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观粒子解释事实

用微观粒子解释事实
用微观粒子解释事实

专题五 用微观粒子解释事实

一、在中考中的分值:一般为2分。 二、考查的目的:

1、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与特点

2、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之间关系与联系

3、微观粒子性质与宏观物质性质的关系

4、用粒子的观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生活中一些变化的原因

三、命题的形式:通常为选择题 四、采分点分布:

1、用分子、原子、离子的的性质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2、构成物质的粒子可以就是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由哪种粒子构成,物质的性质就由哪种粒子决定

4、构成物质的粒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五、知识储备

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构成物质的粒子自身的结构与特点

(1)原子就是由带电的离子构成的,但就是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就是中性粒子 (2)在原子中与质子、中子的质量远远大于电子的质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就是: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

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4)金刚石、石墨与C 60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就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六、易错点:

1、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就是“保持物质的性质的一种粒子。”因此不能用分子的特点去解释某些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都不能用分子的概念来解释。但就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也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可能发生变化,如水变成冰,状态改变,物理性质改变,但化学性质不变。

2、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就是纯净物,但就是纯净物不一定都由分子构成,(如金属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质量与体积都非常小;总就是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或原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彼此间有间隔,在受压的情况下,分子(或原子)间的间隔变小,物体的热胀

冷缩现象,则就是物质分子(或原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同种分子

(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相同。都具有种类与数量的含义。均可直接构成物质。 不同点 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

子。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

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就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不能变成其她原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与电子构成(氢原子不含中

子)。

相互关系 分子就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构成它的原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等)且不一定由一种粒子构成,(如氯化钠)。

3、因分子就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就是“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就是不准确的。其实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大原子小。但不就是所有的分子都比原子大,如汞原子就比氢分子大得多

4、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一定表现在化学变化中,离开这个条件都就是错误的

如:①分子大,原子小;②分子重,原子轻;③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④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等都就是错误的。

5、用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变化易错点

(1)食盐放入水中消失的原因就是氯化钠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会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分子很小就瞧不见了,错误点: 。

(2)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就是因为两种物质中碳原子的结构不同。错误点: 。

(3)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增大,错误点: 。

(4)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原因就是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蒸馏水与酒精不导电的原因溶液中不存在

自由移动的电子。错误点: 。

(5)中与反应的实质就是酸中的氢元素与碱中的氢氧根结合生成水分子的过程。错误点就是: 。

(6)溶液中呈现一定的颜色的一定就是溶液中阳离子的颜色。错误点: 。

(7)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就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分子较少。错误点: 。

(8)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或加热都可以进行化学反应,就是因为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了。错误点就是: 。

(9)冰水混合物就是纯净物,就是因为所含有的原子相同。错误点就是 : 。

七、例题解析

【例题1】.(2016?哈尔滨)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就是( )

答案:C

分析: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知识,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温度,就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降而递减,故选项解释正确。B、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同苯分子,就是因为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C、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与氯离子,故选项解释错误。D.夏天的食物比冬天易变质,就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点评:本题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质量与体积都很小;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溶液导电的原因就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缓慢氧化的速率等知识即可解决此问题。

【例题2】.(2015?哈尔滨)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就是( )

答案:A

分析: 根据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酸有一些相似性质的原因分析;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微观解释等知识,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就是因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就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水银就是金属汞的俗称,就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就是因为冰水混合物只含有水分子一种分子,故选项解释错误。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或原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且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纯净物就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就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等知识即可解决此问题。

八、重点题型训练

1.

2.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就是……………………………………………………( )

3、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就是 ( )

4、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就是( )

5、下列相关说法用粒子的知识解释正确的就是( )

6、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就是 ( )

7、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就是( )

9.

10、对下列事实解释不正确的就是 ( )

11.下列观点解释不正确的就是 ( )

12.

13、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就是( )

A 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分子不断运动

B 酒精溶液就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C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D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与OH-

14.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就是 ( )

选项现象解释

A CO有毒而C02无毒分子构成不同

B 走近花园,闻到花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把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积小于

1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分子之间间隔发生了变化

15.

选项事实解释

A 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与分子之间有间隔

B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C FeSO4溶液为浅绿色而Fe2(SO4)3溶液为黄色阴离子不同

D 液氧与氧气的颜色不同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时,颜色不同

选项事实解释

A 有机物数目种类异常庞大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性质不同

B 酒精灯使用过后应及时盖上灯帽酒精分子会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C 钢轨连接处的空隙在夏季会变小夏季温度升高,原子间隔会变大

D 酸溶液能导电酸溶液中存在H+

17.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就是 ( )

选项事实解释

A CO有毒性,而CO2无毒两物质的组成元素不同,分子结构也不同

B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氯化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C 稀盐酸与稀硫酸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在稀盐酸与稀硫酸中都含有酸根离子

D 高架的电线夏天比冬天的长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

18.下列说法用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就是 ( )

选项相关说法解释

A 氯化铜与氢氧化钙两种溶液间的反应

速率比两种固体反应更快参加反应的粒子在溶液中接触机会比在固体

中接触机会多

B 用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C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氯化钠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

D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19

选项事实解释

A 二氧化碳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物质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

B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分子运动加快

C 水电解产生氢气与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就是可以再分的

D 架在高处的电线夏季变得比冬季长原子的体积热胀冷缩

20、下列有关说法解释错误的就是( )

选项事实解释

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参考教案

第一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和元电荷. 5.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动画演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进行新课:第1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板书】 1、静电的产生

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微观反应

化学专题复习---化学方程式复习学案6 一、化学反应实质是:反应物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二、金属条件分析以下反应不能发生的原因 硫酸除去试管壁上的铜,锌与硝酸铝溶液 锌与碳酸铜,氢氧化钠与碳酸铜生成蓝色沉淀 碳酸镁与氯化钙溶液,碳酸钾溶液与氯化钠溶液 ①金属与酸反应条件:②金属与盐反应条件 ③碱与盐反应、盐与盐反应 a)化合价与离子所带电荷数是相等的,常见金属:钾钙钠镁铝锌铁铜汞银对应的离子 符号分别是 归纳其化合价:+1价有+2价有+3价有 生成+2价的亚铁离子是什么反应:生成+3价是: 符号的应用: 三、转化:CO2 与碱溶液、或水可以转化为CO32-, NH3与水可以转化为NH4+ 四、运用 1、镁在空气中点燃不仅和氧气反应,还能和二氧化碳生成氮化镁(氮元素显-3价)和一种 单质,该反应的方程式 2、硅元素的符号为,它的许多化学性质与碳相似,写出硅酸的化学式,二氧化硅 与烧碱反应能生成盐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硬水中含有一定的可溶性碳酸氢钙,受热后分解生成一种盐、二氧化碳和另一种氧化物, 从而降低水的硬度,写出该反应方程式 4、用方程式解释1)、白磷要密封保存于水中 2)、稀盐酸会破坏铝锅表面的氧化膜(Al2O3) 3)、乙炔(C2H2)可以作燃料 4)、铁制品不能盛放波尔多液(硫酸铜与熟石灰混合物) 5、氢气和氯气(CL2)燃烧的方程式 6、铜可以和浓硫酸受热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水。该反应方程式 7、铁放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液中,铁的表面出现白色物质的反应 铁的表面出现红色物质的反应 8、写出有水参加的化合反应①② 9、有水生成的反应:小苏打受热分解碳酸分解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 碱溶液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10、含硫的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 10、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可能会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1)写出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鉴别是否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除去所含杂质的方程式 11、用方程式解释,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 12、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高温高压下可以和氨气合成尿素[CO(NH2)2]和水,写出该 反应的方程式

(完整)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生活中静电现象

一次备课时间:20180302 一次主备教师:韩水金 使用时间:二次备课时间:二次备课教师: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PPT。 四、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

初中化学微观方面习题

微观示意图试题汇编 1.(08山东) 下列用微观图示表示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10恩施自治州)图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方框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5.(09南京)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 ) 7. 蛋白质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它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化合物,丙氨酸是其中的一种。 下列有关丙氨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氨酸是由四种原子构成 B.一个丙氨酸分子中质子数是89 C.丙氨酸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丙氨酸的化学式为C3H6O2N 8.(11乐山市)分子模型可以直观的表示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模型中, 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右图所示的分子模型表示的分 子是( ) A.HCHO B.CO2 C.NH3D.CH4

11.(11南京市)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科学家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N4分子结 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 N4约占空气体积的78% B. N4是一种单质 C. N4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 由于N4与N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 他们的性质相同 14.(09苏州)10.参考下列物质的微观结构图示,其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A.铜B.干冰C.氯化钠D.金刚石 16.(10桂林)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 18. .(08年汕头)右图所示微观变化的化学反应类型,与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一致的是 ( ) 22. (11烟台市)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反应物可能属于氧化物 (B)不考虑反应条件时,该图示可以表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 (C)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该反应生成物都属于化合物 23.(10烟台)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1个X分子中有3个原子 C. 反应物分子的个数比为1:2 D. 黑球表示的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未改变 24.(10聊城)如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 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属于单质

静电现象的应用知识要点和常见题型总结

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 【知识要点】 要点一处理静电平衡的“观点” 1.远近观 “远近观”是指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离场电荷较近和较远的两端将感应出等量的异种电荷,而导体的中间部分可认为无感应电荷产生.2.整体观 “整体观”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原来彼此绝缘的导体接触或用导线连接时,就可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大导体,再用“远近观”判断它们的带电情况. 要点二静电平衡两种情况的实现方法和其本质是什么? 1.两种情况 (1)导体内空腔不受外界影响,如图1-7-2甲所示. (2)接地导体空腔外部不受内部电荷影响,如图乙所示. 图1-7-2 2.实现过程 (1)如图甲,因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与导体球壳表面上感应电荷在空腔内的合场强为零,达到静电平衡状态,对内实现了屏蔽. (2)如图乙,当空腔外部接地时,外表面的感应电荷将因接地传给地球,外部电场消失,对外起到屏蔽作用. 3.本质:静电感应与静电平衡. 【例题分析】 一、静电平衡下的导体 【例1】如图所示, 图1-7-一导体球A带有正电荷,当只有它存在时,它在空 间P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 A.在A球球心与P点连线上 有一带负电的点电荷B,当只有它存在时,它在空间P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 B.当A、B同时存在时,根据场强叠加原理,P点的场强大小应为()

A.E B B.E A+E B C.|E A-E B|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D 解析当带电导体球周围无其他导体或带电体存在时,导体球上的电荷将均匀分布在导体球表面.根据题意,均匀分布在导体球上的电荷在P点产生的场强为E A,当把点电荷放在B点后,虽然导体球所带的总电荷量未变,但因静电感应,导体球上的电荷将重新分布,直到达到静电平衡.这时,导体球上的电荷在P点产生的场强E A′不等于E A.由于点电荷不涉及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它在P点产生的场强与周围是否存在其他电荷无关,所以仍为E B,当点电荷与导体球A 同时存在时,P点的场强应由E A′与E B叠加而成,而不是由E A与E B叠加,这样就能立即断定A、B、C三个选项都是不对的. 二、静电平衡 【例2】将悬挂在细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A放在不带电的金属 图1-7-4 空心球C内(不和球壁接触),另有一个悬挂在细线上的带负电的小球B向C 靠近,如图1-7-4所示,说法正确的有() A.A往左偏离竖直方向,B往右偏离竖直方向 B.A的位置不变,B往右偏离竖直方向 C.A往左偏离竖直方向,B的位置不变 D.A和B的位置都不变 答案 B 解析带正电的小球A放在不带电的空心球C内,通过静电感应,空心球外壳带正电,内壁带负电.因此,金属空心球C和带电小球B带异种电荷,所以B受C球的吸引往右偏离竖直方向.而由于空心球C能屏蔽小球B所产生的外部电场,使小球A不受外电场的作用,所以A的位置不变. 【对点练习】 1.下列措施中,属于防止静电危害的是()

化学的变化微观结构图

化学变化微观结构图1.下列化学可以用右边的微观示意图表示的是 A .2H2O2H2↑+ O2↑ B.2HI + Cl2 2HCl + I2 C.CO2 + C 2CO D.CuO + 2HCl CuCl2 +H2O 2.下图描述的是某反应在同一容器中反应前后部分 ..分子种类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中A与D的微粒数目之比为 A.1:1 B.4:5 C.5:4 D.2:3 3.(7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在水、铜和氯化钠3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2)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时,水分解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写出一点即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食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醋酸由种元素组成,1个醋酸分子由________个原子组成。 (4)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 和D。若8 g B参加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为 g。 物质 A B C D 微观示意图 4.(5分)根据下面所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⑴1个Y分子由构成。 ⑵生成M和N的分子个数比为。 ⑶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填序号)。 A.原子数目B.分子数目C.原子种类D.分子种类 ⑷在该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 ⑸X和M的化学性质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 氮原子 氧原子 氢原子反应前反应后 X Y M N

5.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各种物质的微观模拟图,图中“○”“●”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根据图示判断,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6.(4分)下图为某反应过程中,同一容器内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微观示意图。 (1)上述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字母) (2)一个A分子中含有个原子,该物质中N、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3)该反应中,发生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为。 7、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 若16gB参加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为____g。 物质 A B C D ——氢原子 ——氧原子 ——硫原子 微观示意图 8.了解物质构成的微观奥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 的本质。 (1)氧和硅在地壳中含量丰富,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它们原 子结构中的数不同; 碳(原子序数6)与硅(原子序数14)具有相似的化学性 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原子结构中的数相同。 (2)右图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构成氢氧化钠溶液的粒子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3)纯净物A可用作气体燃料。在一定条件下,将一定质量的A与160 g B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当B反应完全时,生成132 g C和72 g D。 A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9、下图是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纯净物 一定条件 A B C D 氢原子 氧原子 碳原子

高中物理-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

高中物理-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两种电荷,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定性了解自然界仅有的两种电荷间的作用特点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 (3)了解电荷守恒规律。能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规律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重点】 感应起电的方法和原理/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感应起电的原理——运用电场有关知识,分析、推理出实验现象的成因【教学媒体】 1. 实验器材: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验电器、AB筒,摩擦起电机 2. 课件: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文档——人身静电高达七八千伏【来源:《新民晚报》】 【教学安排】 【新课导入】 演示摩擦起电机的人造闪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分析原因。这是一种静电现象,我们不少同学觉得电既神秘又危险,对电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甚至觉得带电就不能碰。其实不然,播放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反之在某节目中主持人说电流电死人大约要1A左右,其实只要几个mA就能电死人了。所以作为现代生活在电器时代的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电学。因为这不仅是常识,还是生存的能力。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例如我国在战国末期就发现了磁铁矿有吸引铁的现象。在东汉初年就有带电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文字记载,但是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系统研究却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开展起来的,到十九世纪才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电磁学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影响十分巨大,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能生产和利用,是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飞跃,打开了电气

化时代的大门。 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讯、国防、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在当前出现的新技术中,起带头作用的是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新技术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正确地利用电,就必须懂得电的知识。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现在再进一步较深入地学习。 【新课内容】 (二) 研究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的成因(主要是回顾初中的知识) 1. 实验一: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 提问一:为什么橡胶棒会吸引碎纸片? 答:橡胶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若将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碎纸片,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毛皮带上正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 提问二:注意观察带电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会发现被橡胶棒吸起的纸片中,较大的纸片先落下来,这是为什么? 答:带电体在空气中不断放电,使它带电量不断减少,因而吸引轻小物体的力也相应减小,所以较大纸片先落下来。 师: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叫做正电荷与负电荷。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后,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有机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物体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这种摩擦起电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物体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摩擦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不带电物体,正负电荷等量)失去一些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一些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这又是一个守恒的过程。即:电荷守恒:电荷不能创造,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反之,如果正电荷和负电荷相接触呢?

静电现象的应用

以实验演示为主线,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探究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浙江湖州练市中学高银忠 ◆设计思想 静电感应是电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在静电感应过程中,电荷如何移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正、负电荷如何分布,这些都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对于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带电导体上的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学生往往把它们当作结论硬性记下来,如何用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则不知所措。通过采取常规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教学相结合,教师指导教学与学生训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共存的有效办法,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7节的内容,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此节的授课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 本节的主要概念是静电平衡,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应用静电平衡知识,认识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尖端放电现象、静电屏蔽现象是本节的难点。做好演示实验是这堂课的关键。 金属导体放在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但是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却十分重要。一定要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这一过程,使他们明白自由电荷不再定向移动的条件。这样做不仅突出重点,也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带电导体的电荷分布的两个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深奥的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加深认识。静电屏蔽现象以及静电屏蔽的应用都必须做好演示实验。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中,学生在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静电屏蔽的概念、电荷在导体表面的分布等现象的学习中,往往把它们当作结论硬性记下来,而不会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可取。其实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从理论角度分析本节课中出现的现象的能力,只要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并对学生阶梯式的引导,然后结合相应的现象分析,学生肯定能接受。 ◆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 (1)知道导体的特征。 (2)理解导体的静电感应过程。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案(教师版)

1.7静电现象的应用 【重点难点】 1.静电场中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性,即其电荷分布、电场分布等是重点。 2.运用电场有关知识,分析、推理出实验现象的成因是难点。 教学过程 静电感应——静电平衡——静电平衡的特点——导体上电荷分布特点——尖端电荷汇聚——尖端放电——避雷针——静电屏蔽——静电屏蔽的应用 一、静电感应 1、演示实验静电感应现象 静电感应现象:在电场中的导体沿着电场强度方向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现象.当外电场撤掉,导体两端电荷又中和,可见静电感应现象中导体上净电荷仍然为零. 将不带电的导体置于电场中时,导体那自由电荷受力,发生定向移动,从而重新分布.重新分布的电荷在导体内产生一个与原电场反向的电场,阻碍电荷定向移动,该电场与外电场叠加,使导体内部的电场减弱,只要内部场强不为零,导体两面的正负电荷便继续增加,导体的内部电场就会继续削弱,直至导体内部的合场强都等于零的时候为止,这时导体内自由电子不再发生定向移动. 导体中(包括表面)没有电荷的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 总结:①静电平衡状态:导体上处处无电荷定向移动的状态. ②特征:导体内部处处场强为零.在这个特征基础上进行推论,可得静电场中导体的特点. 2、强调: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而且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

体,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外表面上.这是为什么呢?为了验证这一点,可采用反证法,若导体内部有净电荷,电荷周围有电场,那么导体内部电场强度将不为零,电荷将发生定向移动. 二、静电现象的应用 1、尖端放电 原因:因为在尖端附近强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中残留的离子会发生激烈的运动。在激烈的运动过程中它们和空气分子相碰时,会使空气分子电离,从而产生大量新的离子,这就使空气边得易于导电。与尖端上电荷同号的离子受到排斥而飞向远方,蜡烛的火焰偏移就是受到这种离子形成的“电风”吹动的结果。 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曲率大的地方(如尖锐、细小的顶端,弯曲很厉害处)附近,等电位面密,电场强度剧增,致使这里空气被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现象,称为电晕放电.而尖端放电为电晕放电的一种,专指尖端附近空气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的现象 2)、闪电防护 雷鸣电闪时在室外的人,为防雷击,应当遵从四条原则. 一是人体应尽量降低自己,以免作为凸出尖端而被闪电直接击中 二是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要尽量缩小以防止因“跨步电压”造成伤害.所谓跨步电压是雷击点附近,两点间很大的电位差,如若人的两脚分得很开,分别接触相距远的两点,则两脚间便形成较大的电位差,有强电流通过人体使人受伤害. 三是不可到孤立大树下和无避雷装置的高大建筑体附近,不可手持金属体高举头顶. 四是不要进水中,因水体导电好,易遭雷击. 总之,应当到较低处,双脚合拢地站立或蹲下,以减少遭遇雷的机会. 【知识总结】 一、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 1.静电平衡状态 处于电场中的导体内外电场相互叠加,使导体内部电场减弱,直至为零,导体内部自由电子不再发生定向移动的状态. 2.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 (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微观实质专题

物质的反应实质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的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微粒变化,其中分别表示X 、Y 、Z 三种物质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X 、Y 、Z 三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 、1∶1∶1 B 、1∶2∶1 C 、2∶1∶2 D 、4∶1∶2 2、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 . 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C .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 D . 该反应中的生成物都是化合物 3、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4、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 反应说明原子在化学 反应中可再分 B.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3:2 C.所有参与反应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D.D 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1 5、下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 . B . C .

6、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科学家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 4分子.N 4分子 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N 4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N 4约占空气体积的78% B .N 4是一种单质 C .N 4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 .由于N 4与N 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相同 7、右图是高温下某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 .该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C .图中的两种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 D .该反应所得生成物(按图中顺序)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二、填空题 8、右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 (1)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 收集到的气体是 , a 、b 两玻璃管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 (2)下图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①水的分解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 ②结合实验现象,写出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3)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决定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该实验中能够说明水的化学式为“H 2O ”的实验现象是 。 9、如图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②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 (2)从微观角度解释图①、图②的本质区别是 ;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精美解析版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1.为了减少污染,工业废气需用静电除尘器除尘,某除尘 装置如图所示,其收尘极为金属圆筒,电晕极位于圆筒 中心。当两极接上高压电源时,电晕极附近会形成很强 的电场使空气电离,废气中的尘埃吸附离子后在电场力 的作用下向收尘极运动并沉积,以达到除尘目的。假设 尘埃向收尘极运动过程中所带电量不变,下列判断正确 的是() A. 金属圆筒内存在匀强电场 B. 金属圆筒内越靠近收尘极电势越低 C. 带电尘埃向收尘极运动过程中电势能越来越大 D. 带电尘埃向收尘极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电场力越来越小 D (济南一中)解:A、根据图象信息可知除尘器内电场在水平面上的分布类似于负点电荷电场,电场线方向由收尘极指向电晕极,故A错误; B、逆电场线方向,电势变高,故越靠近收尘极,电势越高,故B错误; C、尘埃带负电后受电场力作用向收尘极运动,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越来越小,故C 错误; D、离电晕极越远,场强越小,尘埃带电量不变,电场力越小,故D正确, 故选:D。 尖端电荷密度大,附近的场强强,空气越容易电离,画出金属筒和金属丝之间的电场线分布图,比较场强的大小,带负电的细颗粒物根据受力判断运动情况。 此题考查静电的应用?静电除尘,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金属圆筒和金属丝之间的电场分布,电场强度越大的地方气体越容易电离。 2.如图所示,绝缘空心金属球壳不带电,现在中间放一带电量为Q的正点电荷,a、b、 c分别是球壳内、球壳中、球壳外的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b点的场强为零 B. a、b、c三点中,b点的电势最低 C. Q在b点产生的场强为零 D. 球壳内壁不带电,感应电荷全部分布在外表面上 A (济南一中)解:A、静电平衡后,金属球壳中的场强处处为零,则b点的场强为零。故A正确。 B、球壳内部电场线从Q出发到球壳内壁终止,球壳外部电场线从外表面出发到无穷远处终止,根据顺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且整个金属球壳是一个等势体,可知,a,b,c三点中,a点的电势最高,c点的电势最低,故B错误。 C、b点的合场强为零,但Q在b点产生的场强不为零,故C错误。 D、由于静电感应,金属球壳内壁感应出负电荷,外表面感应出正电荷,故D错误。 第 1 页

化学的变化微观结构图

化学变化微观结构图 1、下列化学可以用右边的微观示意图表示的就是 A.2H 2O 2H 2↑+ O 2↑ B.2HI + Cl 2 2HCl + I 2 C.CO 2 + C 2CO D.CuO + 2HCl CuCl 2 +H 2O 2.下图描述的就是某反应在同一容器中反应前后部分.. 分子种类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中A 与D 的微粒数目之比为 A.1:1 B.4:5 C.5:4 D.2:3 3.(7分)在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建立联系就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在水、铜与氯化钠3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就是 。 (2)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时,水分解过程中发生改变的就是 (写出一 点即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食醋中含有醋酸(CH 3COOH),醋酸由 种元素组成,1个醋酸分子由________个 原子组成。 (4)A 、B 、C 、D 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A 与B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 与 D 。若8 g B 参加反应,则生成D 的质量为 g 。 物质 A B C D 微观示意图 4.(5分)根据下面所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⑴1个Y 分子由 构成。 ⑵生成M 与N 的分子个数比为 。 ⑶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就是 (填序号)。 A.原子数目 B.分子数目 C.原子种类 D.分子种类 ⑷在该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 。 ⑸X 与M 的化学性质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 。 5、下图就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各种物质的微观模拟图,图中“○”“●”表示不同元素的原 子。根据图示判断,该反应属于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6.(4分)下图为某反应过程中,同一容器内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微观示意图。 (1)上述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就是 (填字母) 氮原子 氧原子 氢原子 反应前 反应后 X Y M N

四年级科学下册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 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为每组同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第九讲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第九讲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知道静电感应产生的原因,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 (2)理解静电平衡时,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且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3)知道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知识串讲 1、静电感应: E中,由于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受电场力作用定向移动,使得导把金属导体放在外电场 外 体两端出现等量的异种电荷,这种由于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重新分布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在靠近带电体端感应出异种电荷,在远离带电体端感应出同种电荷).由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力去分析。 静电感应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①根据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来解释; ②也可以从电势的角度来解释,导体中的电子总是沿电势高的方向移动. 2、静电平衡状态: 发生静电感应后的导体,两端面出现等量感应电荷,感应电荷产生一个附加电场E附,这个E附与原电场方向相反,当E附增到与原电场等大时,(即E附与E外),合场强为零,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停止,这时的导体处于静电平平衡状态。 注意:这没有定向移动而不是说导体内部的电荷不动,内部的电子仍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3、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的特征: (1)内部场强处处为零,电场线在导体内部中断。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是外加电场和感应电荷产生电场这两种电场叠加的结果. (2)整个导体是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表面上任意两点间电势差为零。 (因为假若导体中某两点电势不相等,这两点则有电势差,那么电荷就会定向运动)(3)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场强方向都跟该点表面垂直;(因为假若内部场强不为零,则内部电荷会做定向运动,那么就不是静电平衡状态了) (4)净电荷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内部没有净电荷.曲率半径小的地方,面电荷密度大,电场强,这是避雷针的原理。 4、静电屏蔽: 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导体壳(或金属网罩)能把外电场“遮住”,使导体内部区域不受外部电场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静电屏蔽。 静电屏蔽不是金属网把外电场挡在了罩外面,而是外电场的金属网上感应电荷的电场在罩内合场强为零。

静电现象的应用检测题(含答案)

课时作业7 静电现象的应用 图7-1 1.如图7-1所示,不带电的导体B 在靠近带正电的导体A 后,P 端及Q 端分别感应出负电荷和正电荷,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用导线将Q 端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 ,则导体 B 将带负电 B .若用导线将Q 端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 ,则导体B 将带正电 C .若用导线将Q 端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 ,则导体B 将不带电 D .若用导线将P 端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 ,则导体B 将带正电 解析:用导线将Q 接地后,导体B 与地球构成一个大导体,其距A 较近的为P 端,仍带感应负电荷;其距A 较远处,不再是Q 端,而是地球,将感应出正电荷;而Q 端成为大导体的中间部分将不会有感应电荷。所以,导体B 将带负电荷。 答案:A 2.在下列措施中,哪些能将产生的静电导走( ) A .飞机轮子上搭地线 B .印染车间保持湿度 C .复印图片 D .电工钳柄装有绝缘套 解析:飞机在飞行中与空气摩擦时,飞机外表面聚集了大量静电荷,降落时会对地面人员带来危害及火灾隐患,因此飞机降落时要及时导走机身聚集的静电,采取的措施是在轮胎上安装地线或用导电橡胶制造轮胎;在印染工作车间也同样容易产生静电,静电给车间带来火灾隐患,为防止火灾发生,其中安全措施之一就是保持车间湿度,从而通过湿润的空气及时导走静电;在复印图片环节中,刚好需要应用静电,在电工钳柄装有绝缘套是防止导电,保障电工的安全。 答案:A 、B 3.图7-2中接地金属球A 的半径为R ,球外点电荷的电荷量为Q ,到球心的距离为r 。该点电荷的电场在球心处产生的感应电场的场强大小等于( ) 图7-2 A .k Q r 2-k Q R 2 B .k Q r 2+k Q R 2 C .0 D .k Q r 2 解析:由内部合场强为零可知,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强与Q 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等大反向,故 E =kQ r 2。 答案:D 4.如图7-3所示,带电体Q 靠近一个接地空腔导体,空腔里面无电荷。在静电平衡后,下列物理量中等于零的是( )

化学的变化微观结构图

化学变化微观结构图 1.下列化学可以用右边的微观示意图表示的是 A.2H2O2H2↑+ O2↑ B.2HI + Cl2 2HCl + I2 C.CO2 + C 2CO D.CuO + 2HCl CuCl2 +H2O 2.下图描述的是某反应在同一容器中反应前后部分 ..分子种类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中A与D的微粒数目之比为 A .1:1 B.4:5 C.5:4 D.2:3 3.(7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在水、铜和氯化钠3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2)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时,水分解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写出一点即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食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醋酸由种元素组成,1个醋酸分子由________个原子组成。 (4)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 和D。若8 g B参加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为 g。 物质A B C D 微观示意图 4.(5分)根据下面所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⑴1个Y分子由构成。 ⑵生成M和N的分子个数比为。 ⑶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填序号)。 A.原子数目B.分子数目C.原子种类D.分子种类 ⑷在该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 ⑸X和M的化学性质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 氮原子 氧原子 氢原子反应前反应后 X Y M N

5.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各种物质的微观模拟图,图中“○”“●”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根据图示判断,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6.(4分)下图为某反应过程中,同一容器内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微观示意图。 (1 )上述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字母) (2)一个A分子中含有个原子,该物质中N、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该反应中,发生反应的 A与B的微粒个数比为。 7、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 若16gB参加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为____g。 物质A B C D——氢原子 ——氧原子 ——硫原子 微观示意图 8.了解物质构成的微观奥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 的本质。 (1)氧和硅在地壳中含量丰富,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它们原 子结构中的数不同; 碳(原子序数6)与硅(原子序数14)具有相似的化学性 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原子结构中的数相同。 (2)右图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构成氢氧化钠溶液的粒子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3)纯净物A可用作气体燃料。在一定条件下,将一定质量的A与160 g B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当B反应完全时,生成132 g C和72 g D。 A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9、下图是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纯净物 一定条件 A B C D 氢原子 氧原子 碳原子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静电现象及其应用》教案1 教科版选修1-1.doc.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静电现象及其应用》教案1 教科版选修1-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平衡条件; 2、理解静电屏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使学生了解静电危害及其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 静电感应现象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复习导入:1、电荷在电场中受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 2、电场的叠加原理 二、质疑讨论: 质疑讨论1:什么叫静电感应和静电平衡状态,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有哪些特点? 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 2、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个等势面。 3、导体外表面处场强方向必跟该点的表面垂直。 4、净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地球是一个极大的导体,可以认为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所以它是一个等势体。这是我们可以选大地做零电势体的一个原因。 质疑讨论2:阅读课本了解本节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有什么特点? 2、放电现象有哪些? 3、什么是火花放电?什么是接地放电? 4、尖端放电的原理是什么? 5、尖端放电的原理有何应用?避雷针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6、静电有哪些应用? 7、哪些地方应该防止静电? 答疑:高压起电机、电荷分布演示器、静电现象(包括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

录象) 1、火花放电和接地放电; 2、火花放电是指物体上积累了电荷,且放电时出现火花的放电现象;接地放电是指 为了防止物体上过量积累电荷,而用导体与大地连接,把电荷接入大地进行时时放电的现象; 3、尖端放电的原理:物体表面带电密集的地方—尖端,电场强度大,会把空气分子 “撕裂”,变为离子,从而导电; 4、可以应用到避雷针上;避雷针的发展史介绍富兰克林与国王的避雷针“尖端”与 “圆端”之争; 5、静电除尘,静电复印,静电喷漆; 6、静电产生的火花能引起火灾,如油罐、纺织厂、危险制品等地方都必须避免静电; 三、反馈矫正: 例1、人造纤维比棉纤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 A、人造纤维导电性好,容易沾上灰尘 B、人造纤维导电性好,容易导走静电,留下灰尘 C、人造纤维绝缘性好,不易除掉灰尘 D、人造纤维绝缘性好容易积累静电,吸引灰尘 例2、如图,在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A和B,电量分别为-Q和+2Q,它们相距L,如果在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O有一个半径为r(2r<L)的空心金属球,且球心位于O点,则球壳上的 感应电荷在O点处的场强大小________ 方向_________. 四、巩固迁移 五、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