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装备保障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军装备保障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美、俄、日、英、法等国家不断采用新技术以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并聚焦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在装备保障的理论、体制、法规、组织、人才以及管理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探索,这些改革和探索有的已经经过战争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加大对这些举措的研究,对于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军装备保障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外军装备保障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一)利用民间科技力量进行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
美、俄、日、英、法、德认为,民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许多方面较军队快,没有必要进行自己所需技术的全部研究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民间的科技力量。

西方国家军队装备科研、生产一般都采取军队与地方相结合的方式,只是结合的程度有所不同。

二战后,美军认为,走军地结合、军民兼容的装备保障之路,可以使军地双方均受益。

对军方来说,确定研制方向后,与私人公司签署合同生产,可以直接利用地方雄厚的生产资本、先进的制造工艺和高级技术人员,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而对私人公司讲,承揽军方业务,既扩大了产品销售渠道,创造了市场声誉,又扩大了公司影响。

日本自卫队根据装备科研机构力量单薄,又设有专用军工厂等特点,逐步建立起军民结合的装备发展体系,依靠地方企业的力量进行装备的科研与生产。

技术研究本部是研究发展日军武器装备与保障装备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但由于编制人员有限,又无生产手段,无力承担从装备的情报信息调研到设计、试制、生产与应用等全面任务。

因此,在研制新装备时,对军内有能力承担的科研项目,通常由技术研究本部承担;军内无力承担的科研项目,一般全部委托私人企业承担,或者由军内研究所承担研究,私人企业完成试制,或者由军内研究所与私人企业合作开发。

新装备的研制与发展,多半采用由军内负责确定目标、提出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审查、检验、鉴定,由地方负责设计、试制与生产的军民结合方式。

英军在装备科研方面由军队和地方共同承担,通常军队负责一半多,其余由地方负责。

法军也和其他军事强国一样,积极探索利用民力的途径,不仅平时将大量的装备维修、器材、零配件储运等工作交由地方工业部门和承包商负责,而且也利用大批民间技术力量和预备役人员实施战场维修和运输保障工作。

海湾战争期问,法军在技术保障中,动用了大量民间人员、车辆和设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德国则将全部军事科研生产交给地方。

(二)建立军民结合的保障维修体制
由于武器装备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技术保障任务越来越繁重,人员需求也越来越多,只靠军队建制内的保障力量难以完成大量繁重的保障任务,因此,建立了军民结合的装备保障维修体制成为外军做好装备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
手段。

美国陆军40%的维修工作都由承包商负责。

美军第3集团军在战场上就使用承包商的400多辆车和655辆重装备运输车。

海湾战争中,美军在海上调用了后备役船只64艘,租用商船213艘,运送包括维修方舱在内的各种作战物资,其完成的运送量占全部输送量的34%0日军装备的各型飞机有上千多架,飞机的补给维修大部分委托给地方企业实施。

作战车辆的4级以上的军外维修主要由该装备的生产厂家一三菱重工业公司与小松制作所负责实施:特种车辆的4级以上维修主要由小松制作所负责实施。

日本舰船有近80%的修理工作是在日本私人船厂参加下完成的,这也是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船维修的特点和优点。

英国皇家海军在舰船保障方面由地方船厂负责接管部分海军的舰船维修工作。

1996年由英国两家重要的舰船制造厂家共同成立了“舰船保障有限公司”,该公司就管理并经营朴次茅斯海军基地的舰船维修机构与国防部签订了一个为期五年的合同。

皇家海军水面舰艇(包括三艘航母)的60%驻泊于该基地。

法军也和其他军事强国一样,积极探索利用民力的途径,不仅平时将大量的装备维修、器材、零配件储运等工作交由地方工业部门和承包商负责,而且也利用大批民间技术力量和预备役人员实施战场维修和运输保障工作。

德军将民力利用看作后勤的第二条腿,将全部维修任务交由民间承担。

(三)建立健全装备保障法律法规制度
为了及时有效地利用民力完成保障任务,外军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制度,使民力的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美军制定的《国防生产法》、《1979年战略与重要物资储备法》、《商船法》、《全国紧急装备法》、《史蒂文森一怀特勒法》等都是与民间力量的利用方面相关的法规。

日本自卫队通过《维修管理规则》,专门规定了利用民力实施维修的原则、分类和要求,并建立了军外维修系统。

俄军俄罗斯国防部于1992年底制定了《武装力量向市场经济过渡纲要》。

《纲要》从宏观上对军队向市场经济过渡做出了具体规划,描绘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后勤工作的蓝图,要求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使国防力量保持足够合理水平的新的部队的保障体制”。

法军制定了相关法律、规范和保障民力的运用,法国的《微发法》对于劳动力的征用和动产、不动产的使用,法律条文规定得十分详细,以便在国家需要时随时能够征用。

德军制定了有确保军队利用军外力量的各种法律,这些法律可以看作是有关战争准备的法律。

例如,在交通运输方面,规定从业者有向军队提供战时用补给品的义务。

(四)最大限度地利用民用物资
在大多数的国家,商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己远远超过军队,商业产品的数量质量也远远大于军内产品的数量质量。

美国强调最大限度地采用军民通用物资,以减少专用物资的研制与生产费用。

1998年1月,美陆军器材部就废除了2284项军用规范和标准,要求用民用规范和标准将其取代。

俄军正在逐步建立起一套国家供应与市场采购相结合的物资筹措体系,通用物资逐步由国家供应转向市场直接采购;军工企业供应部分军
用物资。

日本则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大量采用标准民用装备品。

二是租用民用装备品。

三是在民用产品的基础上发展军用产品。

英国军队主张优先选择购买商品,并利用民间最先进的制造和管理技术推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

(五)利用地方力量进行装备保障人员的培训
军队的部分人才完全可以依靠地方教育系统获得,特别是装备保障方面的人才,如工程技术、高新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更适于利用地方教育系统去培养。

美军在全国各地方院校中设有531个后备军官训练团,专门为军队培养人才。

为提高人才培养的效费比,日本自卫队规定,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利用地方教育机构为军队培养人才:一是军内教育在拓宽相关知识和提高技能方面有困难的。

二是即便军内可以教育培养,但从经济上考虑不适宜时的。

三是不限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而通过同地方人员的接触开阔眼界与扩展思维时。

另外,外军的大量现役军官还通过函授和进修等形式在地方院校获得新知识和新学历。

利用地方教育系统培养军队人才,不但可以保证军队人才的充分补给,而且可以减少军队的机构和人员,节约大量经费。

二、外军装备保障经验对我军的启示
(一)把握装备保障方向,不断拓宽保障思路
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是装备保障的根本保证。

一是要做到一切为了战争,一切服务于战争。

既要考虑平时发展,也要考虑战时需要。

推进装备保障改革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胡锦涛主席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保障力为目标,优化结构、理顺关系、突出重点、讲究效益、积极推进、稳步实施,逐步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装备保障体系。

二是要深入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多渠道、多路径的保障工作。

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办事,遵循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提供的各种条件,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切成果,真正提高我军的装备保障能力和军事经济效益。

三是要深入研究外军装备保障,特别是经过实战检验国家的装备保障做法,吸取其精华为我军装备保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装备保障理论,不断充实保障基声出
为了装备保障理论的不断发展,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开展装备保障的理论研究,通过会议、培训、论坛等形式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对装备保障的看法、意见与建议。

同时,建立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装备保障工作的理论原则和保障方法,总结国内外军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保障工作的经验。

注重对军队建设纲要、武器装备发展规划、军事经济政策等重大问题进行军事经济分析,对军队进入市场经济的规划和措施进行经济论证,制定军队装备保障工作原则。

(三)改革装备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体系
装备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国家、军队和地方的许多领域,牵扯到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为了使部队装备水平、保障质量在战时能够发挥优势,在实施过程中应通过相应的法律手段来落实。

一是把军队社会化保障法规建设列入国家立法规划和工作日程,加快立法步伐,通过法律手段从高层建立这项制度。

各省、市也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条件,保证装备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建立与之配套的各种装备保障预案。

根据各种作战样式特点和预设的作战保障任务,分别制定人员征召、物资筹措、装备运输、装备抢修等保障预案,并依据装备保障能力管理系统的新数据定期组织修改完善,进一步明确军事需求,战时按预案即可组织实施保障,使装备保障社会化更具有可操作性,为战时实施快速有效的社会化保障打好基础。

(四)探索装备保障资源,不断挖掘保障潜力
一是改变装备保障资源的供应方法。

一些专用器材特殊装备由军队物资部门供应,其他通用物资由政府、民间市场储备。

(五)培养装备保障人才,不断提升保障实力
积极主动地做好装备保障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不可让装备等人才。

一是要拓宽渠道,更新人才引进标准。

重视依托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培养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所需专业人才。

二是要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要充分发挥人才所具有的能力优势,在平时的训练中从实际需要出发,让人才站到前面,敢于训练,敢于“碰钉子”、“出问题”。

三是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建立良好的用人环境。

按照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对表现突出、潜力巨大的信息化人才要敢于破格任用,做到人尽其才、知人善用。

四是要加大对人才的轮训、复训和升级训练力度,使装备保障人才到生产一线去了解、学习装备,到维修单位去“当学徒”。

总之,装备保障在实施过程中要以“保障有力”为总目标,不断更新观念,大力积极探索,遵循循序渐进,改革创新、健全法规、建立体系,使我军装备保障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