能够体会歌曲中旋律美、歌词美,学会创造美。由此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和真挚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 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讲、唱、演相结合互贯通,提高学生音乐的听觉、演讲、歌唱、表演的综合能力。 重点: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难点:03 53 | 05 12 | 教学过程 交流互动——发现美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美丽的家乡。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家乡的美,并能够表达自己家乡的美。) 一、图片导入——感受美 让学生感受各个不同家乡的美。 师:有位作者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美丽的家乡,我们来听听是怎么唱的?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各个不同的家乡美,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美。) 揭示课题:《我们的田野》 二、学唱歌曲——体会美 1、朗读歌曲。 提问:这首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田野风光(学生交流)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鲤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

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状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体会歌词美。) 2、教师范唱,学生找出难点,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唱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演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美。) 找出难点:后半拍唱:03 53 | 05 12 突破难点:先将“0”先唱成“空”作辅垫。即0 3 5 3 ,熟悉后,去掉“空”字,按休止符正确的练唱。比比谁唱得更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加入歌词,完整演唱 A 跟琴演唱一遍 B分六小组自学歌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才华,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随伴奏轻声演唱 巩固歌曲:分小组唱、个人演唱、男女演唱——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成就的评价与总结,学生能够在评价过程中互相学习,学会如何评价,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歌曲的处理 这是一首很美的歌,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唱好它呢? 生:优美、抒情、轻声演唱 学生基本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三、拓展知识——创造美 欣赏郝歌歌舞《非洲我美丽的家园》 郝歌用他的歌声,舞蹈表达自己家乡的美,请同学们也用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是画画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意图: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进一步培养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小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练习题(含答案)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坐在船上的同学用力推岸时,船就会离岸而去,而岸却在原地没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人对岸(填“有”或“没有”)作用力,该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填“人”或“岸”). 2.如图所示,在水平课桌上放一本书,下列选项中所指出的两个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是( ) A.书对课桌的压力和地面对课桌的支持力 B.课桌对书的支持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C.课桌对书的支持力和书的重力 D.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3.观察下列三幅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4.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小丽和她的同学一起在公园人工湖上举行龙舟比赛,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是( ) A.人对船的推力 B桨对水的推力 C.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D.水对桨的推力 5.甲、乙两个滑冰者面对面地静止在光滑的冰面上,若甲用力推乙,则其结果是( ) A.甲仍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推力作用,甲不会受到乙的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分别受到同样大小的推力,并同时后退 6.在航空领域,常常发生小鸟撞毁飞机事件.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鸟受到的力大 B.小鸟和飞机受到的力一样大 C.飞机受到的力大 D.主动撞击的一方产生的力大 7.下列体育项目中的一些现象,不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的是( ) A.跳水运动员踩踏跳板,身体向上跳起 B.田径运动员投出铅球后,身体随着向前倾倒

C.滑冰运动员用力推墙,身体离墙而去 D.游泳运动员向后划水,身体前进 8.如图所示,在测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木块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N,桌面受到木块的摩擦力大小为N,方向为,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9.船停在距离岸边不远处,按照陆地上的经验,人在船头用力跨出一大步就可以到达岸上.而实际人从船头向岸上用力跨出一大步时,却往往容易掉进水里.这是为什么? 【作业精选】 1.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相互作用的力也可能发生在不接触的两物体之间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2.如图所示,用手指压水笔笔芯使它弯曲,同时手指感到疼痛,这个实验不能说明( ) 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如图所示,甲、乙两船停在湖中,甲船里的人用竹竿将乙船推开,其结果是( ) A.乙船被推开了,甲船仍然静止不动 B.乙船先离开,甲船后离开 C.甲、乙两船同时相互远离 D.甲、乙两船同时相互靠近 4.下列四个例子中,能说明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是( ) A.用手提水桶,桶受到重力和手的拉力作用 B.划船时,船桨向后推水,水则向前推船 C.放在桌面上的书受到桌面施加的向上的弹力和重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 (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 1力是什么 课题引入 多媒体展示: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几千年的登月梦想。玉兔的月球车。火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方向的变化都用到了哪些基本的力学知识? 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一节力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小组完成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小球; 2.请说出每种方法中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动起来? 请学生演示? 接下来请学生看看大屏幕并讨论?并回答? 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生给力下个定义,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板书)符号 F 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生力的作用设计到几个物体?请学生回答?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2. 力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静止的小球运动(静止到运动),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完成。请小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 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 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动动脑筋:用力捏矿泉水瓶,我们看到瓶子形状发生变化。用力捏玻璃瓶,玻璃 瓶发生形变吗? 请学生回答? 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大屏幕进行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 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 请学生回答?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设计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一节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初二物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练习题及答案

基础知识训练 1.当我们观察到物体发生了或发生改变,就知道物体受到了力.(题型一) 2.蜜蜂在空中飞行时要不断扇动翅膀才不会落下.从力的角度分析,不断扇动翅膀是因为。(题型一) 3.如图8-16所示,开门时,用手推在A处比推在B处更容易打开,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有关。(题型二) 4.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所含的物理道理是__________.(题型一) 5.用脚踢足球,球飞走了是由于对施力的结果;脚感到疼是对施力的结果.这一现象说明.(题型一) 6.如图8-17所示,三物体分别受到F1、F2、F3的作用.则根据图示,F1、F2、F3从小到大的排列的顺序应为_________.(题型三) 7.下列哪个例子不能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 (题型一)A.射箭运动员箭上弦后将弓拉开 B.一石子在空中加速下落 C.茶杯放在桌上也能使桌子发生形变 D.陨石落地,将地面砸开一个大坑 8.坐在船上的人用桨向后划水时,船就会前进.使船前进的力 是( ) (题型一)

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 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 C.水作用于船体上的力 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 9.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题型一) A.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并不吸引带电体 B.指南针能够指南北,说明有些物体受力不一定有施力物体 C.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 D.如果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10.作图:(题型三) (1)质量为3 kg的物体放在斜面上,画出物体受到重力的示意图. (2)重80 N的球挂在竖直光滑的墙壁上,绳的拉力是100N.画出球所受重力和拉力的图示. (3)用100 N的力沿斜面向上拉重200 N的物体.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拉力的图示. 综合提高训练 1.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飞船在太空中成功地完成了数百个运行动作,是通过喷射燃气来实现变轨、姿态确定的(即改变运行高度、运行方向).这是应用了物理学中________的原理.(题型一) 2.下列一些例子都是力作用所产生的效果,请你将产生相同效果的例子的序号归纳在一起,并说出共同点。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4.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以生活中扳手腕和拔河比赛这样的情景导入新课。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教学活动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厢,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体也有受力物体。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力》 教学设计 及课后反思

《力》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力》教学设计 教师:刘纯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

条、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

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认知: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教材分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今天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说,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来真正认识一个力。(3)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认识,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大量举例、精心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在学生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并学习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最终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用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器材:铅笔、小车、磁铁、弹簧测力计、乒乓球等 六、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教学属于概念性教学。本节课采用观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实践练习→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问题为引线、以活动找答案、以建构为核心”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通过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的展开,在教学中施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问题的解决中自主地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观察-讨论-实验-讨论-归纳 七、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八年级物理下册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苏科版)

8.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含义,会解释有关现象。 2、会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用力的三要素作出力的示意图。 难点: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会判断一对相互作用力。三:教学过程

教后感: 实验中学初二物理尝试学案班级姓名 内容:第八章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编者:张卫芬 【学习目标】 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含义,会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的产生原因。 4、会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习过程】 一、【问题引导】 1、阅读开头部分内容,两幅对话图,你支持谁的观点? 2、按照活动8.7的要求,进行相关活动,并认真思考(围绕以下的思考题进行) 实验1:手指有什么感觉?。 这种感觉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2:会发生什么现象?。 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实验3:看到什么现象?。 分别说明了什么?。 实验4:看到什么现象?。 分别说明了什么?。 总结以上实验,可归纳出什么结论? 。

二、【适时训练】 1、完成WWW1、2、3 2、你用力划桨,使船前进,则使船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 A 、手 B 、水 C 、桨 D 、船 3、将一块塑料平板搁在几个大小相同的瓶子上,先让一辆上发条的玩具小车的车轮转动起来,随后把小车放在平板上,如图所示.则( ). A .小车、平板都向左运动 B .小车向左运动,平板不运动 C .小车 会向左运动,平板向右运动D .小车不运动,平板向右运动 4、足球运动员踢球时,球受力向前运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同时脚又感到疼,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这说明 。 5、以卵击石,石头没有损伤而鸡蛋破了,这一现象中,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小_______(选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小.“孤掌难鸣”说明了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是 的,同时也说明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必须有_____个物体. 6、春游时小明坐在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如右图,结果两船向相反的方向 运 动.请写出两个与此现象相关的力学物理知识: (1)_______________ _;(2)__________________. 7、右图中米袋随传送带匀速向上运动,请用力的示意图作出米袋受到的重力,支持力与摩擦力。 三、【巩固作业】 补充训练

高中物理_力的 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知识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运算,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单的加减问题,没有触及矢量运算。同时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往往不习惯。意识到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困难,通过小组探究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一则,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力的合成对学生来说全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真实而深刻,其效果远非那种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动可比。二则,学生对矢量运算是完全陌生的,放慢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规律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 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基本上能够达到目标要求,通过检测来看学生掌握了合力、分力的概念以及知道合力与分力随夹角的变化关系,能够应用矢量运算法则进行求合力的计算,在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法则时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情况,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实验方法,而是借鉴教材所提供的方法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得到实验结论。但效果上有些束缚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整体上讲,本节课符合新课程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目标达成度高,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一、教材分析 本节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合成。教材首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提水桶方式,运用等效替代的观点定性分析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定量关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合力与分力之间的量值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而是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普遍的矢量运算法则。“力的合成”这一节,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续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因而培养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相互作用基础测试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相互作用基础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用一根长为L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悬挂质量为m的小球A,为使细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0°且绷紧,小球A处于静止,则需对小球施加的最小力等于() A.B.C.D. 2.2018年3月2日上映的《厉害了我的国》的票房和评分都极高。影片中展示了我们中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方方面面的发展与进步。如图是影片中几个场景的截图,则下列说法正的是 A.甲图中火箭点火后加速上升阶段,舱内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B.乙图中的光伏电池能把太阳光的光能转化为内能 C.丙图中静止站立在电缆上的工作人员受到的合力垂直于倾斜的电线 D.丁图中某根钢索对桥面的拉力和桥面对该钢索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已知相互垂直的两个共点力合力的大小为40 N,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20 N,则另一个力的大小为() A.10 N B.20N C.203D.60N 4.重为1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今用8N的力竖直向上提物体,则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 A.2N 向下B.2N 向上C.18N 向上D.0 5.如图所示,用三根轻绳将A、B两小球以及水平天花板上的固定点O之间两两连接.然后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作用于A球上,此时三根轻绳均处于直线状态,且OB绳恰好处于竖直方向,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三根轻绳的长度之比为OA∶AB∶OB=3∶4∶5,两球质量关系为m A=2m B=2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B绳的拉力大小为2mg B.OA绳的拉力大小为10 3 mg C.F的大小为4 3 mg D.AB绳的拉力大小为mg 6.如图,物块a、b和c的质量相同,a和b、b和c之间用完全相同的轻弹簧S1和S2相连,通过系在a上的细线悬挂于固定点O;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将细绳剪断,将物块a的加速度记为a1,S1和S2相对原长的伸长分别为?x1和?x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在剪断瞬间() A.a1=g B.a1=3g C.?x1=3?x2D.?x1=?x2 7.如图所示,一个重为5N的大砝码,用细线悬挂在O点,现在用力F拉砝码,使悬线偏离竖直方向30°时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所用拉力F的最小值为() A.8.65N B.5.0N C.4.3N D.2.5N 8.如图,在挪威的两座山峰间夹着一块岩石,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赏。该景观可简化成如图所示的模型,右壁竖直,左壁稍微倾斜。设左壁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由于长期的风化,θ将会减小。石头与山崖间的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若石头质量一定,θ减小,石头始终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