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兼邪致病
风寒、风湿、风热、风寒湿 等兼杂证
风
常见外风证
伤风 风水
风寒 风疹
风热 风痹
常见内风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 血虚生风
寒
寒
性质 寒为 阴邪
凝滞
收引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易伤阳气
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 不通产生疼痛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
呕吐、腹泻 寒痹的关节冷痛 伤寒的头身疼痛 中寒的脘腹冷痛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多挟湿
暑湿挟杂 证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 闷、呕恶、苔黄腻
常见暑证 伤暑 中暑 暑湿
暑
轻证 重证
湿
湿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阴邪 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阻遏脾胃气机见脘腹胀满,食欲 不振;脾阳不振见腹泻、水肿
周身困重
头重如裹,四肢发沉,关节重着 疼痛
重浊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 小便混浊,大便溏泻,下痢黏液
不清
脓血、面垢眵多
症状的粘滞性 粘滞
病情的缠绵性
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而不畅, 苔腻
湿痹、湿温、湿疹的病程长,反 复发作
趋下
伤及人体下部,症状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
多见于下部
水肿、下肢溃疡
湿
常见外湿证
风湿证
湿痹证
常见内湿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阻上焦 湿阻中焦 湿阻下焦
病因病机
发病
疾病的发生
生理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阴 平阳秘,精神乃治”
病理状态:阴阳失衡 原因:1.正气减弱 2.邪气影响
正气: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调节 阴阳平衡的能力 邪气:导致阴阳失衡的一切致病因素
发病
发病的过程
正邪交争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 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血失调
疾病发生 (内伤七情)
七情
以五脏精气为基础 怒
肝
惊、恐 肾
七情
心喜
忧、悲 肺
脾思
七情
致病特点
不同情志伤害不同脏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志太过,首先伤心 五脏功能失调影响情志 情志与疾病预后关系密切
饥饱失常 过饥过饱
饮食
饮食不洁 腐败有毒
饮食偏嗜 寒热口味
易致肿疡
主要病症
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心、 肝、胃)
发热、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咽 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
口渴喜饮、咽干唇焦、舌质红绛、体 倦乏力少气
高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 视、角弓反张(热极生风)
热迫血妄行,如吐血、咯血、衄血、 便血、尿血、皮肤发斑
痈肿、疮疡、局部见红、肿、热、痛、 化脓
正胜邪退 正衰邪胜
疾病痊愈 疾病进展
疾病: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了机体阴阳的 偏盛偏衰,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
病因
• 患者不明原因出现 头重,周身酸沉无 力,纳差,口干但 不欲饮,大便粘腻 不爽,舌质淡红, 苔白厚腻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症状? 针对这个原因才能进行治疗
病因
概念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饮食不节
饮食
聚湿
饮食过饱——“积食”
化热
损伤脾胃功能 生痰
饮食过饥——气血化生不足
营养不良 体虚 抗病能力弱
饮食
饮食不洁
病因
饮 食物污染 食 生冷不洁 不 腐败变质 洁 有毒食物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损伤脾胃肠 脘腹冷痛、呕吐、 腹泻、痢下脓血
肠寄生虫病 腹痛、面黄肌瘦、 嗜食异物
食物中毒 腹痛、呕吐、腹泻、 昏迷、死亡
病因分类
六淫 疫疠 七情内伤 饮食失调
劳逸损伤 外伤 痰饮瘀血 内生五邪
六淫
概念
淫:太过 六淫:人体外感病的总称,由风、寒、 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组成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本为自然界 气候变化的“六气”
气候太过或不及
六气
非其时有其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至而至者和。 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 也。”
病因通过破坏机体阴阳平衡导致疾病
病因
病因学说:研究病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 临床表现的学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 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任由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 悲忧恐,故喜孔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 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 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 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燥
燥
性质 干涩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易伤津液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 皮肤干燥、皲裂,小 便短少,大便干结
易伤肺阴
干咳少痰、或痰粘难 咳、痰中带血
燥
温燥
时间
初秋
气候 夏热之余气
燥与热结合
证候 燥而偏热
凉燥
深秋
近冬之寒气 燥与寒结合
燥而偏寒
火
性质
炎热 灼燔
火
致病特点 阳邪 炎上
易伤津耗气 易生风 易动血
人正气虚弱,不能适应
六淫
六淫
六淫的致病特点 •与季节有关 •与居处环境有关 •常合邪致病 •六淫转化 •发病途径
风
风
性质 为阳邪 性开泄
善行数变
主动 百病之长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Biblioteka 痒病位在表恶风、发热、汗出
病位游走不定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
症状变化多端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
肢体异常运动 四肢抽搐、拘挛、角弓反张
病因
偏寒
偏热 饮 食 偏 五味 嗜 偏嗜
偏嗜 饮酒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损伤脾胃 腹痛、腹泻、泛吐清水、手
阳气
足不温
胃肠积热 口渴、口臭、便秘、嘈杂易 损伤胃阴 饥、舌红苔剥
宋代 陈无择《三因极一方论》:“六淫邪气所伤外 因,五脏情志所伤内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 所伤为不内外因。”
病因
病因学的特点 (一)辨证求因(审症求因)
病因(邪)
导致 机能 障碍
产生
为依据
临床表现
辨 证
机体(正)
(症状体征)
病因
病因学的特点 (二)因果关系
脾虚
痰湿
气滞 血瘀 湿热
因果相互作用
腠理汗孔收缩
恶寒、无汗、发热
筋脉牵引拘急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寒
常见外寒证 风寒证(表、肺、经脉) 寒痹证 寒伤脾胃
常见内寒证
《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
心阳虚 脾阳虚 肾阳虚
暑
暑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 大
上犯头目 伤暑:头晕、目眩
上扰心神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升散 腠理开泄 多汗
火
常见外感热证 风热外感 热邪伤津 热入营血
常见内火证 实火:肝火、心火、胃火、肺火 虚火:肺肾阴虚 肝阴虚 心阴虚
疫疠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
非六淫邪气,乃疫毒之气,毒性强烈 口鼻入,传染性,病情重,可流行 发病急骤,症状相似 特异性强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突然强烈长 期持久的情
志刺激
气机紊乱 脏腑阴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