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间共生及其稳定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字确认。

第三,理性确定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法》放宽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如规定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签订两次以上劳动合同、工作满一年以上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等情形,员工均可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还明确规定了单位在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这些都使得不少中小企业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存在恐惧心理。但实际上,如果员工确实有违反单位劳动纪律的事实和其他法定事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是可以依法按程序解除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也明确规定了解除合同的14种情形。所以用人单位

应该理性地认识劳动合同的期限,合法地与劳动者签订合同,同时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黄胜男.《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招聘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 ].职

业,2008(36).

[2]吴思进.坦然面对《劳动合同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J ].现代企业

文化,2009(8).

[3]吕列金.《劳动合同法》背景下企业招聘新风险及对策分析[J ].辽宁师

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

共生(Symbiosis )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在自然界,无论是物种之间还是物种内部生物个体之间毫无疑问地存在着生存竞争。但是,物种的生存和进化又必然受到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并通过自身的进化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发生适应性变化,最终导致整个系统成为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因此,物种在生态系统内的生存包括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受益和相互制约的两种机制,在表现为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互补性进化,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只是共同生存和协同进化的一种特殊形式[1]。

在当前现代商业环境不断动态化与复杂化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竞争模式日益不能满足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专注于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被逐渐削弱,企业孤立经营的模式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企业与顾客、供应商及其他相关群体之间日益密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组织界面上寻找提高生产力和竞争优势的战略。在这种竞争格局下,商业生态系统应运而生。

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竞合关系。另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其本身,还受到它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在商业生态系统中

强调的是企业在相互作用以及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中达到共生和协同进化的结果,因此,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所处环境之间是共生和协同进化关系,企业通过共生和协同进化,获得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范明特(Famintsim )、科勒瑞(Caullery )和斯哥特(Scott )等生物学家发展了德贝里的共生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共生理论在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得

到广泛应用[3]。1998年,我国学者袁纯清将共生理论引入经济领

域[2],并利用共生理论的概念与分析方法对小型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把“共生”定义为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并提出以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来描述共生的本质,建立了以共生密度、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分析共生关系状态的初步理论框架。之后,国内学者对产业网络、集群、企业共生体等的共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虽然国内的学者已经利用共生理论做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但是我们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后发现,目前国内对于共生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集群、产业网络等中间组织形式,对于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间的共生关系研究很少,而且,已有对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间的共生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对共生关系的基本概念、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研究、企业间共生模式的理论研究、企业共生关系的类型和特征、影响企业共生关系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缺少对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间共生关系稳定性的研究。因此本文选择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间共生关系的稳定性作为研究内容,首先对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角色及其选择的战略进行简单介绍;其次对商业生态系统中共生关系的类型进行划分,并且利用Logistic 模型和微分稳定性理论研究不同共

[收稿日期]2010-12-13

[作者简介]

顾力刚(1956-),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决策支持。

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间共生及其稳定性分析

韩丽,顾力刚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

[摘要]本文在阐述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间共生关系的基础上,根据生物种群共生的Logistic 模型,建立了商业生态系统

中企业间共生模型,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共生模型;稳定性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1.06.023[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1)06-0042-02中国管理信息化

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2011年3月第14卷第6期

Mar.,2011Vol .14,No .6

!!!!!!!!!!!!!!!!!!!!!!!!!!!!!!!!!!!!!!!!!!!

42

生模式的稳定性问题。

2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角色

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分为3种角色,即骨干型企业(Keystone)、主宰型企业(Dominator)、缝隙型企业(Niche P layer)。主宰型企业又有实物资产主宰者(P hysical D ominator)和价值主宰者(V alue D ominator)。骨干型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整个系统有非常大的影响。它们能使分散的成员的联结化繁为简,而且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可利用的平台,促进整个生态系统改进生产率、增强稳定性,有效地激发创新。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提供一套稳定的、具有可预测性的共享资源来改善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骨干企业的竞争战略是在商业生态系统内创造价值,并恰当地与系统成员分享价值,以吸引和留住成员。实物资产主宰型企业力图通过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占据和控制网络中的部分节点。实物资产主宰型企业主要控制和拥有资源,自身负责绝大多数的价值创造并占有大部分价值。它确定、占有并指导系统大多数的活动。价值主宰型企业是从网络中抽取尽可能多的价值,但很少直接控制网络。价值主宰型企业实行的是一种行动与收益不匹配的战略,它自身不控制网络,仅依赖网络成员创造价值,但是却自私地占有绝大多数价值。缝隙型企业拥有使自己区别于网络其他成员的专业能力,并将自己独特的能力集中在某些业务上,利用其他缝隙型或骨干型企业提供的互补资源或关键资源来开展经营活动。缝隙型企业的竞争战略一般是差异化战略。虽然缝隙型企业可能在资源或技术方面对其他企业有一定依赖,但他们可以专注于狭窄的细分市场,走专门化、差异化之路,发掘自己特有的生态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间的共生关系

3.1寄生关系

生物学上的寄生(Parasitism)关系是指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其中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受益者(又称寄生者)从受害者(又称寄主)身上摄取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物质。把这种关系隐喻到商业生态系统中,我们认为寄生关系的双方之间存在一种内在供需联系,其关键特征是能量或价值的转移。根据上述商业生态系统的角色定位可知,主宰型企业与整个系统的关系类似于这种寄生关系,主宰型企业从整个系统中拼命榨取价值,当这种榨取速度大于系统生产价值的速度时,系统将崩溃;当榨取速度小于系统生产价值速度时,对系统发展有利,且这种榨取速度越小,对系统越有利,达到一定程度时转化为偏利共生甚至是互利共生。3.2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Commensalisms)是指两种不同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害。这种偏利共生关系产生新能量或价值,新能量或价值倾向于向共生关系中一方转移。在商业生态系统中,要保持这种关系的稳定性与有效性,要建立一种对非获利方的补偿机制。商业生态系统中有机体成员有很多这种关系,典型的是系统企业与其他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例如企业与行业协会、政府、科研机构等。这些组织的存在对整个系统中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这种偏利共生关系能够创造出新能量或价值,作为获利方的企业要制定对非获利方的补偿机制,使其更好地长期为企业服务。

3.3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Mutualism)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相互依赖,彼此受益。转换到商业生态系统中,互利共生关系的双方在分工合作关系基础上,产生新能量或新价值,然后按照某种规则进行分配。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存在双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机制,而且存在多边的交流机制,此多边交流机制使共生发生质的变化,表现为共生范围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也表现为共生能量增大而共生损耗减少。商业生态系统中骨干型企业与缝隙型企业的关系、系统中企业与消费者关系都类似于这种共生关系。骨干型企业与缝隙型企业在分工合作基础上,创造出新价值。分工是指骨干型企业在分析消费者需求基础上提出新的价值理念及价值理念实现方式,缝隙型企业则从事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辅助实现消费者需求满足;合作是二者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实现整个系统的价值最大化。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在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创造了新的价值,并从中获利,而消费者的需求也得以满足。

4商业生态系统的共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共生、进化过程相类似,商业生态系统同样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和稳定共生的演化过程。因此,其动态演化过程也同样具有Logistic过程的特征。Logistic模型是由比利时人Verhulst提出的,后被Pearl-Reed发现,因此也被称为Verhulst-Pearl模型。Logistic模型是一个经典的生态学模型,指出了有限空间种群增长的基本规律,已广泛应用于种群生态学研究领域,描述生物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关系。

经典的logistic模型如下:d N/d t=rN(K-N)/K。其中,状态变量N为系统发展的综合指标。由于系统发展的意义在于系统发展综合指标的增大,因而d N>0;r为系统状态变量N的增长率(又称为内禀增长率),它表示系统在没有任何外部限制条件下的最大发展速率;K为环境承载量,即外部环境决定的系统发展的最高程度。(K-N)/K称为Logistic系数,从上式可以看出,Logistic系数对种群密度变化起着一种制动作用,使种群密度总是趋向于环境负荷量。当N=K时,企业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达到极限,因此N=K是一个稳定平衡点。

5结论

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协同进化是商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商业生态系统不仅是企业协作竞争的模式,更是企业共生和协同进化的模式。本文的分析表明,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间应建立起稳定的互利共生关系,通过商业生态系统企业间的互利共生、优势互补,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能力,又能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这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骨干型企业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承担着保持商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责任,因此如何实现前文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的稳定条件,使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共生关系保持稳定是骨干型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认为,骨干型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完善的信任机制来实现企业共生关系的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2]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34-37.

[3]王宇露,黄中伟.企业共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7,10(1):58-62.

企业管理

43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