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沈复《浮生六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沈复《浮生六记》

贵州省社科联肖波

在明清文坛,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明珠,“五四”新文化的战将们将他从历史的烟尘中发掘出来,从此,他的光彩便光耀后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这就是沈复及其《浮生六记》,他如一股清新的风,给明清之际的文坛死水注入了一池春水。也因为《浮生六记》,沈复在中国散文史上才有着里程碑似地的意义。

《浮生六记》是沈复对似水年华如烟似梦感伤欢乐往事的回忆。于平淡中间见真实,无酸语、赘语,书名典出李白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以一自传的故事,兼谈生活、艺术、闲情逸趣、山水景色、文评艺评等。书六记现存四记,后两记疑似后人伪作(不足道也)。系杨引传在冷书摊上所发现,1877年刊行,俞平伯于1923年2月在杭州作《重刊浮生六记序》盛赞其文心之妙,文辞洁媚和趣味之隽永。之后便被译为多种国家文字,流传世界。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是清中期重要的散文家,字三白,苏州人。苏州自古文教兴盛,在地域文化的濡化下,沈复铸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他一生平淡,不但史传方志不见其名,而且究竟也没有做出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业来,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正因如此,其为文更多了几分平常心,不存任何功利心,只是受情感的驱动,信笔舒展,尽是日常生活和凡人情态,与经世致用、明道宗经毫不相干。他只要自赏自适而已,这不仅是他为文的态度,更是他的生活态度。沈复很有文采,进科场博取功名未必没有希望,但他没有功名富贵的想头,只是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真情真意和天然意趣。这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使他在生活中处处受挫,决定了他这一生悲剧的命运,但同时也使他与文学达成了真正的心灵默契,奠定了他文学成就的基础。

《浮生六记》中《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写“闺房”突出一个“乐”,写“闲情”突出一个“趣”,写“坎坷”突出一个“愁”,写“浪游”突出一个“快”,旨归一个“情”字,是作者在历经人世沧桑行将就木时对自己一生感情经历的总结,感喟多于叙述。

“文以载道”,“修其辞以名其道”是传统为文的标准。然而沈复却突破这一传统——桐城派的藩篱。像《浮生六记》这类描写个人生活琐事的作品,表现普通人喜怒哀乐,在庄严神圣的“经国之大业”的主流文学

面前是微不足道的,沈复命笔,亦是神情所寄,无意之作,但惟独这不欲传世的率真无意之作,反倒是传至后世而不朽。《浮生六记》中最感人的部分是沈复和陈芸的婚恋生活,卷一至卷三以旖旎婉转的笔墨回叙了沈复和陈芸从青梅竹马到结为伉俪,从新婚燕尔到流离困顿。“鸿案相庄二十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直到病榻永诀一生的婚恋史。沈复抛开稍涉夫妻的感情隐私,一概避而远之,把自己的夫妻生活呈现在世人面前,是怎样便怎样写,“记其实情实事而已”,毫不矫情掩饰,执着于一个“真”字。“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林语堂语),她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诗句“事如春梦了无痕。”她不是传统的三重四德的女人,但她肯定是贤妻良母。她很可爱,于是,便有了女扮男装,与夫君同游水仙庙,见责于家长的“结盟娼妓”的事,万年桥中与夫同船家女素云行酒讴歌。在那时的人看来看来是荒唐、狂狷、是不守妇道。但作者却是胸怀坦荡、行之为文即表示终不悔愧,芸的形象更是呼之欲出、力透纸背,仿佛一个新时代女性从书中走出,深情款款却充满着不羁、天真。

奥瑟罗说:“请你在公文上老老实实照我本来的样子叙述,不要徇情回护,也不要恶意构陷。”这句台词可用以作为沈复的创作思想。作品的生命力也在于“真实”与“真诚”上,真实是文学的基本品质,有了真才谈得上善和美,在弥漫道学和虚伪的世界里,沈复用他的向人们敞开了自己的胸怀,无异于向庸俗和虚伪挑战,他不是思想家,但是一个“多情重诺,爽直不羁”热爱生活的人,他与陈芸的性格里潜藏了叛逆礼教的净胜,即对个性和自然的崇尚,他看不惯官场的矫情,他说官场“卑鄙之状,不堪入目”,他情愿易儒为贾。长期幕府更令他厌倦这种生活状态,以至于对科举连念头也没有动过。陈芸对功名利禄也如他一般冷淡,在这点上,他们可谓是“志趣相投”。有人说,沈复是大观园中走向了社会的贾宝玉,坚持个性的宝玉经过社会的历练,结果也和沈复无异。如果说他们夫妻还有什么欲望的话,那就是真真实实,平平淡淡的相伴终生。夫妻在萧爽楼时,有“四忌”、“四取”,一忌谈官宦升迁,二忌谈公廨时事,三忌谈八股时文,四忌谈看牌掷色;一取慷慨豪爽,二取风流蕴藉,三取落拓不羁,四取澄静缄默。这乃是沈复夫妇的人生哲学,具体说明了他们个性的社会行为取向,正是由于与传统社会的格格不入,造成了他们的悲剧结局。加之率性由真,对礼教的僭越,为家庭所不容,经济失去依怙,被迫颠沛流离,最后只好投靠朋友,借住鲁璋家之萧爽楼中,生活贫困却乐而不改其志,这段日子尽成为了他们畅意舒心的难忘岁月。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而死别更是切肤的大痛,二十三年的相濡以沫,不忍永别而不得不永诀,泪眼相持,一个温言抚慰,一个嘱托不休,一字一泪,一句一血。叫人无不痛彻心扉,心灵无不受到极大的撞击。

芸乃执余手而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字。忽发喘口噤,两目瞪视,千呼万唤,已不能言,痛泪两行,涔涔流溢。继而喘渐微,泪渐干,一灵缥缈,竟尔长逝。时嘉庆癸亥三月三十日,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存心欲碎。绵绵此恨,曷有其绝。

这段描写情之真切、热烈在古代文学里是绝无仅有的。无论富贵贫贱,他们对人生都能始终保持不变的超功利的审美态度,这不是一般所谓的脱俗与清高,而是由于对生命的热忱和价值的执着追求所达到的感悟境界。

可以说,自古代与现代之间,《浮生六记》是一座桥梁,“五四”新文学家们在沈复、陈芸身上惊奇地发现了自己,因而欣喜、激赏并把它分享给后世,并推荐给全人类。《浮生六记》那一种情性雅淡、襟抱超然的风度,是一种出尘离世的清玄之美。如月桂霜林,颤动着顽强的生命欲望。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

世易时移,风情各异,在物欲横流、信仰和价值观解构和重建的今天,重温《浮生六记》,如在冬日围在熊熊壁炉旁听一个久别友人的絮语,现代人似乎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更好的精神皈依。因为,有一条真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永存不移”。山已老,情依旧,掩卷之余,惆怅顿生。之后便是一种身心的洗礼与荡涤,正是那震撼人心的永不凋零的浮生至情永远封存在我们心中,谁也带不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