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旅游文化传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祖道
祖为“路神”。“祖道”就是 在出门之前祭拜路神,乞求神灵 保佑路途平安。该礼俗大约开始 于西周。祭拜路神,可在旅途中, 亦可在家中。 在古代科技落后的情况下,无 论是“卜行”,还是“祖道”, 实际上反映了人与神灵的关系, 对当时人们的旅游和旅行曾经产 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送行礼俗 古人在旅行前亲朋好友通常要举行一系列的送行仪式以表达惜 别之情。这一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李叔同的《送别》 一词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这一绵延千年的送行礼俗。就具体内容 而言,送行礼俗主要包括离筵、饯饮、唱离散曲、折柳、赠物、 赠言、赋诗、执手等。 (一)离筵 古代亲人外出时,家人和亲朋好友要为之设宴送行,此种风俗 称为离筵,又叫设宴。离筵同现代人的欢送宴一样,只是多了几 分感伤。
三、尚古传统
历史的遥远为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故令人心生向往、 沉醉其中。 (一)“越古越好”、“越旧越好” 代表着古人的一种好恶倾向,更成为古人进行景观评价 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寻根问底”、“沿坡讨源” 在中国古代游记中,凡所游览的风景名胜有关涉古代文 化遗迹的,作者极少不加以追根溯源式的介绍。
(七)赋诗 临别赋诗实际上是临别赠言的一种。早在《诗经》时代, 送别诗既已出现,《诗经•邺风•燕燕》可称作送行诗的发端。 至唐代,诗风大盛,且“言志”之诗便于表情达意,故写诗 赠别蔚然成风。凡遇送人出游、归隐、离京赴任,登第归觐、 下第求友,在饯行时,别者、送别者都赋诗表达情感。
(八)执手 执手,即握手,是古代送别时的一项流传较广的习俗,表 达惜别之情和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福。李陵《赠苏武别诗》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躇”描写的就是执手道别的情景。 执手礼俗流行较早,《诗经》中有“遵大路兮,掺(shǎn 持,握 )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zǎn,迅速;快捷) 好也!”的记载。除了友人、亲人之外,执手分别也发生在 恋人之间。柳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堪称描写恋 人之间执手惜别的精品之作。
二、重文传统
在名人留下游记、诗词、楹联、题名的地方大都被视为旅游 名胜,而多数名人也热衷于通过金石文字和无情的时间抗衡。 (一)名人辈出,名作众多 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是在自然中得到灵感之后才创作出众 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的。 (二)门类众多,内容丰富 旅游文学作品涉及到文学创作的各个层次以及书法、绘画、雕 塑等方面,包括诗、赋、词、曲、散文、对联等不同的门类。 重文传统的影响:旅游者可以欣赏旅游文学所带来的美妙感 受和情景,更可用前人的的眼光、心态、思维方式来细心体验 感受旅游景观,提高旅游审美能力;重文传统提供了一个评价、 判断旅游景观旅游价值的标准 。“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 瑰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 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第3节 西方旅游文化传统
一、重物传统 西方旅游文化重物传统的主要表现在偏重于对山水景观外 在形态美的欣赏,认为山水景观本身所具有的光泽、线条、 色彩和声音等外在的形式美是其喜欢和前来欣赏的主要因素。 影响:从客观真实的角度去欣赏景观的形态,常常能使审 美主体摆脱种种精神欲念的束缚,沉浸在山水自然美所激发 的精神愉悦中,而不像中国古人那样赋予自然景观诸多的伦 理道德。
五、附会传统
“附会”又称为“傅会”,其本意是“使事之不相联属者相会 为一”。即通过牵强附会、张冠李戴,甚至凭空捏造出一个美 妙动人的神话故事与传说来提高旅游景区或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一)因形似而附会 这是一种因自然界中的某种物象在外形上与人或其他物象相 似而引起的附会现象,如“望夫石”、“望儿山”、“石老 人”、“贝多芬头像”等。 (二)因音近而附会 这是因汉字一字多音或同一汉字在不同的民族语言和地方方 言中的不同读音而造成的附会,如 “搁舟坝”被称为“葛州 坝”。 (三)因神似而附会 这是将某种实际上或传说中的力量或精神强加到本来不具备 该特点的客观对象之上而凭空编造的一种附会,如“李白醉酒 捉月”的传说与安徽采石矶旁的“捉月亭”。
二、“罪感”传统
受宗教的影响,西方文化是以原罪、赎罪、 奋斗、征服、享乐为中心的“罪感”文化。 西方旅游文化“罪感”传统的一个表现是, 认为旅游活动中没有安逸可言,到处充满着残 缺和不确定性,需要人们不断地去冒险和探索。 没有这种“痛感”,也就没有审美上的“快感” 可言。为此,除了喜欢“崇高”的自然景观和 激烈的场景外,西方人还常常是的旅游地的开 发者。 西方旅游文化“罪感”传统的另一个表现同 宗教禁欲主义连在一起,将劳累看成是旅游的 目的和效果,认为这是一种寻求生命体验的方 式。因此,旅行时常常不怕辛劳,有时甚至是 衣衫褴褛,餐风露宿。受此影响,直到今天, 西方人还保留有背包旅行的习惯。
第10章 旅游文化传统
第1节 中国旅游文化传统
传统,即一脉相传或世代相继不断的系统,是历史上传 承下来的具有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 旅游文化传统是伴随人类旅游活动产生的,对当时和现 代的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在文化因素。
一、重人传统
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将审美主体放在首要位置,不太看重 其自身的特色。 (一)“山以贤称,境缘人胜” 名人、名人作品、历史事件、名人游览地或生卒地均是旅游 景观成名的重要因素。 (二)名人名景,等差有致 名人知名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旅游景观的知名度、旅游吸引 力和旅游价值的大小。 重人传统的形成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家和儒家都 认为,人和自然同源于元气,重人即重自然,重主体即重客体。 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人类从自然而来,最终还要回归于自 然。 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的关键之处在于感受和体会文化内涵, 对相关的贤哲人士的传说、故事、事迹、思想、影响的把握和 理解,常常是旅游欣赏的关键。而充分发掘与历史名人相关的 文化因素,往往是旅游资源开发的起点和归宿。
三、抵达礼俗
(一)书报平安 写书信报平安在古代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习俗与文化现象,他 们往往通过互通平安书信慰藉旅居的孤独。 岑参在“水底鲤鱼幸无数,愿君别后垂尺素”(《送窦渐入 京》)一诗中,借用 “鲤鱼送信”的典故表达了盼望友人到京 后来信报平安的愿望。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表现出家人对游人来信的渴望与期盼。 (二)软脚、洗尘与接风 “软脚”原意为使旅游者疲惫的行脚得到放松、休息,后演变 为设宴款待远游归来的游子之意。现代人称之为“洗尘”与“接 风”。“洗尘”即宴请经历长途行旅的客人或友人,意为在外多 蒙风尘,需要洗濯。“接风”亦为家人或亲友为历经远途劳顿的 行旅者摆酒款待的习俗。 上述各项旅游礼俗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在某 个侧面反映着中国旅游文化的独特内涵和魅力,成为中国旅游文 化传统的不可分割的重要之设屡屡变迁,所辖范围时大时小,致使同一地名 归属不一,同一人物生于此而卒于彼多造成空间位置的误解。 杜牧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 原址在安徽贵池县,而后世却将其附会为山西汾阳县的“杏花 村” 。 (五)因误读古书而附会 这种附会是因古今词义的变化很大致使今人读不懂古人书, 误解作者的意思所致。据学者们考证莫愁女的真正故乡当在湖 北的钟祥,宋代以后南京人因误读周邦彦《金陵怀古》中的名 句“莫愁艇子谁系”,便附会出一个“莫愁湖”来。 附会传统的影响:使旅游景点蒙上一种神秘、离奇的气氛, 增加了旅游景观的魅力;是提高旅游景点知名度,增强其旅游 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和方式;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满足了 旅游者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给旅游者留下想象空间,强化了 旅游感受和体验。
(五)赠物 送别亲友时赠送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以使人睹物 思情,牢记友谊,是中国古代送别时的一项重要习俗。 《诗经•郑风•溱洧》中“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指的 即是临别赠物的习俗。古人的诀别赠物习俗体现了一 种传统的人情美。 (六)赠言 赠言是送别时常见的一种习俗,所赠之言多含惜别、 祝愿、嘱托、激励等寓意。临别赠言之事,在古文献 中多有记载,《史记》云“孔子适周,见老子,辞去。 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吾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
第2节 中国传统旅游礼俗
“礼俗” 是“礼仪习俗”的简称,通常指婚丧、祭祀、交 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 一、临行礼俗 (一)卜行 “卜行”即外出前进行占卜以选择吉日出行。这种礼俗, 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 古人选择出门旅行的日期,最好是黄道吉日。所谓黄道,即 古人想象中的太阳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古人认为青龙、明堂、 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大星宿是天黄道吉神,在其值班的 日子,诸事皆宜,称黄道日。如遇天刑、朱雀、白虎、天牢、 玄武、勾陈等六个凶神当道或者日食、月食、日中黑子、彗星 见、陨石坠等异常天象均是不吉利的日子,不宜外出远行。
尚古传统的影响:一大批古代遗址、古城池、古寺庙等 得以保存;思古怀旧,体验传统文化仍是重要旅游需求; 古迹修建、重建、改建旧景点的热情高涨。
四、崇尚自然的传统
人文景观的 “寻梦之旅”与自然景观的 “回归之旅”。 (一)“山水之美,古来共谈” 自然“满足了一种高贵的要求——那就是满足了人类的爱 美之心”。“自然界用些许简单的风云变幻,竟然使我们生 超凡入圣之感!” 自然景观使人的感官感到舒适、惬意, 进而由感动到心动,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 (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人认为自然充满生命的韵律,是一种蕴藉着生命之流的 美,在热爱和依恋自然的背后蕴涵着对某种品格与道德的赞 美与推崇。 崇尚自然传统的影响:使各类以自然为主的旅游风景区始 终成为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以致于“游山玩水”一度成为 “旅游”的代名词;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要求因地制宜,顺 应自然,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融为一体,注意环境保护。
六、重视“游道”的传统 历代议论、总结旅游的经验、方法的文字,散见于游记、书信、 诗文集序等文学体裁之中。 王思任在《游唤》中提出了23种违情背理的“游道”,即官游 不韵(高雅)、士游不服(习惯)、富游不都(优美)、穷游不 泽(润泽、顾及对象)、老游不前(走路)、稚游不解(理解)、 哄游不思(思考)、孤游不语(说话)、托游不荣(荣耀)、便 游不敬(恭敬)、忙游不慊(满足)、套(俗套)游不情(情 趣)、挂(挂名)游不乐(快乐)、势(借势)游不甘(甜味)、 买游不远(行程远)、赊游不偿(补偿)、燥游不别(区别对象 的奥妙)、趁(趁便)游不我(自我)、帮游不目(目光、审美 发现)、苦游不继(继续行程)、肤游不赏(欣赏)、限游不逍 (自在)、浪游不律(一定的遵循)等。认为,讲究旅游艺术, 就要调节折中,掌握分寸,有所选择,有所规避。 此外,周忱提出了“能至”、“能言”、“能文”的旅游三境 界。钟惺认为“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也。曰事、曰诗、曰文。 之三者,山水之眼也” 。
(二)饯饮 饯饮,也叫饯行,是送行即将结束时亲朋好友在路边为游子举 行的一种敬酒道别的仪式。目的在于让游子饮家乡水酒,强化游 子的家乡观念,借酒消减离别之愁,增加胆量。饯饮礼俗大约始 于西周时期。
(三)唱离散曲 在送别的离筵上,为渲染气氛,人们有时会通过唱离散曲 来表达对出行游子的惜别之情。因古时旅途艰辛,游子前途 难卜,故离散曲多带忧伤的色彩。 唱离散曲的习俗形成较早。唱离散曲不拘泥于地点与场 合,长亭、短亭、城郊、岸边、码头、桥边等均可。“劝君 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在城郊送友人时唱的离 散曲;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则是在登 舟启程时友人唱的离散曲。 (四)折柳 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是我国古代常见的送别礼俗,在文 人墨客中更成为一种时尚。折柳寓意有二,一为柳树生命力 强,无论生长在哪里,都能枝繁叶茂,赠友送别,以示祝愿; 二为柳与“留”谐音,折柳送别,寓意挽留。 此种风俗在我国起源较早。《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历来被誉 为描写离愁别绪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