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发展沿海经济的几点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沿海经济带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这意味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已由概念形成阶段进入到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产业发展也要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本文基于对环渤海三省一市(辽宁、山东、河北、天津)产业状况的比较分析,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环渤海省市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作用以来,整个环渤海地区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省一市都相继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山东、河北、天津的钢铁、能源等主导产业已经全面进行整合,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潜力产业,发展态势之猛、速度之快,为世人瞩目(见表1)。区域产业新格局逐渐显现,区域产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产业发展存在的共同之处和相同问题值得关注。
(一)环渤海省市的发展战略及主导产业
山东,提出蓝色经济概念,实施“一体两翼”战略,重点建设“两城七区”,主打半岛城市群、港口经济、海洋经济,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东营为沿线,打造临港产业带、沿海高端产业带、高校生态产业带,重点发展汽车、船舶、服装纺织、电子信息、家电、石化、食品、文化、物流等产业。
河北,提出沿海隆起带概念,实施“一线两厢”战略,主打冀东南地区,以唐山、曹妃甸、黄骅、秦皇岛、山海关为沿线,打造曹妃甸开发区、渤海(沧州)新区,以“统筹产业发展”的理念,整合钢铁、能源、港口三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钢铁、石化、汽车、船舶等产业。
天津,提出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战略,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主打滨海新区,以“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理念,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石油钢管、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优势产业。
辽宁,提出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战略,进一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壮大渤海翼和黄海翼,强化核心、主轴、两翼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一核、一轴、两翼”的总体布局框架,依托东北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发挥临海临港优势,建设世界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
(二) 环渤海省市产业发展的共性特征
环渤海三省一市在发展过程中,不约而同地重视沿海地带开发、重视重化工业发展、重视大型项目落地,这已成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共性。
开发沿海岸线、发展

临港经济已成为环渤海各省市的共识。山东以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为经济引擎,沿山东海岸线勾勒出一个“U”型的蓝色经济区;河北推进曹妃甸工业区、建立沧州渤海新区,形成沿海经济隆起带;天津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辽宁沿海经济带以滨海大道为依托,38个重点发展和重点支持区域为载体,一条连绵不断的城市带、充满生机的产业带正在形成。
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也是重化工业发展的极盛期,环渤海省市都将重化工业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山东重点发展船舶工业、汽车和石化工业,预计到2011年粗钢产量控制在5000万吨左右;河北两年内完成了钢铁、能源、港口三大主导产业的整合,河北钢铁集团产能3175万吨成为“中国第一钢铁巨头”;天津和滨海新区发展的重点是汽车与装备制造、石油与海洋化工等,目标是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的支撑,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中的一些大项目也主要是钢铁、石化和造船业。
大型项目对后发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凸显聚集效应、带动效应和引领效应。山东一直实施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在建项目青岛港四期集装箱码头三国四方投资69亿元,如今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开发,将再掀鲁韩、鲁日经济合作高潮。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建立得益于首钢搬迁,随之而来的是中石油渤海湾生产支持基地项目、中石化千万吨的炼油和百万吨化工一体化项目。天津重点上大项目,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带动为之配套的10个项目进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化工新材料基地等项目正在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也着力引入了美国英特尔公司、新加坡万邦集团、台湾富士康集团、韩国STX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等一批国内外大公司的大项目。
(三) 环渤海省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开发沿海、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港产业,既符合产业布局的要求,也符合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要求,但是,环渤海三省一市,特别是沿海地区主导产业都相对集中在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上,也必然产生一些问题。
产业同构。环渤海三省一市产业的基本特征都属于重化型产业结构,钢铁、石化、造船、装备制造几乎遍布环渤海沿海地区。相似的产业结构,不仅导致竞争加剧,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产业原材料依赖国际市场,产成品主要出口,产业发展及盈利水平严重受制于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若国内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这些投资类产业将因市场疲软而整体衰

退,进而导致地区经济的下滑,甚至引发社会问题。同时,如此之多的重化产业布局于渤海沿岸,会使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渤海雪上加霜。
产能过剩。大量开工建设的钢铁、石化、造船、汽车等项目,还极有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进而造成过度竞争。以船舶工业为例,国家工信部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在正常情况下,我国船舶年有效需求在5000万吨左右,现在造船能力达到6600万吨,产能过剩1600万吨左右。目前,环渤海各省市都在积极发展船舶工业。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最为明显,而环渤海三省一市无一例外地都把钢铁工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此外,渤海及附近海域港口林立,港口群的竞争不可避免。
各自为战。由于环渤海区域跨度比较大,各省市发展沿海经济都是考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诸侯经济”催生了大量的“诸侯港口”、“诸侯船厂”、“诸侯电厂”等等,“看不见的墙”处处存在。而且更严重的是,不仅环渤海各省市之间缺乏协作,同一个省内各地区之间也缺乏协作,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严重制约了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进程。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对策

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转模式、调结构。受金融危机影响以来,全国多数省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十二五”提出以九大高新产业替代现在的六大支柱产业。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转型,要建全国最大动漫产业基地。大幅度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迎接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奠定基础,已成为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此乃大势所趋。
产业结构性矛盾一直是困扰辽宁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但产业结构性矛盾仍非常突出(见图1)。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完成工业化,辽宁要充分利用这十年重化产业发展机遇期,通过沿海经济带全面开发建设的增量调整辽宁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新型产业基地,为辽宁振兴、快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思路为指导,创造发展的良好环境
辽宁沿海经济带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应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为产业发展创造大开放、大开发的环境。
正确审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阶段,是制定产业发展对策的基本前提和必要的理论支撑。辽宁沿海经济带由最初的“三点一线”提出,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了概念形成阶段的历史任务,如今进入到全面开发建设阶段。在概念形成阶段,辽宁沿海

经济带产业发展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重点发展区域(8个)各自为战、以增量建设为主、投资项目以重化工业为主。进入到全面开发阶段,产业发展面临四个过渡:传统开发区模式转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单一产业结构转向现代产业体系、传统重化工业转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企业分散化转向产业规模化。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空间跨度较大,重点开发区域分布较分散,在其发展初期采用传统经济开发区模式,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但也会造成各地区产业自成体系、产业同构等问题。如今,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沿海经济带的产业要实现整体提升,就必须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资源、集约管理,以及一体化运作,加快沿海经济带产业空间的整合,从而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开发与现代产业体系同步建设。
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省级政府应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协调各级政府行为,打破城市间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形成统一、协调、有效的竞争规则,并制定区域共同市场政策,如经济合作政策、区域资源环境共生政策等。应建立多层面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通过多方具体行动实现全方位区域性产业合作。沿海经济带三产业建设,需要大量中、高端产业人才、企业家,以及科技人才等;也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商贸物流业和城市服务业等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配套。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二)构建有权威性、制度化的组织领导机构,增强协调、推进和规划研究能力
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过程实质也是制度创新、体制转型的过程。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区划的整合,为滨海发展带来动力和效率。同时,还成立了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2006年),担负起战略研究、决策咨询等重要职责。辽宁沿海经济带涵盖全省40%以上的城市,关系到辽宁50%的经济产出。在概念形成阶段,领导机构一直属于临时性的协调小组。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常设办事机构“省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省外贸厅,以办公室5人之力,无论是从行政体制、协调力度,还是推进管理、政策监察、规划研究都显得极其不适应,难以承担沿海经济带全面开发建设的推进工作。
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亟待建立相对规范的具有一定权威、跨地区协调能力、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的组织机构。建立辽宁沿海经济带组织领导机构,可采取“三位一体”运行模式,即行政区域协调机构、产业政策指导机构、战略规划

研究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规划布局、政策制定推进、行政协调、跨区域产业整合、研究区域产业发展、宣传策划、公共服务配套等。宏观指导,微观协调,双重运作机制,以领导力增强执行力,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进程。
(三)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的空间整合,实施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战略
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多以工业项目投资为主,“二产”先行,“三产”后续进行,“一产”逐步跟进,产业结构在较长时期严重失衡。这不仅导致经济区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环境建设好而人气不足的现象,也严重地制约了“二产”的发展。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沿海经济带应采取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提高第二产业的集中度。对于趋同性较强的产业,如船舶制造、精品钢材、汽车等,应在相同产业中选择不同产品种类进行错位发展,以突出产业定位和发展特色。如山东汽车重点是重汽和特种车、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布局以高精装备、大重型装备为特色。
此外,应大力引进“三产”项目,尤其是为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和物流业。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应大力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业,海洋旅游业将是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2009年10月,辽宁沿海六城市签署《丹东宣言》,组建沿海城市旅游联合体,岸线旅游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随着沿海经济带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应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出口项目和发展临港经济,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四)做强临港产业并组建港口产业联盟,依托城镇发展文化教育产业
借鉴山东青岛的运作思路,对沿海经济带的产业、港口、城镇化等三条“岸线”进行统筹运作、同步建设。辽宁沿海港口资源丰富,应发展壮大临港产业,提高沿海产业的开放度。辽宁沿海港口群优势突出,可借鉴“河北模式”,进行港口群的战略整合,解决港口群定位问题;构建腹地大通道,为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城镇化建设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环境,应注重和推进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如青岛经济开发区引进八所高等院校,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招才引智。辽宁沿海经济带应积极鼓励发展文化教育这一潜力产业,吸引省内外高校或研发机构进驻,这样既能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又能为沿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还能增添人气和拉动“三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商贸和旅游产业发展。
(五)以增量调结

构突出主导产业,实施规模化、高端化战略
近年来,尤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环渤海各省市都加快了提高区域主导产业集中度的进程,其动作之快、规模之大,令人观止。河北、山东、天津在不同的产业领域都出现了“中国第一”、“北方第一”,这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主导产业不十分突出,产业规模不大、集中度不高,沿海和临港的主导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加快形成沿海经济带主导产业,需要倾力打造大项目建设,争取多方投资来共同开发;鼓励各种配套产业跟进,积极促进上后续工程建设并使之规模化。应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技术研发项目和跨地区资源进行横向战略整合,鼓励发展中场产业,向纵向延长产业链,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形成区域规模优势,着力打造几个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引导各地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高端,促进区域内分工协作,实现产业协同互动、梯度发展,打造“专业化、关联化、高端化”的产业结构。
(六)加大对高新产业的科研投入,实现特色化、专业化战略
高端产业是站在世界前沿、未来能够引领若干年发展的新兴产业,已成为环渤海省市重点发展的潜力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山东以拥有海洋科技优势,大力发展海洋高端产业,2008年在研海洋项目1700多项,实际到位经费达8亿多元,2009年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5408.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河北船舶产业提出转向发展豪华游艇类、高端化学品类船,如LNG船(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
高端产业以集聚龙头企业、专业服务、专业人才的功能区为载体,利用产业集群再通过技术、资本、信息和产品等多种方式扩散,使其依次形成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人口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阶梯模式。高新技术是支撑高端产业的骨架和核心,而高新技术研发是一项量大面广、技术难度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靠政府的扶持和宏观调控;以及完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辽宁沿海也已经形成一些装备制造业的高端产业,但还需要向产业高端、产业特色发展;而装备制造高端产业的研发能力也亟待增强。
(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和大力发展潜力产业,实施协作化战略
潜力产业是待开发的、未来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接替产业。从国内外发展态势看,海洋资源已成为经

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海洋经济成为重要的潜力产业。山东在海洋产业13大类中选择8大产业作为潜力产业重点发展;河北和天津则都在纷纷填海造地向海洋进军,渤海已经成为各省市争夺的重要目标。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洋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总量较小。2008年,辽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2051亿元、增加值1144.8亿元,其中渔业占33.6%、船舶占20.4%、新兴海洋产业(海洋化工、医药和海水利用)占 3%,海洋石油开发尚属空白。辽宁拥有广域的海洋资源,应增强海洋意识,由沿海向海洋进军,否则将会在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中丧失更多的开发利益。目前,辽宁应在提高海洋渔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增加海洋二、三产业比重,重点发展海洋船舶业、海洋油气开发、海洋能源,以及海洋生物工程等潜力产业。辽河油田对渤海近海油气的初步勘探工作早已完成,但受葫芦岛军事设施安全性要求的限制,开采权始终没有办下来,也导致辽宁海洋石油开发一直没有突破。省政府应组织力量配合企业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通沟协作,以争取渤海石油开发尽早开展。
(八)打通海陆跨省(国)通道以支撑港口产业,构建沿海与腹地互动的产业带
山东日照港将腹地延伸到河南、直至山西(瓦塘),形成晋中南煤炭的出海通道,几年间,就由单品种的“煤码头”迅速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散粮、散装水泥和木材中转港。2008年日照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直逼营口港(1.5亿吨)。辽宁的大连港腹地最深,因此发展最快、吞吐量最大;营口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沈阳经济区出海产业通道;而锦州港、丹东港的发展则受制于腹地狭小。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港口要延伸腹地,打通和拓展四条海陆通道:一是辽西港口通道,延伸至锦州港腹地,由阜新向蒙中、朝阳向蒙西延伸,打造资源型、农牧加工产业集群,并经阜新的巴新铁路由内蒙向蒙古(乔巴山)、俄罗斯(赤塔)铁路连接,将构建“第三条欧亚大陆架”;二是辽中港口通道,延伸营口港腹地,由沈营线北上延伸铁岭,依托东北西线铁路北上至吉林四平、黑龙江满洲里,并与蒙东地区对接,发展装备、石化,以及钢铁产业;三是辽南港口通道,延伸大连港腹地,沿哈大线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北上延伸至俄罗斯,承接军工和航天产业,南下跨渤海至山东,合作开发海洋经济产业;四是辽东港口通道,延伸丹东港腹地,借助东北东线公路和高速铁路开通,积极向吉林通化、黑龙江鹤岗延伸腹地,构建跨区域农轻产品加工出口产业集群。
辽宁沿海与腹地互动的

载体是产业。因此,应加强沈大经济带产业集群的建设,以轴线牵动板块,形成整体互动发展态势,这样不仅可以将沿海与腹地互动的产业联动起来,而且能促进辽宁三大区域战略实现空间整合。要整合跨地区的内陆与沿海产业链,加强垂直分工,实现互补发展,在产业链条的同一环节上向优势区位集聚,放大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要加快区域性的信息网络系统、商务流通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等的一体化建设,促进物流与商流,为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基础和平台;要构建沿海经济带立体空间产业体系,即以沿海中心城市为轴心,形成跨区域的产业经济带,相互形成辐射、联动、错位发展,探索区域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的新模式。
(九)强项聚集跨区域建立产业联盟,弱项合作纳入强势产业链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建立先进装备制造和高加工度原材料新型产业基地,其重点在于提高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度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环渤海产业具有较强的同构性,因而竞争与合作并存。辽宁在产业(行业、产品类)发展上,应采取“有所取舍”的战略,即发展强项,以提高竞争力为主,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靠市场强势吸引环渤海地区同类企业合作入盟,形成跨地区产业链;合作弱项,对于相对弱势的产业及产品类,应主动纳入到环渤海地区同类强势企业的产业链中,在协作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共赢。要坚持“真诚合作、体制创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有序竞争、统筹发展”的原则,探索环渤海区域产业整合的发展模式,建立高层次的合作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以及区域协调机制;对跨地区资源整合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等给予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从而促进环渤海地区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鼓励互补性较强的产业进行跨地区整合,如辽宁船舶产业优势突出,覆盖了整个辽宁海岸线,基本形成错位竞争、均衡发展的产业布局。2009年,辽、鲁、冀、津船舶行业签署了环渤海区域船舶工业一体化合作协议,其他三省市以专业船舶和特种船舶为主,恰好与辽宁船舶制造形成优势互补。四省市合作将推动整个环渤海地区船舶业发展,也为机床、汽车以及钢铁和石化等产业的环渤海协作提供示范。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尤其是机床,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辽宁占环渤海48%,可以与山东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环渤海机床基地。辽宁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比较强,但汽车整车产量(50.8万辆)低于天津(60.24万辆)和山东(100万辆),

环渤海三省二市的汽车配件需求量占全国26%左右,若考虑到吉林(123.22万辆)将达到35%,市场需求空间巨大。辽宁的轿车(11.58万辆)仅占汽车产量(2008年)的34%,而天津的轿车则占汽车产量的81%,辽宁轿车可以考虑与天津的轿车进行战略合作,以带动辽宁轿车产业的发展。山东海洋科技力量雄厚,辽宁海洋经济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基地集中于大连,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资源优势,都可以与山东合作,共同发展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工程,以及海洋旅游等新型海洋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共同做大做强环渤海海洋产业,双方都是赢家。

结论

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沿海地区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地带。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沿海地区开发开放程度低于东南沿海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辽宁丧失了第一轮沿海经济开发开放的机会,如今中国进入工业化冲刺阶段,开始了第二轮的沿海开发开放,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京津冀),从广西北部湾、福建海峡西岸、江苏沿海经济带、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沿海经济带到吉林图们江,中国沿海经济基本形成“三大六小”格局。面临“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辽宁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水平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构建“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建设为两大引擎,以贯通沿海与腹地的沈大经济带为战略轴线,带动辽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双擎一轴联动’发展格局”中,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将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沿海经济带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潜力和希望,通过新增量加快辽宁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以新增量带存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基地,从而提升辽宁主导产业增量和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为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增量空间和市场前景,从而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辽宁振兴、快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