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常做常新、永无止境默默奉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常做常新、永无止境默默奉献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许不难,可当她同时又是班主任时,困难和牺牲就更多了。我爱我五十四个不很聪明的学生,但也为他们的不很聪明担心,入学接班时,我在档案中看到了二十几位学生来自东风、团结、勤劳、民主甚至是长林子这样的郊区小学,压力很大。他们的父母集钱上学很不容易,又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对学校、老师要求很高,可是,开始学习以后,这些孩子的基础却很

差,尤其是英语,EEC英语起步很高,但他们大多数26个英文字母写不全,家长又没有辅导能力,一年半以来,这些学生的英语在零起点上艰难跋涉,很可怜,又很无奈,当家长终于面对现实理解老师时,求助成为他们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我,面对几乎对英语失去信心的孩子们,只好横下心和他们一起拼搏。于是,每天晨读、午休和放学以后就成为我们背英语、学英语的固定时间,于是7点之前我和英语刘老师很少能下班回家,于是这些学生和家长都成了我的朋友,在英语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下我感觉到力量,坚信,只要努力那封“信”

就一定可以“送给加西亚”!做好学校教给我的这份工作。虽然,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都不放弃,相信滴水可以穿石,及格的学生在增加,优秀的学生也在增加,多一个及格的学生就多一份希望,直至所有学生都有希望的那一天,那将是我最快乐的时刻,虽累却快乐着!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

反思:

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语文教师的责任中国这个有着自己伟大"文道一统”的国度,这个向世界贡献过孔子、

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度,这个以东方文明发源地而引领世界脚步的国度就应该不再要求知道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吗?就只能从一些流行歌曲中才能感受到古典诗词之美妙吗? 我们的孩子直到中学毕业,也只能十分艰涩地背几句如"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等摇篮诗。由于少年时期的荒芜,致使我们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翻开经史子集远比读外文要费力得多。

我们在切肤地感叹整个社会审美能力丧失之际,还得无奈地承受那些曾经甚至永远靠几千年中华文化滋养的外国国民的蔑视。我们的近邻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民可以公然讥讽当今的中国人汉语水平低下,世界上许多的人在嘲笑或唾骂当今的中国国民素养,而我们却任由我们的孩子把人生最珍贵的年华在日本卡通日本漫画或是在贴满外文标签的大裤腿中高歌"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实在是我们这些有着五千年文明滋养的国民之不幸!我们要趋同的科学思想,更应该要保持本民族的精神脊梁!

历史的辩证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失去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没有前途可言的。我们应该有世界的眼光,更要有本民族的文化信仰。一个人在十五岁之前接受的主流文化应该是自己的母语文化,只有深厚的本民族文化熏陶才会培养出炙热的爱国情感。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每一朵浪花都曾经那么绚烂,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作为孩子们思想的启迪者、灵魂的塑造者,如果不能让孩子成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旷世奇才,至少要引导他们读一读那影响了古今中外几千年的经史子集,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秦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要

让我们的少年儿童身心里积淀的永远是纯正的民族血色!童蒙当养正,少儿当立志,壮年当涵养性情,而要担此大任,唯我中华本民族文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忧患意识,我们大力弘扬保持优秀的民族传统精神,在中小学积极倡导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要通过古诗文诵读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和品格,使他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学期我们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学习,将把《论语》、《三字经》、《唐宋诗词赏析》作为校本课程,教授给学生,在增强孩子们记忆的同时,通过学习领会其中的精华和传统美德的韵味,从中感悟传统国学的深刻道德含义,这也是传统道德教育的在身边的体现。

王艳

2006.6、15

反思:

我眼中的《论语》《庄子》

央视近日热播北师大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且不赞扬她的滔滔不绝和妙语连珠,作为大众推广普及版的古典文学研究,

同是学中文的我很佩服和仰慕于丹老师对学问的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能针对当代人沉重的工作、精神负荷和心理压力,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那么深奥的两部古典哲学著作,繁忙的工作间隙,用心聆听了几期节目,颇有新意,真的可以帮助一些人缓释压力,“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也使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记忆中都是可敬、博学的几位教授们授课的点滴片断、音容笑貌。(师院中文系的几位古典文学教授是我遇到的最让我敬佩和尊重的老师,他门的课,我几乎从未逃过一节——虽然我经常不去听“马哲”“概论”,而躲在图书馆角落里自己读书)有幸听过他们的课,让人终生受益。于是,我想到,写写我所了解的《论语》和《庄子》。

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士的来源很复杂,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走向城市的农民。他们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地位虽低,却很多是有学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材。在学术流派

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春秋以

来,特别是战国末年,诸侯卿相争相养士。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丞相吕不韦门下食客号称三千人。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