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浅谈德育教学中的知行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论文浅谈德育教学中的知行统一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道德知识,更要引导好他们的道德行为。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从而把“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教师以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为着眼点和出发点,使德育体现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道德认知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德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从而使学生在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预期的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只是意识地被动接受,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怎么做,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德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怎样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老师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我们可以把说教和感化结合起来在。比如,有一次我班有个学生违反了学校对于“学生上学,家长接送不可以超过学校门口所划白线”的规定而使班级被扣了分。我很生气,又一次在全班面前重申了学校的这一规定,并反问学生:“如果所有的爸爸妈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的大门口那会怎么样?”这时学生纷纷议论,从而明白这样会堵塞校门口,大家都不方便了。这次教育并不仅仅告诉了学生该怎样做,更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学生自己的体会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从那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二、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1、结合实际情况支持学生的合理想法。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班长,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善于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唱歌跳舞,想带领大家搞活动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

2、改进教育态度和方法,培养健康个性。

为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教师也要改进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以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比如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再如,在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了字少、句短、易记的行为规范要求,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激励学生,看谁能记得牢做得好,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三、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

儿童的心理与成人不同,让他们接受新事物时,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概念性的讲述与具体的范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并能转化为自己本身的物质。

1、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在班集体中,教师可以用集体的荣誉感,来创设积极向上的良好情境。一个良好的集体,会凝聚着一种活泼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力量。教师就可以利用这良好的力量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举行形式多样的班会、少先队中队会活动以及一些兴趣活动等等,让学生切实感到在班集体中有着积极奋进的力量。

2、联系生活,鼓舞学生。

在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人和事,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劳动》课中,讲述了不少用有关道德、品德方面的内容,也记述了这样或那样的道理,学生们会普遍认为,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而往往忽视了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教师就要联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众,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

3、利用媒体,陶冶情操。

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利用优秀的影视节目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影视节目最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接受,观看有益身心的影视节目,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

1、导行过程实效化

导行过程要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过高、过多,也不过低、过少。比如教育学生多为集体做好事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寻找做好事的机会,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事,对集体、对他人有利的事就是好事,好事就在我们身边。并联系学生实际,表扬做好事的同学。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导行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导行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比如教育学生要学好各门功课,可以针对班中一些学生偏科的现象,设计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行,其他副课无所谓。”学生通过讨论,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