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富盛镇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第一章规划地背景

1.1 自然条件

1.1.1 地理位置

上旺村位于富盛镇西北部,距富盛镇中心约5公里,东与上虞市接壤,南与红山村相连,西与倪家溇村毗邻,北濒青马村,面积4.89平方公里,由原上旺自然村和岩里自然村组成。南北向交通干道西上线经过村域,交通较为便利。

1.1.2 气候

上旺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主导风向以NNN、NNE为主,平均风速3.1—3.2米/秒,年平均气温16.5度,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雨量1615.85毫米,地面水质符合GB3838—2002二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符合GB3095—1996一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符合GB3096—93二类标准。

1.1.3 地形地貌

上旺村地处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生代活动带, 四周环山,海拔在10-747米不等,山系全部属于仙霞山系之一的会嵇山脉.

境内南部山脉连绵,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以山岭地貌为主.域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岩里村更是以“世外桃源”闻名。

1.1.4水文

上旺村溪流均属小禹江水系,源于会嵇山,流经南部低山丘陵区,汇集成南、北两大支流,两溪经禹王庙附近汇集成小禹江,经上虞汤浦入曹娥江。

1.1.5植被

上旺村植被状况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5%。林相结构较单一,由高大乔木、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等结构所组成。群落类型主要由常绿阔叶林,常绿灌丛、落叶灌丛、草本和竹林等类型。

常绿阔叶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下的山体上,主要由青冈栎、甜槠、苦槠所组成.;常绿灌丛以马银花、柃林属灌丛为主;落叶灌丛以茅栗、栎类、山胡椒、映山红、箬竹灌丛为主;革本以禾草丛和杂草丛为主;人工植被主要为茶园和果园。在海拔 700米以下的山地上有马尾松、杉木、银杏和竹林。在溪谷坡麓地带,竹林分布很广,盛产竹笋。

1.2 社会经济条件

上旺村支部、村委通过体制转换和发扬老一辈的创业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改造茶叶品种,制作名优茶,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建立了名优茶市场,增加茶农的销售渠道,成为茶叶生产专业村。对竹山进行四季笋山的改造,使岩里自然村的竹笋收入不断提高。同时利用本地资源,创办山里凤竹制品加工厂,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并且支持和鼓励村民创办个、私家庭工业,招商引资,使上旺的经济有一个新的开端。

全村现有纺织、手套、服装、茶叶为主的16家企业。销售额达到了3000万元。村民收入提高较快,目前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村级资产达450万元。村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修建生活用水塘,安装路灯,小型集中厕所,改建农灌渠道,创办文化娱乐活动室,成立义务清扫队等等,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村社会综合治理和村民自治能力的进程。

为了适应时代步伐和村民需求,投入资金创建了县级文明村、卫生村、社会综合治理示范村和市级体育特色村。同时继续实行村民退休制度,农业补助改革,农灌机械分管制度,义务清扫制度,山林统一管理制度,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加大力度搞好村内绿化建设,力争县级生态村创建,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续写“上旺精神”,再谱上旺新篇章。

1.3交通条件

上旺交通便利,基本形成了村村通公交,交通便捷。等级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达0.74公里,“平陶二级”公路、西上公路穿境而过,沪甬铁路、104国道紧挨村域,离萧山机场60公里,直通宁波港、上海港的大运河有内江相连。全村通讯畅通,电力设施齐全。

现有上旺---岩里村的村级道路路面较窄,只可单向通行中巴车,双向通行困难。

1.4、人文历史

解放前,上旺原为上王,由多个姓氏组成,岩里自然村大多数姓氏姓许。上旺曾是四周环山的一条溪,荒山秃岭无粮地,十户人家九户穷,挑脚抬轿做长工的过路凉亭苦上王。

解放后,村庄巨变,五十年代的上旺村民以“八把山锄创大业”的精神,治理穷山恶水,改溪造田,开荒种茶,改造环境。使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提高,那时人们在“王”字边加了一个“日”字,使其更加兴旺。六七十年代,上旺人拆旧建新房,移房造田,植树造林。茶叶产量从原来的90担增加到3200担,成为以茶叶生产为主,粮、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新上旺。户户住集体新房,成为全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七十年代末,创办了上旺丝织厂和茶叶精制厂企业,开始从农业逐步向工业之路发展。曾受国务院嘉奖,称之为青山绿水好地方,山上是银行,平川是粮仓的时代新农村,曾有86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参观指导。

1.5 旅游发展现状

1.5.1 社会背景

绍兴多方位打造“稽山鉴水”这一旅游品牌,将整个地区的旅游发展与浙江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相结合,全面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变,重点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实现从单一的赶场式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旅游转变,实现由人文历史遗迹向历史文化名城与生态名城并重的转变。

在绍兴县“十一五”规划中将绍兴县南部山区规划为休闲乡村旅游模式,在全县培育5个不同的生态旅游示范村中富盛镇就占据两个:上旺村和倪家娄村。而在20个乡村休闲旅游基地中将富盛镇定位为生态史林农业观光园。

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注重实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在保持原生态和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将传统农家乐提升为乡村休闲游,把原本相对独立的资源点联合,整体提升为一个旅游区,通过申报国家级或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承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节庆,把绍兴县南部山区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区,推动绍兴县乃至绍兴市的乡村游的高起点发展。

在绍兴县现有的旅游模式中存在着一些不足,譬如:产品单一,规模偏小,现有的旅游产品中以人文景观为主,休闲度假与参与性强的自然旅游区较少,因此,为了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发展多种旅游产品和模式,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南部休闲乡村旅游产业将不失为明智之举,从而将上旺村乡村旅游成为整个绍兴县、市的延伸和补充,成为观光休闲旅游的综合接待区域。

1.5.2 客观条件(红色历史资源、绿色生态环境)

绍兴历史文化氛围浓厚,但是将历史文化与生态休闲相结合的地区并不多,而上旺村,这个已经淹没在时代潮流中的小山村,却有着一段惊天动地的辉煌历史。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又将上旺村推入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舞台中央,发挥上旺村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将乡村休闲旅游轰轰烈烈得展开。

上旺村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用“八把锄头创大业”的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精神,将穷山恶水,贫瘠荒凉之地发展成为“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的富裕之地。当时的上旺村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兵和典范,令国内外为之瞩目,为之惊叹。据亲自经历过这段历史的村民说,当时有86个国家的领导人前来参观,一天最多接待过1万人,曾是中国华西村的老大哥。这样的风浪需要怎样的乡村才能承受,这样的荣耀是怎样一个乡村得以获取。地下水库、十三排、接待站、知青点等等,这些历史的遗迹,这些辉煌的象征,这些时代的印证都仍然挺立着,诉说着上旺的辉煌与富足。这个“江南大寨”值得我们追忆和细细品味、全新感受。

这段红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荣耀和自豪,这段曾经的创造也荫蔽着子孙后代。在历史洪流中消退过后,剩下满山的绿树,满坡的茶山竹园。在这里触摸和亲历历史遗迹的同时,这些绿色的资源给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人带来一份安宁,一份平静。而岩里这个被称之为“世外桃源”,其山之秀美,其水之灵动,其境之安宁,将这里幻化成一片修身养性之地,疗养度假胜地、休闲体验佳地。

上旺村将红色历史与绿色生态完美的糅合,观光赏景:自然、文化的、历史的都凝聚一地;休闲度假:体验的、玩味的、宿居的都汇集一处。这样的结合,使得上旺村的乡村旅游拥有自己的特色,拥有与众不同的体验。

1.5.3 主观条件(各级领导重视、村民创富愿望、艰苦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

将上旺村作为绍兴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领先者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在这个曾经辉煌一时,曾经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上级领导希望能够发挥它在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中,同样也能创造一片灿烂。因此,各级各部门都对上旺的乡村旅游非常重视。

改革开放的潮流之下,集体主义模式的滞后性,使得上旺村在现在逐渐没落和隐退,村民现在仍然住在80年代建造的十三排之中,村里的各种企业也是比较滞后,因此,村民拥有强烈的愿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将农民收入,有效的利用村中的闲置劳动力,发挥劳动精神,共同创富。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值得追崇的“上旺精神”“创业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下仍然值得推崇和敬仰。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自私自利的社会中需要发扬这些传统的精神,作为新一代的精神支柱,作为新农村建设之风。

因此,将上旺村发展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典范,引领绍兴县新农村建设,进而推动整个富盛镇和绍兴县南部山区的乡村休闲旅游区块的建设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利用上旺村的资源优势、人脉优势,重点打造独特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