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普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名】卡托普利
【英文名】Captopril
【别名】巯甲丙脯酸、甲巯丙脯酸、开搏通、开富林、普利博通、开托普利、刻甫定、Tensiomin、Capoten、Lopril、Lopirin、SQ-14225。

【剂型】1.片剂:25mg,50mg,100mg ;2.复方片剂:每片含卡托普利10mg,氢氯噻嗪6mg。

3.注射剂:25mg(1ml),50mg(2ml)。

【药理作用】卡托普利竞争性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的过程,对各种实验性动物的高血压均能降低外周阻力,使血压下降。

同时使全身血管扩张,导致心脏后负荷降低,心排血量略增,肾血管阻力也明显下降,肾血流量增加,醛固酮分泌减少,有利于尿钠的排泄,体液量减少,静脉回流心脏量也相应减少,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

本品还能扩张静脉和增加静脉血流量,使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前负荷明显减低,此外还能降低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充盈压,但不增加心率。

卡托普利起效迅速,经1h 达血峰浓度,作用强,作用维持6~8h,对不同肾素分型高血压患者的作用以高肾素和正常肾素两型最为显著,对低肾素型并用氢氯噻嗪类利尿剂后降压作用亦更显著。

前者可减少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降低血管阻力,而后者可减少积压容量,二药并用则有协同作用,也能提高大鼠给药后的存活率,在给药8个月后,联合用药组存活100%,而单独应用卡托普利
组仅为65%。

【药动学】卡托普利口服后在胃肠道吸收迅速,吸收率60%~75%,空腹服用生物利用度为70%,若与食物同服,吸收率可降低约35%,生物利用度为30%~40%,故应餐前1h 服用。

作用开始时间为给药后15min,t max 1~2h,有效血药浓度50
μg/ml,吸收后可分布于各组织,可通过胎盘屏障到达胎体,少量通过血-脑脊液屏障,V d 0.70±0.09L/kg,t 1/2 1.9±0.5h,血浆蛋白结合率30%。

本品部分在肝脏代谢,在24h 内以原形药物(45%~50%)或代谢产物(95%)经尿液排泄,CL 每
分钟12.7±3.0ml/kg,但肾病患者排泄较慢。

【适应证】原发性高血压:轻、中度高血压,重症高血压(与利尿剂或β受体拮抗剂并用);充血性心力衰竭。

也用于急性心衰及顽固性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禁忌证】1.肾功能不全、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禁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禁用。

3.中性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禁用。

4.禁用于双侧肾动脉狭窄或类似病变者、有低血压病史者、严重主动脉狭窄或梗阻性心肌病者。

【注意事项】1.慎用:(1)低血压,如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血容量不足等引起者。

(2)粒细胞减少,如因自身免疫性疾病、胶原性血管病、发热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药治疗引起者。

(3)脑动脉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因血压降低而加剧缺血。

(4)血钾过高。

(5)肾功能障碍。

(6)肝功能障碍。

(7)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

(8)主动脉瓣狭窄,用药后可能使冠状动脉灌注减少。

(9)严格饮食限制钠盐或进行透析者,首剂可能引发突然而严重的低血压。

(10)母乳喂养期间。

2.药物对儿童的影响:尚不明确儿童使用本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曾有报告可引起婴儿血压出现过度和持久的下降,伴少尿与抽搐,故仅限于其他降压治疗无效时应用。

3.
老年人对降压作用较敏感,应用时须酌减剂量。

4.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1)尿醋酮试验假阳性。

(2)血尿素氮,肌酐浓度增高,常为暂时性,在患有肾病或长期严重高血压而血压迅速下降后易出现。

(3)偶有血清肝脏酶增高。

(4)血钾轻度增高,尤其有肾功能障碍者。

(5)血钠降低。

5.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最初3个月内每2周一次,此后定期检查,有感染迹象时随即检查。

(2)肾功能及尿蛋白检查。

(3)肝功能检查。

6.给药剂量须循个体化原则,按疗效而予以调整。

服药时间最好在餐前1h。

7.开始用药前建议停用其他降压药1周。

对恶性或重度高血压,在停用其他药物后立即给予本药最小剂量,在密切观察下每24小时递增剂量,直到疗效充分或达最大剂量。

8.肾功能差者应采用小剂量或减少给药次数,缓慢递增。

若须同时用利尿药,建议用呋塞米而不用噻嗪类。

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时,本药应减量,同时应停用利尿药。

9.用药时蛋白尿若渐增多,暂停药或减少用量。

10.用药时若白细胞计数降低,暂停药可以恢复。

11.在手术或麻醉时用本药如发生低血压,可用扩容纠正。

12.血管性水肿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迅速加以处理,皮下注射1:1000
的肾上腺素注射剂0.3~0.5ml。

13.过量可致低血压,处理应立即停药,并扩容以纠正,成人还可用血液透析清除。

【不良反应】本品含有巯基,用量又较大,不良反应较为多见,常涉及下列系统:皮肤系统:常见有皮疹,呈斑丘疹和麻疹样皮疹,发生率约为7%~14%,偶见荨C D D C D D C D D C D D
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天疱疮样反应和剥脱性皮炎。

造血系统:表现为全血细胞、白细胞、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发生率约0.3%~1%,以后者为常见。

曾报道一组发生粒细胞缺乏和白细胞减少共18例,停药后16例恢复正常,2例死亡。

肾脏损害:可从蛋白尿至不可逆性肾衰竭,蛋白尿发生率不高于2%,国外报道一组81例患者中,6例发生蛋白尿。

味觉丧失:发生率18.7%。

表现为味觉扰乱或丧失,有些可自行恢复。

循环系统: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约半数患者血压可下降20%,一般在继续用药过程中血压恢复正常。

高钾血症:本品抑制醛固酮分泌,若与保钾利尿药并用或补充钾盐,可发生明显高钾血症。

不良反应常见咳嗽、皮疹,呈斑丘疹样,发生率13%~14%。

味觉异常或丧失,眩晕、头痛、血压过低和胃肠道紊乱,停药即可恢复。

【用法用量】口服:起始量每次12.5mg,每天3次,饭前1h 服用。

1~2周后可逐渐增加至每次50mg、100mg、150mg,每天3次。

每天剂量不超过450mg。

曾用其他降压药者应减量为每次6.25mg,每天3次,或更少。

肾功能损伤者亦应减量,可改为每天1次。

治疗心力衰竭6.25mg 开始每天1~3次,长期维持剂量12.5~50mg。

【药物相互作用】1.与利尿药同用可致严重低血压,故原利尿药宜停用或减量,本药开始用量宜小。

2.与其他扩血管药同用可能致低血压,如拟合用,应从小剂量开始。

3.本药可能增高血钾,慎与保钾利尿药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或补钾药同用。

4.与其他降压药合用,降压作用加强,与引起肾素释出或影响交感活性的药物合用呈相加作用,而与β阻滞药合用呈小于相加的作用。

5.丙磺舒可抑制肾脏对本药的排泄。

6.与别嘌醇同用可引起超敏反应。

7.与布比卡因合用,由于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抑制,可引起严重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甚至意识丧失。

8.氯丙嗪和本药有协同作用,可导致低血压。

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应慎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避免两药联用。

9.硫酸亚铁可降低本药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未结合卡托普利水平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10.与环孢素合用,可使肾功能下降。

11.与骨髓抑制药如硫唑嘌呤合用可引起严重贫血。

12.与锂剂合用可引起锂剂的血浆水平增高。

同时也可引起肾脏毒性,出现蛋白尿和血肌酐增高。

13.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如吲哚美辛可减弱本药的降压作用。

其他非甾体抗炎药也可出现类似相互作用。

14.抗酸药可降低本药体内的利用,降低本药的疗效。

15.C D D C D D C D D C D D
麻黄含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可降低抗高血压药的疗效。

使用本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使用含麻黄制剂。

16.与洋地黄毒苷、地高辛合用没有发现明显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改变。

但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地高辛血清浓度可能增高。

17.食物可降低本药在体内的利用。

【专家点评】卡托普利通过扩张血管而控制血压,对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被列为一线治疗药,它的优点是兼有抗充血性心力衰竭作用,能消除原有的左室肥大,减慢肾衰竭的发展速度。

当高血压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肥大时,卡托普利列为首选,起始剂量每天25~50mg,总有效率达95%。

国内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对36例高血压患者应用本品治疗,首剂25mg 后15min 血压开始下降,2h 降压效果明显,10h 恢复至基础水平;每天150mg,连续4周。

治疗结果显效27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86.1%。

无效的5例加服氢氯噻嗪后,显效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增至97.2%。

卡托普利能扩张静、动脉,减轻心脏负荷,阻滞慢性心力衰竭的进行性心室扩张,预防钾、镁缺失和再灌注心律失常,从而减少猝死。

临床对比研究证明,卡托普利与肼屈嗪每天400mg 虽能达到同等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善,但治疗1年的实际存活率却以前者为高,分别为81%和51%。

上海长宁区中心医院对22例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本品治疗后,随访几个月,临床疗效满意,心功能由Ⅲ~Ⅳ级改善为平均Ⅱ~Ⅲ级,心排出量增加30%,每搏量增加35%,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40%,外周血管阻力降低32%。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