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大赛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组)
一、选择题(30分,每题1分)
二、填空题(30分,每空1分)
31.荷32.日33.尽34.影35.催遣
36.暗37.孤38.梦愁 39.拦40.两半
41.生42.醉43.露44.聚45.浑
46.馨牍 47.士市 48.湍漱 49.润乍 50.晓虽昼舌
三、阅读理解题(30分)
(一)(8分)
51.(2分)内心情感
52.(4分)“下”字写出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
53.(2分)惆怅落寞
(二)(8分)
54.(4分)(1)法则(2)告诉(3)哪里(4)书箱
55.(2分)创作诗要有自己的内容。
56.(2分)以沿袭前人的诗意为可耻。
(三)(14分)
57.(4分)(1)忤逆,顶撞,抵触(2)讥讽,指责(3)被虫蛀(名词用作动词)(4)困窘,不得志
58.(4分)D
59.(1)(3分)正逢提督学政巡察下属,对他的诗大加贬斥,列在第四等,那些讥笑嘲讽的人更是一片喧哗。(重点:会、按部、益)
(2)(3分)古时候的人处于下层时,就自我修养,不求出名;处于上层地位时,就忧心不已,唯恐贤人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重点:自修、有闻、切切然、失所)
四、阅读鉴赏题(10分)
60.(5分)下片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作者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61.(5分)不审时度势,机械地照搬现成的方法,结果必定事与愿违。
附加题(10分)
略
(高一、高二组)
一、填空题(20分,每题1分)
1.牵挂、惦念、恤问2.顾炎武3.号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5.吕不韦季布韩信6.三山鹳雀楼幽州台乐游原7.戊8.行百里者9.中和中庸
10.水浒西厢11.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12.儒13.黄白绿14.惟陈言之务去15.七尺或八尺八寸八尺16.国家日月17.礼仪、德化、祭祀等18.礼记19.沈括梦溪笔谈20.画家画作
二、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三、阅读理解题(40分)
(一)(10分)
41.(1分)提示:五言古诗均可,如《游子吟》。
42.(2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意思对即可)43.(2分)高深
44.(3分)本句动词用得好。如“长风驱松柏”中的“驱”字。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一个“驱”字把这种情景表现得形神毕肖。“声拂万壑清”中的“拂”字也用得好。“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45.(2分)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
(二)(16分)
46.(5分)明归有光震川文集书斋记
47.(1分)承上启下:上承轩中读书之乐事,下启家道衰落、妻母早逝之悲情
48.(2分)D
49.(2分)B
50.(2分)B
51.(2分)D
52.(2分)略
(三)(14分)
53.(4分)(1)正当(2)每年(3)以……为高(4)留下
54.(2分)D
55.(4分)(1)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他们以救济。
(2)(范文正公)曾有志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耽搁了二十年。56.(2分)概括范文正公一生功绩;表明本文写作意图
57.(2分)指的是高官厚禄却置族人于不顾,更不会施惠于贤人、周济于平民的那一类人。
四、阅读鉴赏题(20分)
58.(10分)答题参考:
这两首咏菊诗与通常托菊咏怀以表孤高绝俗精神的咏菊诗颇有相异之处。其主旨与诗人的身份、人生经历密切相关。黄巢一诗的主旨是,赞美满院秋菊迎风怒放的刚健劲节,为其开不逢时而而激愤不平,立志要铲除不公,彻底改变如菊一般底层百姓的命运。郑谷一诗的主旨是,咏菊的不求高位、不慕荣华,生于洼地、亲近平民、清香满岸,从而赞人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这两首诗中勾画的菊的形象与傲菊、瘦菊、寒菊也不相同。黄巢诗中“满院栽”的菊是艰难求生的底层百姓的象征。郑谷诗中一个“湿”字则让人想见花瓣缀满露珠,一派润泽鲜丽的模样。
这两首诗手法各异。黄巢一诗运用比兴手法,对个人抱负的表达豪迈自信,有盛唐遗风。郑谷一诗运用对比手法,菊与瓦松自有天壤之别,通过对比而突出菊的高尚气节。
59.(10分)答题参考:
张岱的《白洋潮》是一篇大气磅礴、美不胜收的艺术佳作。
首先,《白洋潮》篇幅短小,章法严谨。既有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画,又有简练精致的侧面烘托,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一篇完美的艺术精品。文章的主体描写白洋潮的壮观景象,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写得次第井然。文中先以“立塘上”作观察点,以一“见”字统领下文描写的六个画面:“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是远景;“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是一组中景;“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是第二组中景;“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是近景;“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是一组特写;“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是第二组特写。这样从远到近的六个画面,完整细致地刻画出白洋潮汹涌奔腾的壮丽形象,给人一种整体美;又似六幅连环画,上勾下连,且巧用“稍近”、“渐近”、“再近”等表示潮头进展的词,将潮势瞬息间由弱转强,由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严格分出层次,使读者了然于胸,充分显示了作家精细入微的观察能力和娴熟深厚的剪裁功力。
其次,作者匠心独运,使用侧面烘托,使文章给人深长的回味,变化多姿。一为正衬。文中多次写到观赏者的情态、心理,都是作家的精心构思。作家于“庚辰八月”来到白洋,与朋友“同席”海塘,有人“呼看潮”,于是作家“遄往”,朋友“踵至”。“遄往”、“踵至”两个词语显现出观赏者急于看潮的迫切心情,为下文描写白洋潮的壮观景象烘染出紧张、欢快的气氛,白洋潮的非凡气概也从这两个写人动作、情态的词语中隐隐透现出来。另外,文章在写白洋潮浩壮声势的同时,又两次写到观赏者的情态感受,也对突出对象的特征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看者辟易,走避塘下”以人们慌忙逃避的动态烘托潮头逼近海塘时的来势凶猛;“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则从惊惧不安的神态中进一步突出了白洋潮排山倒海的气势。文章情景相互交融,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二为反衬。文章开篇,不直接写白洋潮,而是先从三江看潮的旧俗说起:“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已足令人扫兴,偏有自欺者还要“喧传”“今年暗涨潮”,叫人失望。开篇写“失望”之情看似不切整体正题,其实细细想来,这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先写无潮看,然后再写看潮的奇观,使读者形成一种心理“反差”,正是有了这种“反差”,后文的“余遄往”才顺乎自然;也正是因了这个“反差”,白洋潮的壮观才越发引人注目。从文章结构上看,这种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技法又大大增添了文章的曲折回环美,使文章一起笔便有了波澜和跌宕,满足了读者“喜曲不喜平”的欣赏心理。再次,作者语言生动逼真,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气势。“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兼用比喻、夸张,逼真地摹写出潮头“稍近”时的色彩和动态,“千百群”极写画面之壮阔,“惊飞”写出奔进速度之快。“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则兼用比喻、夸张、拟人三种辞格,将潮头“渐近”时的状、色、声融为一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