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9届高三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3月1日 9:00一11:30】

2019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l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l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

纪宝成

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像纽带一样,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像土壤一样,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使中华文化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国学是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财富,它的精神会超越时空,绵延不绝。就文明互补性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中华文化在保持其主体性的同时,包容与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提供了载体、创造了契机。

总之,国学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是依存于经典之内的知识及其体系,更蕴含着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一点国学。正确认识和研究国学,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关系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重要一环。

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同时,国学本身毕竟是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此,我们决不能不辨青红皂白一味地高唱赞歌,也不能因为它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对国学研究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只有正确地学习和掌握国学,才能真正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服务于时代的需要。

应当对国学学理与文本进行正确解读,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理性地把握国学的学术体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否则谈国学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面对新形势,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发展中华文化,发挥国学在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综合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与时俱进地研究国学。

提倡经世致用、知古鉴今的学习态度,促进国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重视国学的社会功能,追求国学研究中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使之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

注重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从事国学的学习与弘扬。学习国学决不是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学习国学的同时,理所当然地也应该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有益的文化成果,注重中西比较,注重文化互补,从而使国学学习能够做到坚持主体性与展示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选自2019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1.以下对“国学的价值和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国学既在形式上贯穿、整合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也在内涵上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特有品质与风貌。

B.国学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理想和追求,是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基石。

C.国学作为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内容是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永恒财富,其超越时空,不断传承,成为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

D.在保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国学为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为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创造了契机。

2.对国学有效地“服务于时代的需要”,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去粗取精的态度解读国学,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国学的价值、意义、学术体系及其文化精神,从而达到国学创新。

B.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面对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地进行国学研究,这样才能发挥国学在我国新时期各项建设中的作用。

C.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的前提是以经世致用、知古鉴今的学习态度去促进国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沟通。

D.注重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国学的学习与弘扬,促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使国学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国学所倡导的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学点国学。

B.研究国学,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重视其社会功能,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

C.做好中西比较和文化优势互补,能让学习国学在坚持主体性与展示包容性上统一起来。

D.对国学学理与文本进行正确解读,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根本出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日:“李沆、宋浞,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日:“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日:“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日:“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日:“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