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文化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文化与教育

文化与教育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有力的杠杆,同时,文化与教育也是经济的两个重大市场。

许多专家认为,美国在相当短的历史时期内在经济、政治、科学和微奈何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进展,有许多应归功于美国那种致力于机会均等的理想,也就是让尽可能多的美国人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美国教育鼓励更多的美国人为取得高学位而学习,并投身于专业研究工作。人们普遍相信,社会前途取决于受教育公民的数量和质量。美国人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仍然愿意在教育上花费更多的钱。

从早期的殖民时代开始,美国就表现出对教育的深切关注。有关学者认为,在美国革命的全部历史中,教育一直是改善个人和社会的主要希望。第一批定居者中受过教育的人数就占相当高的比例,这一时期大多数成年人都能阅读书写。17世纪早期英国历史学家罗斯曾指出,在马萨诸塞的殖民地,平均40~50户人家中就有一个上过大学的人,这个比率远远高于英国本土。

这些人中间许多人甚至是剑桥大学毕业的,他们汇集在一起,在美国独立前140年就创立了哈佛学院。独立革命以前,马萨诸塞州就规定凡有50户以上人中的城镇就必须以公费提供一名教师,其他殖民地也为开设免费的公立学校作了规定。教育在美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也反映在1787年的政府法令中,它规定每个镇区都要保留1平方英里的土地作为公立学校的地址。及至1850年,每个州都已设立了一套为全民开放、由公众税款开支的免费公立学校制度。国会1862年又通过一条法律:为各州高等教育提供公用土地,特别是那些农科和机械技术等学院。可见美国不但重视教育,而且注意教育与经济的密切关系,这些学院对美国实行高等教育民主化也起了很大作用。到1900年,美国已有将近1000所高等院校,其中有法学院、医学院和几百所四年制的文学院。

今天,大多数的美国人进入公立学校,每年有一半以上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或学院。美国中学非常重视“性格”或“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美国各地中学可供选读的课程涉及面极广,几乎无所不有。学校里通常有很多课外活动,甚至办报、开设广播电台、从事公益活动。多数学校从早上8点开始上课,一直要到下午三四点,所以参加这类活动的学生都在这个时间以后,几乎所有学校都有管弦乐队和合唱团,并且举行公开演出。学校内有戏剧团体、国际象棋社、辩论社、各种外语社,还有课余讨论计算机、化学和无线电小组,学生可以学习飞行、潜水和登山,也可以到医院或老人之家去当志愿者

。学校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体育运动设施,免费向学生开放。学生也搞一些自助活动,如代洗汽车、照看婴孩、出售点心或整理草坪来汇集活动奖金。在别的国家里,不同类型的学校通常分设在不同的校园里,在美国则尽量让有缺陷的儿童与正常的儿童在同一所学校就读。学生家长和当地企业也常常赞助学生参加州里的音乐比赛、运动竞赛或野营小组,这类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课余和聚会交往,而且还有助于培养社区精神和团队精神。

美国教育历来是“美国化”这个教育目标服务的,教育应该有助于缩小社会背景、种族或民族出身的差异。但少数民族仍被认为在教育领域应享有特殊的权利。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开始了大规模地发掘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和培养有前途的少数民族儿童,这些计划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得以接受大学教育以及加入专业行列。但广泛地说,教育更被看成是“改善自我”和“出人头地”的途径,是美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涌入美国的千百万移民常常把过上较好的生活与自己以及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思想家表述过这样的思想:在任何一种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其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人们普遍相信,美国“熔炉”以移入的各种文化间的冲突做燃料,最终造就出一种全新的文化。这种文化将摆脱祖先的传统,作为一种新文化而延续。另一更恰当的比喻是“沙拉盆”:每一成分都贡献出自己的特色,并且都增进整体的味道。美国经济愈来愈繁荣,美国文化也就越来越多样化。在这里,“人们不问你父亲是谁,他是干什么的”,而是问“你是干什么的”。虽然我们上面说的是大文化概念,但是这种规律用来分析文化艺术也在相当程度上成立。

有人把美国文化艺术史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从殖民时代一直到美国内战前后。在这个时期,美国的艺术、建筑、音乐、文学和风尚,均受到欧洲的思想、传统和趋势的强烈影响。二是内战时期到一战前后。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美国文化一只脚踏在旧世界,一只脚踏在新世界的时期,美国开始成为大量艺术创作的题材和实质内容。美国显然已把她自己的文化风格,一种强大的民族文化风格树立起来。第三阶段,美国文化日益开始增强国内国际影响并坚定地树立起自信心,美国的文化创造力开始在一切领域突飞猛进,美国文化开始向全世界输送文化营养。1986年统计,美国总计有9144种报纸。美国的日报,包括以34种文字出版的85种外语报纸,

每天销售6300多万份。762种星期日报比其他报种篇幅多得多,其中《纽约时报》保持了最高纪录,在一次较大规模的国际调查中,被多数人列为“世界最佳日报”。还有7000多种报纸是每周、每半月或每月出版的。美国许多城市热闹街道拐角处常见一排排自动售报机。美国的报纸新闻大多来自美国两家通讯社:△△社和合众通讯社。它们是最大的两家国际通讯社,同时为全世界约半数的人服务,它们不为政府所有。世界上有115个国家约1万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订购并采用△△社发布的新闻和照片,合众社位居第二。据估计,世界上约有20亿人直接或间接通过这两个通讯社获得他们的大部分信息。美国有11000多种杂志,其中4000多种每月出版,1300余种每周出版。题材和内容包罗万象:从艺术、建筑到网球,从航空、园艺到计算机和文学批评都有。不少杂志还有国际版,它们被译成其他文字,或在其他国家有“派生”版本。其中《时代》在全世界拥有众多读者。美国的图书销量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美国有多家独立的电台、电视台、住在纽约、芝加哥或洛杉矶的人,有多达100个调频台和不同的“节目安排”可供选择,为了使广播迎合几乎每一个听从的口味,各式各样的电台应运而生,例如外语台就有好几百家。全美最大的公共广播系统,拥有280多家非盈利性的、非商业性的电视台,共同分享节目。

美国是世界上体育运动项目开展最多的国家之一。众多的体育项目之所以在美国盛行不衰,可能是与美国的多元文化、幅员辽阔、地势与气候多样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美国的经济充足,美国精神中的热衷于各类体育热潮的更深刻的解释。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总有公共体育设施可供使用。这一事实也促使美国人对运动产生广泛的、多样的兴趣前积极参加。在美国,所有与水有关的运动都很风行,凡是有轮子的东西都拿来进行速度比赛。美国的多数体育活动是自负盈亏的,这无疑刺激了经济增长。


中国和美国是如何教育孩子吃饭的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软,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再最后是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饭。而喂孩子的最大年龄可达十一岁。就是到现在,仍有绝大多数父

母会利用中午哪怕只有一个钟头的时间,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当然,除了多吃,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饿,但孩子碗里肉一口都不能少。能看着孩子咂嘴吃香,父母心里更是甜如蜜糖。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一天的饮食,但跟中国父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美国人从不硬逼孩子多吃饭,更绝对想不到给孩子吃燕窝,因为大人也不吃。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软饮料,还不许多吃糖。不同的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得动勺子那一天起,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即使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会去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根本不会有家长跑回家给孩子做饭。家庭贫穷的学生在可以在学校领免费午餐。孩子在学校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都是自己决定,家长看不见也不知道。中产阶级的孩子会带饭到学校,大多数是一片三明治,一瓶果汁再加一块甜点。孩子怎么吃,吃了多少,又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喜欢吃哪样或者不喜欢吃哪样,都由自己决定。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事实上,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如果孩子坚持不吃,也就不吃了。尽管美国父母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他们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去吃。美国孩子吃饭,自己说吃饱了,就可以立即放下刀叉,甚至离开饭桌。美国家长不会在孩子说吃饱后,还连哄带骗的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 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了,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相反,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年纪尚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那大人肯定会逼着他们吃;孩子才吃一碗饭,大人就一定要逼他们再多吃。
在这样两种不同生活环境里,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

从早到晚肚子都饱饱的。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莱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应该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是饥还是饱;中国孩子从小明白,大人知道的事情比小孩子多,所以时时处处要听大人话。美国孩子从小有什么说什么,不想吃就说不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有充分的自信,也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中国的孩子从小明白,自己说什么也不会被信任,时时刻刻要等待大人的命令。每天都要讨好大人,不喜欢吃也说真好吃,吃饱了也说还要吃。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独往独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长大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领导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严格管教孩子的吃相。美国人吃饭时,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然后双唇作响,不许大声吸面条、稀饭或者其他液体,不许含着满嘴饭菜含混说话,更绝对不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孩子从小就开始训练拿刀叉把排骨、鸡鸭、鱼虾之类在盘中剥净,只叉肉或虾仁入口,而且剥离肉和骨头时还不能在瓷盘上切出声响,一但“砰”的一刀切到盘子上,父母就瞪起眼睛,孩子必须赶紧道歉。
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热热闹闹,咂嘴吸汤,剔牙打嗝,十分尽情尽兴。
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吃饭,影响人的一生。

美国是如何开展科学教育的

另一个重要收获是学生得到与同学群体合作的实际锻炼。开始,教师发现学生们不知道怎样在群体活动中相互配合,以后,教师在分配每组学生任务的时候,就提出相互配合的具体要求,要求每个小组协调活动步骤。每次活动以后,将整体配合情况作为评估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根据这个标准在每周实验报告上评定成绩,促使全班学生形成一个整体。

此外,学生在实践调研过程中还学习多学科科学课程的一些基本知识。这些知识进一步增加了一些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有的人在完成休伦河水质调查项目以后,立即着手探索生命和地球进化历史。

学生的这个实践调研活动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经费拨款支持,也得到密执安州大学的教授、研究生和程序设计人员的帮

助。在他们的支持下,学校建成了电脑网络,安装了处理数据的软件程序。师生在水质调研过程中还能够随时向大学教授请教,与他们讨论遇到的种种科学问题。

探索的魅力

促成美国宾西法尼亚州阿拉喀尼高级中学科学教师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是传统科学课程授课方式的弊端。这种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科学术语,必修数学课上的难题怪题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科学和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因此,怎样激励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成为他们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目的。他们深知正是那些顽皮的学生往往更富有冒险精神,恰当地诱导他们有可能使这种精神转化为探索科学的动力。引导学生学习应用高新技术,因势利导,强化他们认识尖端科技前沿进展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阿拉喀尼高级中学科学实验课程改革是这样起步和进行的:

首先是因陋就简,创造引进高技术实验的必要条件。该校地处偏僻农村地区,不可能奢望配备硅谷的最新型计算机。但是,学校却有不少配置落伍闲置不用的老型号苹果机。教师们订购必要的软件和所需的各种传感器,与计算机切口相连接,学生就可以在这些计算机上输入数据,显示图象,进行运算,使用数据程序软件制作图表,处理文字,完成全部实验报告。

其次是教师设计出既适合学生能力水平、密切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又富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的实验课程,例如制作太阳能灶的实验。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普通的窗玻璃和铝箔等材料装配太阳灶,灶温必须达到100℃,而且能够用来给自己烧午饭。



美国家长对孩子进行“练胆教育”

普天下的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同样,美国家长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爱不是在表面上,而是体现在内心。 在美国,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不去缠着父母做。父母外出旅游,把幼小的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带,或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牵着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适应环境接受锻炼
美国家长等到小孩长到6岁以上时,便会带他们到山区旅游。每每遇到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孩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对他们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就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

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指导孩子使用工具

有句俗语说得好:“艺高人胆大。”美国家长也深谙这个道理。为了让孩子获得一些生存技能,美国家长从小就教孩子认识并使用各种工具和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应学会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工具包里有榔头、螺丝刀、钳子、锉刀、板手等。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高压锅和洗衣机。家里物品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教孩子进行自我保护训练
美国家长一方面鼓励孩子在人生旅途中要胆大,无拘无束去创新,去开拓进取。同时,也告诉孩子社会上也有骗局和陷阱,有暴力、抢劫、强奸等犯罪现象的存在。因此,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父母带孩子上街时,随时随地都会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它注意事项,指明那样走容易出现危险,只有这样走才会安全。为了让孩子在遭遇突发情况时避免受到伤害,更好地保护自己,家长还叮嘱孩子牢牢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譬如父母单位的电话号码、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的急救电话等等。在野外迷了路时,父母事先还会教会孩子利用树叶的疏密来判断方向,如何区分哪些是可以食用的野果,野菜。



美国的"家"文化

一旦强制性的经济责任不再存在于父子、兄弟之间,父亲没必要再以一幅威严不可亲近的面孔出现在儿女面前,用不着强制儿女无条件地听自己的话并要求在父母讲话时儿女不能还嘴,而儿女则可从“孔家店”中解放出来。父母与儿女间、兄弟姐妹间因经济利益关系引发的张力也就消失了,他们之间可以更平等地注重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让亲情、友情成为家庭关系的主旋律。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父母往往想方设法和儿女多交流、拉近距离,有意找儿女也感兴趣的话题去交谈,以此培养跟儿女的感情,而不是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的“因为你是我儿子,所以你喜欢不喜欢都必须对我有感情”。

美国家庭里,正因为生小孩是出于感情、出于对小孩的爱而不是“养子防老”,生小孩后不会不去养他,因为生小孩本身就是他们自己的偏爱,不是被经济原因迫使的。以往,中国人之所以只认自己亲生的孩子,是因为当生孩子是出于经济目的时,自生的孩子在儒家“三纲”之下更靠得住(交易更安全),而领养别人的孩

子到时候难以靠得住,可能没有投资回报(交易不安全)。



看看美国是如何教育的?


受中国教育太深,对人生世事有一种非常态的看法。我们的教育失误太多,问题罄竹难书,可谓是“毁人无数”,谁都有过学生经历,谁都能诉苦几天几夜。然而生活要继续,既然无法改变现实,只能接受现实。只是在夜深梦醒之际,心中依然有一种难言的悲凉。事实上,现在这个社会,老百姓有许多难念的经,但最难莫过于教育。在我的家乡,乡与村一级教育的衰败随处可见,成为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近读侨居美国的施雨所写的一本书《成长在美国:国外素质教育亲历记》,目睹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觉得社会主义的中国居然在教育上与资本主义的美国有如此之大的差距,难怪大家喜欢定居美国,我要是儿童,也喜欢那个民主、自由的地方。美国对儿童权益的保护让我们这些生活在中国的人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中国,父母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别人、法律都管不着。人权观念啊,看看,美国的儿童都有人权,这才是真正代表先进的文明。

《成长在美国:国外素质教育亲历记》一书分为两章,第一章为“小学篇”,第二章为“中学篇”,另外是作者的“后记”。内容似乎不多,仅仅是作为一个母亲、一个观察者和参与者,写下一些对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认识和体会。这些文字远远不是什么专业教育者的长篇大论,更带有切身的经验与耳闻目睹。但我觉得这些随感性的片面之谈远远胜过那些所谓的教育专家的系统理论。“亲历记”不是虚假的捏造,不是我们这里的“模范参观工程”。

《成长在美国》给我们提供了美国的素质教育的经验,文中写道,美国人喜欢直观教学,通俗易懂,直截了当。而且其直观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应用在自然学科上,同样也适用于社会学科。美国学校比较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他们相信,从事兴趣所在的职业,人生比较愉快、幸福。美国小学生要打的基础是做人的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学会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为这个核心价值服务的知识。

反观我们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基础教育都缺乏人文关怀。看看寒暑假、周末,学生们在干什么,就知道他们的处境是多么恶劣了。英语、数学、作文辅导班是最多的,大多数学生在教师一遍一遍的灌输中,得到是教条,失去的是思想。文科教育更是如此,甚至高考也基本上依靠背诵来解决问题,考生千万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如果用自己的

话答问答题,即使写得再好,也不会得高分,因为阅卷的老师是按标准答案的得分点给分的。

至于像“美国小学生选班长、学生会主席,都是按照标准的民主程序,和竞选市长、州长、总统无异”。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更像是遥不可及的神话,美国人的成功绝非运气所致,而是美国人民后天的努力与学习。他们把世界上最不坏的制度运作得当,他们的教育同样带有民主的色彩。譬如美国的教育制度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它反映出美国人的信念,就是所有的学生只要有这个意愿都应该有机会上大学。

一个国家的成功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治国之本。可惜这样的想法在我们这里只是一句口号,当不得真的。倘若你以为政府真的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在教育上人均所花的钱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排在倒数的前列。我们拼命去争什么奥运金牌,其实与广大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仅仅是娱乐罢了。教育不肯花钱,公款吃喝每年数千亿。然而我也只是说说而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美国的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基础知识的积累完全要靠学生自己学习。这种方法我个人觉得不错,起码比俺小时侯所受的教育好上百倍。没机会去美国,读施雨的书就感到很有收获,以前偏重了解美国的民主与宪政,比较政治化。现在看美国教育,离政治终于远了一点。但人家“小学生选班长、学生会主席,都是按照标准的民主程序,和竞选市长、州长、总统无异”,呜呼,政治又岂能完成避免。

记得在一本书里说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其校园里有这样一幅标语“未有美国,先有哈佛。”因为哈佛大学建校时距美国独立建国还有一百四十年之遥。想当初,一无所有的清教徒们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立足未稳,前途未卜,却已经筹划着教育下一代的百年大计,在登陆此地十六年后建立了哈佛大学。这种对于教育的用心实在令我们汗颜,有这样有见识的人存在,才有后来强大的美国出现。

“对于一个历史不长的国家,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明智之举,或许美国深谙此道,才会有这么惊人的发展速度。任何肯花钱投资教育的国家,总能兴国。”——施雨如是说。对比就会有差距,在教育这方面,美国给我们确立了学习的榜样。在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曾经选派10岁到16岁的幼童120名到美国留学,开创中国人留美之先例。今天我们当然不会再拒绝留美,我们甚至“成长在美国”,保持一颗中国心。
《成长在美国:国外素质教育亲历记

》(施雨著·新蕾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理财教育越早越好 美国人如何教孩子投资

8岁“当家”终身受益

理财方面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新泽西银行的创始人法尔瓦诺在他的独子8岁时,就教他如何管理自己的大学教育基金。当孩子15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但所幸的是,“父亲教给我了很多规律与法则。”小法尔瓦诺说。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独立处理家族的财务事宜。

自主决定投资组合

许多人向富人建议,不要让孩子们知道将继承的财产数额。乔布夫妇却不这样想。“我们的两个孩子都知道他们各自有一个信托基金。”乔布鼓励孩子们参与市场投资,女儿16岁时就从父母那里得到4000美元用于投资。父母为她介绍了一个可信赖的投资顾问,但将投资决定权交给女儿。她现在已经有一笔大多数成年人都求之不得的证券投资组合了。

割草赚钱买股票

帕特里克·朗的大儿子瑞安要求在他12岁生日时得到一台割草机作为生日礼物,他妻子明智地给他买了一台。到那年夏末,他已靠替人割草赚了400美元。帕特里克·朗建议他用这些钱做点投资,于是他决定购买耐克公司的股票,并因此对股市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报纸的财经版内容。很幸运,购买耐克股票的时机把握得不错,赚了些钱。当瑞安9岁的弟弟看见哥哥在10天内赚了80美元后,也做起了股票买卖。现在,他俩的投资都已升值到1800美元。

吃麦当劳以致用

住在纽约的劳拉·舒尔茨说,我13岁的儿子最喜欢的餐厅是麦当劳,他对它忠心耿耿,始终如一。他7岁那年,我开始送他第一股麦当劳股票,以后逐年增加。经过这些年的积累,他的资本已经在这家公司里占了相当比例的份额。每次麦当劳公司的年报寄至时,他都会仔细阅读;每次去附近的麦当劳用餐时,他都要认真考察一番。这些股票不像过完节就扔的玩具,从中得到的经验将伴随他一生。

干零工赚两份钱

圣路易斯州的唐恩·里士满的经验则是:我为我的11个儿女们每人设立了一个共同基金,他们每赚1美元,我就在基金里投入50美分。他们给人看小孩子,整理草坪,还干一些别的零工。打工赚的钱就好像是能孵出小鸡的蛋,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收益。年纪大些的孩子现在基金金额已翻了3番,其中6个孩子已将自己的一部分基金用于支付大学学费。

上网学拍卖课

利用互联网给孩子一些投资的意识,是盖瑞·古川的想法。大约4个月前,盖瑞收到了4大盒皮卡丘粘贴卡片,因为他们持有卡片制造商的股票。于是,他一本正经地告诉两个年纪最大的孩子,“皮

卡丘卡片现在卖得可火了,这个消息千真万确。”9岁的爱丽斯和7岁的凯莉脱口而出:“爸爸,那我们把它都卖了吧。”此后的几个月里,孩子们在eBay网站上拍卖了这些卡片,一路竞价到2000美元脱手,给她们自己上了一堂最好的经济课。

培养理财耐心

新罕布什尔州的拉尔夫·布里斯托则讲了这样一件事:8年前,我那具有资本家头脑的女儿才16岁时,作为露营队顾问得到了一生中的第一笔工作收入,我马上把这笔钱放进她的个人退休账户,并详细地向她解释再投资的诸多好处,以及复合利率的优势等等,结果她打断了我的长篇大论,说道:等一下!你的意思是说,在拿到那笔钱之前,我要整整等43年半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