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族政策对唐蕃关系影响浅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民族政策对唐蕃关系影响浅议

摘要:西藏从元朝开始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藏族是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系之一,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世所共知。

但自近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来,肆意侵略中国,有意歪曲事实,

制造谬论,挑拨离间,企图分裂我国西藏。澄清西藏的历史,弄清中央与西藏的

关系,对拥护国家民族政策、贯彻国家边疆政策,维护祖国统一有重大意义。本

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试图探讨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唐蕃关系,在当前有着

重要意义。

关键词:唐朝;吐蕃;民族政策;民族关系

一、唐王朝民族政策特点与唐蕃关系之基础

“唐与吐蕃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在同种同文的基础之上,但在这种关系继续发

展的过程中,仍然是有一定曲折的,这也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在唐太宗贞观以后,随着吐蕃势力的进一步壮大,唐便

在陇右和西域方面受到了威胁,这样与唐王朝便处于对峙或联盟的局势。联盟是

为了加强经济、文化的往来和共同对付大食势力东来的威胁,而对峙则是双方势

力消长的表现。等到安史之乱起,唐在河陇的边防军相继东调守御潼关,吐蕃势

力的发展,便逐步趋于优势。但双方之间仍以和好往来的联盟为基本关系。

此外,唐朝统治者的血统特点和唐人的开放包容胸怀对唐朝民族政策、唐蕃

关系影响深远。

中国自周、秦以来,开始形成为东方的一个文明大国。在古代中国,由于生

产力尚不发达,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在这片土地上自始就

存在着习性各异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来自东西南北不同民族

的人由于相互接触、相互融合,便逐渐趋于统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

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的历史因素。在中国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民族间的同化与融合

和文化上的递嬗与演变,都在不断地相互产生着影响。

中国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由于是基于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因

而他们的民族观念和立场于秦汉时期有一定差别。李唐这一族虽自称是陇西望族,然其先世颇染少数民族血统。就李昞、李渊、李世民三代而言,其皇后如独孤、

长孙、文德等均属胡(胡字在当时泛指北方各少数民族)姓。而唐代汉族胡化,

其事又颇普遍。因此唐人的种族观念较前代为淡薄。有唐一代,蕃将颇多,举凡

突厥、高丽、回纥及吐蕃诸族中武士材官,很多是唐军的统帅或偏将。正因为隋

唐时期国家疆域辽阔,为了抵御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各民族骑兵的进犯和确保

丝绸之路的畅通,长于骑射的蕃将,自然也就成为这方面不可或缺的人才。用人

不分畛域,也是大一统形势下必然的趋势;民族歧视和大汉族主义的观点,虽然

还不可能全盘化除,但也必得到相应的抵制。唐太宗李世民就一再强调;”自古皆

贵中华,贱夷狄郑独爱之如一”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资治通鉴]甚至有

一次便将报告獠人反叛,请发兵征讨,他批驳说:“獠依山险,当抚以恩信,胁之以兵威,岂为人父母意耶?”[新唐书.南蛮传]

所以可见,这种包容开放、对边地少数民族不加歧视的观点,在唐代不仅仅

是出于权宜之计或策略要求,而是属于唐人的自信与胸怀。这在唐朝的民族政策

中体现出来。这种胸怀与心态对唐蕃关系影响相当大。

二、唐民族政策与唐蕃关系

(一)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在中国由来已久:当不同民族的几个政权相互对立的情况下,以相

互间的联姻关系,作为双方谋求并保证和平友好往来的纽带,这就是被后世称为

和亲政策的由来和实质。

在隋唐时期,和亲只是一种缔结和平的方式,是为了沟通双方在文化、经济、政治方面的交流,促进兄弟民族之间团结与友好,并不存在大国、小国,谁强、

谁弱的问题及相互利用欺骗等问题。在唐开国后,在吐蕃向唐请婚前,唐公主已

有公主分别出嫁到突厥、吐谷浑等诸国去了。在初唐来说,吐谷浑是尚不能对唐

形成威胁,此可以证明当时唐的和亲政策的性质在于团结友好、加强交流。

唐与吐蕃的联姻亦属于此种性质。松赞干布即位后,出于对唐先进文明的向往,遣使向唐求婚,松赞干布曾在向唐请婚不成后,误以为是吐谷浑从中作梗,

便出击依附于唐的吐谷浑,一度大兵压境,威胁唐朝嫁公主。唐太宗在此种情况

下并没有遂松赞干布之愿,而是派兵击退了吐蕃的进攻。在松赞干布败退后,遣

使来唐请罪,并再请婚时才同意以宗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可以看出,当时

的唐蕃联姻是更倾向于扩大交流的需要。

(二)羁縻政策。

“‘羁縻’一词,初见于《汉书》。”[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羁縻政策始于汉朝,

这是当时地域扩大与管理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需要。隋唐是及汉朝后的有

一大统一帝国,当时对外交通,虽然初辟海道,但主要东西往来干线,仍为汉朝

以来的丝绸之路。唐继续实行羁縻政策。

唐朝在西北、北边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县。但是终唐之世,并未在吐蕃境内设

立州县,而是通过友好往来和互市来加强双方的联系,比一般设羁縻更进一步。

在唐代的民族政策中,并无强迫同化的意图和措施,这只要看唐对突厥降人和吐

谷浑、党项的迁徙即可明了。不强迫而终归自然同化,这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

定的。唐的这种温和的民族政策也有利于唐蕃的友好相处和长期的交流。

(三)通商政策。

自文成公主入蕃,唐蕃结成甥舅同盟后,唐蕃文化与经济方面联系便日益密

切起来。文成公主带去大量的蔬菜种子、手工艺品、纺织技术等;高宗时赞普又

请给蚕种及制酒的工匠,唐都一一给其送去。吐蕃的商队也大量从内地采购绸缎、锦帛以及军用的弓箭。

通商互市对唐蕃关系有很大促进作用,有利于吐蕃的快速发展和文明进步,

进一步增进了唐蕃之间的感情,是一项很有持久影响力的措施。

(四)宗教政策。

吐蕃与唐之间加强联系的另一纽带是对佛教的扶持和信仰。吐蕃是从唐、天

竺引进佛教的,中国佛教虽然也来自天竺,但到唐时它已经通过改造,与中国本

地情况相适应了。吐蕃从唐引进佛教,形成了吐蕃的佛教文化,即是今天藏传佛

教的前身。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入蕃时,所携带礼品以释迦佛像为首,还有

360卷佛教经典。

宗教本身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得到封建贵族农奴主阶级

的利用与扶持下兴盛起来的。借着宗教的传播,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唐代长安

是西域文明的博物馆,而各种宗教的流行,具体体现了唐人混同夷夏的胸怀与气魄,自然也更促进了与吐蕃团结友好的往来关系。

三、唐蕃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

唐代在它政治统一、经济上升、疆域开拓和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下所指定的

和亲、羁縻、通商互市、宗教交流等政策,对加强民族团结、沟通民族感情、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