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卢卡奇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观点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青年黑格尔》(1948年);《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1948);《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年)
(一):《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论述到下面这些基本问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
(1):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是对辩证理论的一种误解,“自然辩证法”它撇开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活动去讨论自然界本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必然淹没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践本性的革命本性。(2):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
一方面他强调,在任何给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自然的形式,内容,范围和它的客观性都受到相应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他也主张人们关于自然知识的增长,应归结于社会辩证法。
(3):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知识
2: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1):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2):物化的具体表现:
由于劳动分工,将生活分解成一块块;现实变的物化、僵硬化和机械化;人们只重视眼前的物,而忽视了对前途和未来的思考。
(3):物化意思的形成及其危害:
粗糙的经验主义和抽象的乌托邦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味,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没有感情。
3:渴望总体性
(1):总体性范畴是具体的:认为专门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现实,绝不能站在社会现实之外去探索他的总体性范畴。
(2):总体性并不排除部分的多样性,但总体总是优先于部分
(3):总体性范畴所指称的现实是一个动态性的发展过程
(4):渴望总体性就是渴望领导权
4:无产阶级: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卢卡奇认为社会历史进程的总体是唯一的,客体—因为它是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大工业生产的产物;主体—因为它才有资格充当社会现实的认识者和改变者。
5:革命实践:社会现实的改变着
(1):实践主要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现实;
(2):实践和理论统一在历史进程的转变中;
(3):实践是总体的转变者,他认为实践正确与否取决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发展。
(二):《青年黑格尔》主要观点
这是卢卡奇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的主要观点有:
1:“实证性”(positivity)概念的提出
所谓实证性就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黑格尔的实证性概念主要是指宗教的。他认为这一概念首先蕴含着一个宗教命题或真理的体系,这些命题或真理是独立于我们自己的见解之外的,但是我们必须把他们认作真理加以把握。即使没有人理解它们,甚至没有人把他们作为真理,然而它们仍然是真理。
黑格尔所说的宗教的实证性,就是指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强制性、奴役性和压迫性。
2:转向对“市民社会”的研究
在青年黑格尔的思想历程中,实证性问题始终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但在法兰克福时期,他思
考这个问题的重点不在落在实证宗教的具体表现上,而是落到实证性产生的社会背景中,落到如何克服实证性的问题上。正是这些问题强迫他去研究市民社会,即研究人与社会的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关系。
在法兰克福初期,卢卡奇提出了“爱”的概念,他认为,黑格尔把“爱”认作是生存的最高点,在法兰克福后期,“爱”的概念逐步被“命运”的概念所取代,黑格尔在对市民社会解剖中逐步认识到,人们的经济生活及他们相互间的经济关系是一种不可违抗的命运。
3:对“劳动”问题的研究
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的劳动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看,人们的生活是由“需求”、“劳动”和“享受”三大部分构成的。劳动是需求和享受之间的中介。黑格尔强调,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在于劳动。动物只是把对象吃掉,消灭掉,满足自己直接的欲望,人则通过劳动,利用并改变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劳动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卢卡奇说:“劳动的辩证法使黑格尔认识到,人类只能通过劳动走向上发展的道路,实现人的人性化和自然的社会化。”
(2):劳动是因果性合目的性的统一。
卢卡奇认为,青年黑格尔的卓越贡献之一是把目的性概念引入到经济学,特别是劳动问题中,从而得出了不同凡响的结论。黑格尔发现,人的劳动都是有目的的,这尤其表现在人对工具的使用中。因为任何工具的制造和使用都蕴含着人的特定的目的,但这种目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是以自然的法则—因果律为基础的。劳动过程决不能超越因果性的界限。所以,卢卡奇说:“黑格尔对人的劳动过程的具体分析表明,因果性和目的性的二律背反实际上是一对辩证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支配着客观实在的复杂样态的法则,在运动中,在他自己不断再生产的过程中呈现出来。”
(3):劳动分工引发的社会问题。
黑格尔不仅探讨了劳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还敏锐地思考了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中劳动分工带来的社会问题。从积极方面看,劳动分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样数量的大头针,原来需要一百个人制造,现在只要十个人就行了;分工和交换也使人们之间建立了普遍的联系,因为个人的劳动已得到全社会的承认。从消极方面看,黑格尔指出:“劳动的价值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成反比例下降的。
4:“异化”学说的形成
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的异化概念主要体现在《精神现象学》中,主要有三种含义:
(1):它牵涉到与人的劳动和其他经济或社会活动有关的复杂的主客体关系。
(2):他专指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无限崇拜客观性、崇拜物的现象。卢卡奇认为,黑格尔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异化概念,与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拜物教”概念具有类似的含义。
(3):他被赋予广泛的哲学上的含义,与“物性”或“客体性”的意思相近。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把自然和社会都看作是精神异化的产物。
(三):《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
1:虚假的客观性
这是一个认识论上的概念。帝国主义时期不少的哲学流派虽然在认识论上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但在方式上却起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反对认识论上的形式主义,批评彻底的不可知论,提倡认识上的某种客观性。从外观上看,表现为一种严格的科学性,但实际上,他们主张的是虚假的客观性,其具体表现如下:
(1):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寻求“第三条道路”。
(2):倡导直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2:绝对的自由
3:虚无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