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白塞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男性患者有眼炎者多于女性。
(4)复发性外阴溃疡:
与口腔溃疡性状基本相似,只是出现的次数较少,数目亦少。 常见的是女性患者的大、小阴唇,其次为阴道,男性的阴囊和 阴茎。也可以出现在会阴或肛门周围。约75%患者有此症状。 溃疡深大,疼痛剧、愈合慢。 2.胃肠道病变特点 白塞病患者中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者占 21.5%~60%,出现胃肠道病变患者的好发年龄为20~50岁,男 女比为1.4∶1。半数以上是不完全型。主要症状为右下腹痛、 腹部包块、腹部胀满、嗳气、呕吐、腹泻、便血等。
临床表现
马场等分析手术的肠型白塞病131例,病变在回肠末端和盲肠 的为105例(80.2%),提出该部位为好发部位。白鸟报告手术的 66例患者,病变在小肠者为36.4%,小肠结肠者45.6%,结肠者 16.6%,胃、十二指肠者1.5%,这些手术的病例半数以上是因为 大量便血,或者表现为急腹症、穿孔、肠梗阻及当作阑尾炎进 行的紧急手术。手术病例的40%发现肠溃疡穿孔。手术后复发, 吻合口瘘管形成,伤口裂开等需再次手术者占33.9%。病程常反 复缓解和复发交替,迁延不愈。
发病机制
肠的血管病变为伴随溃疡出现的血管炎性变化,主要表现为血 管内膜的肥厚。以黏膜下组织的血管,特别是静脉为明显。这 种血管的病变与溃疡的大小无关,受时间推移的影响,急性期 溃疡(坏死型)的血管病变比慢性期溃疡(肉芽肿型)血管炎性病变 为轻。溃疡越深,血管病变越明显。而无溃疡的肠黏膜,多见 不到明显血管炎性变化。这种血管病变与肺结核、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的血管病变基本上无太大差异。
发病机制
对包括白塞病在内的炎症性肠疾病,使用鲁米诺对末梢血的 中性白细胞进行PMA刺激,对伴随其吞噬作用发出的光子量进 行化学发光研究,结果在白塞病者活性有意义地升高。此时, 由于发生活性氧,引起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的组织损害。
病理上把白塞病肠溃疡分为坏死型、肉芽肿型以及混合型。 坏死型为急性、亚急性病变,肉芽肿型为慢性病变,混合型介 于二者之间。镜下可见肠黏膜水肿,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组织 内的肠淋巴管扩张。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
口腔黏膜的反复发作性溃疡;结节性红斑样皮疹、皮下血栓 性静脉炎、毛囊炎样皮疹、针刺试验阳性等皮肤症状;反复发 作性眼前房积脓性虹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炎;外阴部溃疡。 此外,往往合并有关节炎、附睾炎以及消化道、心血管、中枢 神经、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症状作为该病的副症状。病程中 4个主症状全部出现者为该病的完全型。病程中出现3个主症状, 或是出现2个主症状加上2个副症状,或是眼的症状再加上一个 其他的主症状者为该病的不完全型。
临床表现
严重者表现为肠出血、肠麻痹、肠穿孔、瘘管形成等。本病溃 疡罹患部位从食管到大肠全消化道都可见到。浦山等对719例 白塞病患者的分析,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13例(1.8%),回肠 末端多发性溃疡18例(2.5%),便血5例(0.7%),计36例(5%)。王 宏晋对89例白塞病分析,消化系受累者28例(31.5%),其中口腔 溃疡最常见28例(31.5%),食管3例(3.4%),胃1例(1.1%),十二指 肠1例(1.1%),回盲部4例(4.5%),横结肠2例(2.2%),直肠3例 (3.4%),肛门7例(7.9%)。
流行病学
我国发病率无确切资料,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以女性居多。
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病毒、细菌、变态反应、自家免疫、 社会环境Baidu Nhomakorabea素等学说。从免疫角度上来看,本病患者纵隔充气 造影可见胸腺增大,病理组织学发现胸腺淋巴滤泡的百分率高 达71%。在末梢血,中性白细胞的游走功能亢进,中性白细胞 内溶酶体酶活性亢进,出现免疫复合体,抑制性T细胞缺乏。
概述
由于白塞病口腔黏膜的溃疡出现率最高(95%以上),很早以前人 们就推测胃肠黏膜也会出现溃疡。有关白塞病合并消化系统病 变的文献报告最早在1940年,1958年Behcet通过对白塞病消化 道的系统观察和研究,提出胃肠道白塞综合征(gastrointestnal Behcet’s syndrome)。鉴于消化道溃疡多发生在回盲部,1964年 豚田等提议将其改名为肠型白塞病(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 近年文献多称肠白塞病。
(2)皮肤病变:
临床表现
皮损发生率高,可达80%~98%,表现多种多样,有结节性红斑、 疱疹、丘疹、痤疮样皮疹、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坏死性结核 疹样损害、大疱性坏死性血管炎、脓皮病等。患者可有1种或1 种以上的皮损。特别有诊断价值的皮肤体征是结节红斑样皮损 和对微小创伤(针刺)后的炎症反应。 (3)眼炎: 最为常见的眼部病变是葡萄膜炎或称色素膜炎,也有因血管 炎而造成的视网膜炎。上述情况的反复发作,可以导致严重的 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临床表现
根据内脏系统损害的不同而分为血管型、神经型、胃肠型等。
1.主症状表现 (1)复发性口腔溃疡:
每年发作数次,发作期间在颊黏膜、舌缘、唇、软腭等处出 现多个痛性红色小结,继以溃疡形成,溃疡直径一般为2~ 3mm。有的以疱疹起病,7~14天后自行消退,不留痕迹。亦 有少数持续数周不愈最后遗有瘢痕者。溃疡此起彼伏。本症状 几见于所有患者,且是本病的首发症状。它被认为是诊断本病 的必需症状。
肠白塞病
英文名称
intestinal Behcet disease
别名
肠型白塞病
类别
消化科/肠道疾病/大肠疾病
ICD号
K63.8
概述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1937年由土耳其皮肤科医生H· Behcet 最早提出,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 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 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 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 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神经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 白塞病合并胃肠道溃疡者又称为肠白塞病(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为白塞病的特殊类型。