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哥特式小说人物的感性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哥特式小说人物的感性内涵

[摘要]感性是哥特小说人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哥特小说人物的基本内涵,展露了人们对一切保存在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渴望和肯定,进一步剖析了哥特式小说人物感性的主题。

[关键词]哥特黑色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流行于十八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它将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生活作为文学关注的中心,强调以细腻伤感的笔调来表现普通人的情怀,抒写普通人的主观感受。它反映的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现实对人心灵的挤压和扭曲,而这也是哥特小说的黑暗特色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哥特小说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哥特小说呈现出来的人物虽然残酷、冲动、恐怖,但是却是十分的感性与脆弱。就是这种残酷邪恶和感性脆弱在同一个人物身上碰撞而产生了感伤的主题。如果没有感性的这一面,也许哥特人物即使在走到幻灭的前一刻,他都可以邪恶到底,然而,哥特人物大多是以悲剧收场,而且他们最后往往是懊悔和痛苦的。

传统的哥特小说人物描写比较粗糙单纯,但是这种总是制造恐怖的“木偶”也会有感性甚至犹豫的一面。《修道士》安布罗斯最初是个人人敬仰的神的使者,后来在欲望的驱使下,他慢慢地暴露出积蓄在内心的欲望,但期间也挣扎过忏悔过,在宗教道德和人性的冲突之间显得无力脆弱,最终他宁可选择被魔鬼吞噬而抛弃“神职”,最后在山崖下无比痛苦地死去。改变这位修道士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扭曲了他本性的是宗教道德的禁欲主义,他本来就是修道院宗教道德统治下的牺牲品,这构成了故事的感伤主题。

到了七八十年代《吸血鬼莱斯塔》和《吸血鬼访谈录》这两部作品一改传统哥特的写作风格,把哥特人物的描写更趋于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形象。路易斯和莱斯塔等这些人物都是年轻英俊的男子,看似“圣经里的天使”一般。另一主要吸血鬼形象阿曼德也是个风度翩翩的英俊青年,莱斯塔和路易斯均深为其所吸引。这些吸血鬼虽然也必须杀人吸血,但完全出于生存需要而非恶意。他们有爱的力量,这是传统吸血鬼所没有的感性因素,他们有着人类的感性和情绪。路易斯同由他“制造”的吸血鬼女童克劳蒂亚间保持着一种父女般相依为命的关系。克劳蒂亚深爱着路易斯,并会因此嫉妒被路易斯所吸引的其他同伴;而路易斯则对阿曼德情有独钟,也常会因阿曼德周围的女吸血鬼而醋劲大发。《吸血鬼莱斯塔》更具人情味。主人公莱斯塔不仅如路易斯一般爱恋阿曼德,而且,他与母亲间的亲密感情还从人间延伸到了吸血鬼世界。赖斯小说里的吸血鬼其实暗指的是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同性恋者。上述两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间都有浓重的同性恋关系或倾向:路易斯与莱斯塔和阿曼德之间、莱斯塔与尼古拉和阿曼德之间都曾经存在情人般的互相依恋关系,吸血鬼间的血液对流也毫不隐晦地象征着男同性恋者间的性爱关系。赖斯的小说由吸血鬼本人叙述,使传统上阴险神秘的哥特形象向人们敞开

了内心世界,使这些另类的人群更能受到人们的理解,让人们想像与体会这些受排挤的人群为常人所难以想像的孤独、脆弱、哀伤与恐惧。这样更深入地达到了感伤文学的审美教育目的。

回过头来看看这帮华丽的充满爱的吸血鬼们的“鼻祖”德拉古拉,的确他是个魔鬼,是反角。杀人、吸血和繁殖对于德拉古拉伯爵不仅是出于生理需求,更是征服人类、报复人类的一种手段。他计划将老窝从中欧山间移至伦敦,以期在大都市繁衍扩充吸血鬼队伍,最终征服人类。然而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下这位象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没落、垂死的旧贵族的吸血鬼伯爵,他无法面对阳光和十字架,它们的生命也会受到威胁,他们背叛上帝,同时遭到上帝和神的使者的通谍,因此他们用又薄又窄的棺材来隐藏自己。鬼魂是不属于肉体躯壳的精神物质,而吸血鬼是附体的幽灵,是被从遗弃的世界里出来的恶灵所占据的身体。因此吸血鬼的故事也总离不开感伤主题。

感伤主义能更直接地激起读者的感触,它充满了渴望和肯定一切人类情感地自然倾向,这便是英国小说家劳伦斯·斯塔恩的感伤主义理论上的立场,也是哥特小说的初衷和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新明.哥特式小说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2).

[2]曾忠禄.哥特式小说的源流与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4).

[3]李伟昉.试论《修道士》的“哥特式”特征[J].外国文学评论,200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