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框架
摘要:长三角即长江三角洲,指的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两省14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的交汇处,水路交通便利,有利于产品的进出口。
长三角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种种这些使其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
由于山川、湖泊与江海等自然环境框架的不同,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框架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
一、长三角地区自然环境
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加上适宜的自然气候,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的城市群,地形、河流与湖泊等自然因素为这些城市的发展规定了自然的环境框架。
首先是浙江的山区,浙江山区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浙江山区大致分为浙东沿海山区、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和浙西内陆山区三个部分。
浙东沿海山区具有充分的山海资源组合优势,再加上濒临海洋的区位优势,带动了这带地区临港产业、先进制造业、特色农产品种植与精深加工业和山海旅游业等陆海融合
产业的发展,充分的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山区资源和便利的海上交通。
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则利用了当地独特的丘陵盆地地貌,充分的发挥了低丘缓坡的资源优势,集中发展当地特色的农业种植产业。
而浙西内陆山区则主要立足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业与绿色农业等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产业。
其次是长三角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太湖流域地区,由于这些地区以湿地、大面积的陆地为主,太湖作为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其流域面积大,地势比较平坦,主要是河流的冲击平原,所以土壤比较肥沃,因此在早期这里就聚集了大量的人类居住。
然后就是一些沿江、沿湾和沿海的一些城市群。
沿江发展带,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及沿江交通通道的作用,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适度集聚,加快城镇发展,注重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带,成为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
沿湾发展带,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带动长三角南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沿海发展带,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港口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带动城镇发展,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兴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北、浙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但由于海岸的蜿蜒曲折的自然状况,是的一些沿海城市的分布并不那么集中,出
现了断裂的现象,比如从盐城往南直到上海是断裂的。
最后一些面积比较小、不具备商业价值的一些河流湖泊都被作为城市的绿地规划,形成规模较小的旅游景点,再加上这些绿地在地理上分布的零零散散,呈现出点状的分布,对于绿化城市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各个地区不得不进行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便利的水上交通加上高速铁路的发展推动力这一进程,长三角各城市地理邻接、文化同源、交流密切、语言习俗相近、经济相融,具有一体化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各城市在经济往来、设施共建、平台共享等方面不断地推进一体化进程,政府间的合作日趋密切,民营资本往来更加频繁,使得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密切交流与合作,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二、长三角地区自然环境框架的现状
由于长三角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口也在迅速的增长,密集的人口压力与一些工商业的发展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无论是以大面积农业种植为主的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和太湖流域地区,还是那些呈带状分布的沿海沿江城市,根据近几年的监测数据,长三角地区太湖流域、长江下游段、钱塘江某些河段等水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以太湖最为严重。
2007年爆发的无锡饮用水危机仅仅是水污染严峻形势的一个缩影。
地下水取用和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同样突出。
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嘉湖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破坏了区域性地下水采补平衡,危及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长三角地区的酸雨污染也非常严重,江苏南部、上海和整个浙江都是酸雨的重污染区。
此外,区域生态环境亦不容乐观。
在城市快速扩张进程中,大量生态用地被挤占,许多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物种资源严重衰退。
长三角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问题和水资源问题,长三角良好的区位优势与肥沃的土地,再加上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其成为大量人口的聚集地,密集的人口压力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土地问题。
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后备的不足,人口的增长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比较低,但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大量过度的乱垦滥伐开辟新的农业用地,导致了一系列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产出比较低等一系列的土地资源问题。
另一方面,工业的迅速发展,一些工厂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过分忽视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一些工厂的废水、废气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水资源和大气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有些甚至带来
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再加上工厂不节制的大量用水和人们日常用水的浪费,酸雨问题、土地和水污染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等等都接踵而至,直接考验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三、解决长三角自然环境问题的措施
1.各城市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资源环境的合作,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大科技的投入,积极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化的工业道路,使用高效清洁能源,拒绝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而构建出一套区域资源环境的安全科技保障体系。
2.发挥好政府的真正作用,积极推进制度环境建设,完善长三角的市场机制,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协调产业布局与规划,做好产业群的整合提升工作,建立起跨地区的各类市场规则体系,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政策的统一和开放,促进区域内法规政策的一体化,实现各种要素在区域内的无差别流动,从制度上保证长三角地区的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
3.环境的破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所以作为个人,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节约环保意识,从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
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框架的优势,无论从自然资源方面还是后发展的工业方面都无法容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各城市应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坚持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道路,经济环境两手抓,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兆德,虞孝感.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5).
[2]曹宏苓.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困惑与制度机制的创新——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的借鉴[J].长三角发展研究,2008,(5).
[3]王颖,王腊春,王栋.长江三角洲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发展变化规律与永续利用之对策研究.水资源保护,2003, (6).
[4]朱大奎. 长江三角洲的特征与当前主要任务研究.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战略,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