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雪》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点拨》
余秋雨写作《文化苦旅》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 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 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 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 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 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 化作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 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一 读一读字音
下榻( tà )
侏(zhū)儒
部分来自《点拨》
山脊( jǐ )
坍(tān )
朔(shuò)风关 隘( ài )土 谪(zhé)官
二 写一写字形
jué( 诀 )别 土dūn( 墩 ) 胡jiā( 笳 )
部分来自《点拨》
三 记一记词义
1.下榻: (客人)住宿。 2.褶皱: 皱纹。 3.侏儒: 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16. 课后作业布置
1、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 描写的写法和特色。(重点)
2、领悟其文化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 深刻的哲理。(难点)
来自《点拨》
余秋雨,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 余姚县,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文 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其散 文体现了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 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是 当代散文领域的范例。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 的解读。
1. 学习目标 5. 相关资料
2. 作者简介 6. 检查预习
3. 背景透视 4. 文体知识
7. 听读课文
8. 整体感知
9. 句段品析 10. 疑难探究 11. 板书设计 12. 本课主旨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4. 拓展延伸 15. 教材习wenku.baidu.com讲解
5.踉跄: 走路不稳。 6.凌厉: 气势迅猛。 7.风范: 风度;气派。 8.执袂: 抓着衣袖。
部分来自《点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阳关雪》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用波浪线。
部分来自《点拨》
2. 老者劝“我”不要去的理由有哪些?这里写老者劝阻 有何作用? 【答案】 (1)三条理由:路远,没啥好看的,下 雪。(2)老者的劝阻,渲染了阳关之行的“不值 得”,衬托了古代文人(王维)吸引力之大以及作者 访古热情之高。
3. 谈谈你对文中第二段最后三句话的理解。
部分来自《点拨》
部分来自《典中点》
这篇游记散文篇幅较长,请大家边默读课文,边划出 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然后分别用一个词加以说 明。 【答案】 明确:县城 沙漠 古战场 阳关
部分来自《点拨》
1. 联系全文,说说开头句子的作用。本题运用开头 句(段)作用分析法。 【答案】内容上:交代了作者这次的寻访是源于 自己的历史文化情结,暗示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 化之旅;表达了作者对阳关的向往之情,奠定了 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部分来自《点拨》
7.联系语境,谈谈你对“凄迷”的理解。 【答案】 “凄迷”的不仅是阳关的风雪,更是阳 关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这里的中华文化,曾经壮 美,曾经辉煌,却倒在了历史长河的大雪中。当 然,“凄迷”的还有作者的心境:唐代没有“把艺 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导致作者内心满是遗憾、失 落之情。
部分来自《点拨》
4.诀别:
部分来自《点拨》
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诀别、分别辨析
同:都指与人离别。
异:“诀别”多指不易再见的或无会期的离别,死别;从
感情色彩上讲,含有很大的悲壮成分。“分别”多指暂时
离别,不久还会相见,是一个中性感情色彩的词。
例: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暑假我们就要分别了,期待九月份的再次相见。
15 阳关雪
文 化 散 文
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余秋雨 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 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 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 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 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 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
部分来自《点拨》
5. 第⑨段中“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一句有 何含义? 【答案】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前一句是作者看到的实景,后一句是作者内心的信 仰:作者希望阳关古迹及其历史内涵不会像沙漠中 的雪那般消逝。
部分来自《点拨》
6.结合⑨⑩段回答:为什么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 极点”? 【答案】阳关荒凉偏僻,环境恶劣,而王维在诗中 只字未提到,只说“无故人”,强调的是朋友情至 上,因而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来自《点拨》
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 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 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 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 “学者散文”。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张中行《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等。
4.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第⑥段“如雨的马蹄……”句子的表达 效果。 【答案】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三组 排比再现了沙场征战和亲人们的思念,突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 难,委婉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之意。具体来说,三个“如 ……”从场面、声音、气氛等方面表现了战争的浩大与血腥; 接着的“中原……夜哭”说明了战争参与者的背景:他们抛下 自己的质朴身份(“白发”——儿子、“春闺”——丈夫、“稚 儿”——父亲)从四面八方(中原、江南、湖湘)来到这里,成 了战争的牺牲品;最后“故乡柳荫……军旗”用特写镜头的形式 描绘了将士们的生离死别。内涵丰富,苍凉悲壮,富有感染力。
【答案】这段议论写出了作者徒步沙漠中独特而真实
的感觉,地的辽阔与天的完整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
天地一色、自然浑成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宇宙自然的
喜爱。同时显示出理性的思考:关注思想还是关注身
体决定了人在自然中的宏大或渺小。
由对阳关所在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过渡到对阳关历史、
文化内涵的追溯和探寻。
部分来自《点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