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滋阴敛汗汤治疗自汗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气滋阴敛汗汤治疗自汗临床观察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关键词】自汗;益气滋阴敛汗汤;中医药疗法

近年,笔者致力于临床再评价自己既往经常使用、疗效显著的方药

一般以1年为期,以探究其确切效果。自汗是经常接诊的病症,每以益气滋阴、固表敛汗的方药治疗可迅速缓解,基于此,遂对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来本院就诊的自汗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进行疗效观察,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关于自汗、盗汗的诊断依据制定:入选病例年龄、性别不限;均有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四肢或全身出汗者,白昼汗出溱溱, 动则益甚。中医辨证分为4型。①肺卫不固: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②营卫不和:汗出恶风,

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③阴虚火旺:自汗,或有盗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④邪热郁蒸: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尿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1.2排除标准

排除肺结核、风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盗汗(自汗兼盗汗除外)

等病症;未按要求进行治疗检查而无法判断疗效者。

1.3临床分组

入选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男性27 例,女性16例;年龄11〜42岁,平均31.44岁;病程0.4〜6年,平均 3.3年;中医辨证分型属肺卫不固者18例,营卫不和者6例,阴虚火旺者4例,邪热郁蒸者15例。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8〜46岁,平均30.31岁;病程0.6〜5.4年,平均2.9年;中医辨证分型属肺卫不固者16例,营卫不和者7例,阴虚火旺者5例,邪热郁蒸者12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益气滋阴敛汗汤。处方:黄芪30 g,党参30 g,太子参30 g, 北沙参30 g,白术10 g,防风10 g,浮小麦45 g,糯稻根30 g,仙鹤草15 g,珍珠母20 g,煅龙骨20 g,煅牡蛎20 g。加减:肺卫不固,汗泄过多者,加山药30 g、山茱萸15 g,以增强健脾敛阴止汗;营卫不和,半身或头部出汗者,去太子参、北沙参,加桂枝10 g、白芍10 g、荆芥10 g,以温

通肌腠经脉,敛阴调和营卫;自汗、盗汗并见,或兼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10 g清泄阴分虚热;邪热郁蒸,汗出涔涔者,去白术、防风,以防其辛温伤津,加玄参20 g、梔子10 g,清泄三焦郁热。每日1剂,由本院中药汤剂制剂室按标准机械煎煮,塑料软袋真空包装,每袋150 mL,每日3次,每次1袋,温服,儿童用量酌减。对照组口服玉屏风颗粒(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Z10930036),每次5 g, 每日3次。治疗期间,2组均不口服与本病治疗相关的其他中西药物。

1.5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治疗前及治疗1、2周观察汗出及伴随症状的变化,以治疗2周为观察终点,以汗症变化为判断疗效指标。②治疗前、治疗2周做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实验及肝、肾功能检查,并记录不良反应。

1.6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汗止,其他症状消失;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出汗和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用秩和检验、X 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汗症获得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各证型均获较好疗效,对照组仅对肺卫不固、营卫不

和型疗效显著(P0.01),对阴虚火旺、邪热郁蒸型几无作用。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及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试验亦无异常改变。结果见表1、表2。表1 2组患者中医证型疗效比较[例(略)]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3讨论

汗属津液成分,由精气化生。体外的水液由口入胃,经胃游溢精气,小肠泌别清浊,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升清,将津液之清者上归于肺,以灌四旁;津液之浊者转输于肾。肺以其宣发肃降,将津液布散全身,外达体表,部分化作汗液排出体外,部分随呼吸呼出体外;又以其通调水道,将津液之余者下输于肾和膀胱,化为尿液排出体外。肾藏精气、主津液,肾之精气具有蒸腾气化功能,一方面协助其他脏腑进行津液之输布排泄;另一方面将津液之清者蒸腾上升,向全身布散,乃至达表为汗;浊者下降为尿液,注入膀胱。《素问•经脉别论第二^一》约其过程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医碥•汗》更精炼为:“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从津液生化过程可以看出,汗液的生成与脾、胃、肺、肾密切相关,同时,与心血也有关联,《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谓:

“五脏化液,心为汗。”以血汗同源故也。而各脏腑在汗液生化代谢过程中的相应作用是,脾胃为汗液生成之源,肺、肾、心为汗液排泄之

器,促使汗出的原动力是人体阳气(主要是由肾中精气化生的阳气)蒸化津液玄府出于体表,即《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也。

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可见于头面、颈胸、四肢、全身或偏侧。自汗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其他

疾病之中,后者不在本研究之列。现代医学认为,汗液由汗腺分泌,人体汗腺有大汗腺和小汗腺两种,前者受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后者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出汗是机体根据内外环境进行自身调节的一种生理反应,具有调节体温、滋润皮肤等作用。生理性出汗多因高温环境、体力劳动、发热等体内外温热刺激丘脑下部发出冲动,经延髓、脊髓侧角、交感神经节和周围神经节后纤维,引起全身性出汗,以躯干、面部显著;神经紧张、情绪激动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前区,也可引起手心、足底、腋下、前额等部位出汗;另外,进食尤其进食温热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会引起额、鼻甚至头面出汗。值得申述的是,现代医学有关汗液之生理、病理机制的认识远在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中即有论及,其中的某些观点甚至与现代医学有惊人的相似,譬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谓:“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其中天热、厚衣、劳作致汗之观点与现代医学体内外温热刺激致汗的理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